《搭檔》一書由著名曲藝理論家、作家高玉琮先生主編,曲協主席姜昆擔任顧問并親自撰寫序言。書中詳細介紹了23對相聲名家搭檔的藝術經曆和成果。内容詳實生動,有很強的資料性和趣味性。
高玉琮先生曾是《今日頭條》知名創作者,發表過很多相聲、曲藝方面的理論和趣聞史實。我有幸結識高先生,私信、微信交流頗多,受益匪淺。高先生于去年10月24日不幸逝世,周年忌日,陸續轉載高先生最後的大作,也算是對先生的深切懷念吧。

(主編高玉琮先生)
書中有關相聲搭檔的文章分别為演員本人或熟悉演員的業内專家執筆。本篇介紹高英培範振钰兩位的文章是由錢钰锟先生撰寫的。
相聲界的一座豐碑(1)
天津是戲曲大碼頭,也是曲藝之鄉,是一方人才輩出的寶地。相聲界把天津稱為“相聲窩子”。可以說天津相聲界撐起了中國相聲的半壁江。很多相聲大家、名家都和天津有着無法割舍的聯系,他們或在天津學藝,或在天津揚名,或在天津走紅,或在天津終老。
高英培、範振钰這對相聲界的黃金搭檔,就是在海河畔成長起來的津門笑星,用“光芒耀眼”來形容這二位一點也不為過。他們合作了近四十年表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相聲佳作,享譽大江南北。1985年,高英培被評為中國十大笑星之一。這是天津的驕傲,也是天津相聲實力的展現。
(高英培範振钰表演相聲)
高英培生于1928年,是地道地道的天津娃娃。他自幼酷愛相聲,小時候經常偷偷地跑到雜耍園子去聽相聲。他又出身貧寒,迫于生計,十幾歲時便到北京前門外一家紙店學徒,整天衣衫檻樓,幹的活兒又髒又累,擺脫這種窮苦的生活便成為他的頭等願望。
正好紙店有一位姓耿的同僚認識相聲藝人趙佩如。趙佩如在相聲界人稱“通天教主”,他的相聲捧逗俱佳,他還教了不少徒弟。高英培請同僚把自己引薦給趙佩如,并拜他為師。
雖說高英培不是自幼學藝的“娃娃腿”,但他聰穎好學,是個學相聲的好材料,又得遇趙佩如這樣的名師精心傳授,由此打下了堅實的相聲表演基礎。
當時的規矩是三年學徒,兩年效力:三年學徒滿師後,要跟着師父白幹兩年,算是報答師父的授藝之恩。但趙佩如是個開明的人,并沒有這樣要求高英培,而是讓他自己去曆練一番,隻要他能夠顯身揚名,就算對得起師交的苦心栽培了。
于是,剛剛出道的高英培就隻身闖蕩江湖了。他在大街上賣過藝,還到小書場給人家站過“闆凳頭”。
(高英培先生)
這時候的高英培如同一隻孤雁滿天飛,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南闖北,足迹遍布了開封、沈陽、南京、唐山等地。每到地,他在簡易棚子裡一站就開說,說到口幹舌燥,一天的收入還是少得可憐。凡是說相聲的都會經曆這麼一個“沒人緣”的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演員,年齡不大不小,藝術半生不熟,表演風格不确定,還沒有什麼知名度,使小孩哏的段子讨人厭,演成年人的作品不可信,說太庸俗的活沒品位,上有深度的節目又拿不動。要走出這種尴尬的藝術瓶頸期,年輕演員需要時間的發酵,也需要自身的領悟,進而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這個時期的磨煉的确對高英培的藝術成熟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讓他見識了各地的風土人情,了解了各地觀衆的欣賞口味,熟悉了各種類型相聲段子的使法,經曆了與多位捧哏演員的合作,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表演經驗,就等着與一位志同道合的搭檔成雙配對了。
高英培曾先後與任鳴啟、常寶霖合作演出過,就連名列“相聲八德”的老藝人周德山以及相聲、評書兩門抱,綽号“古三天”的老藝人吉坪三都為他量過活。
時間到了1954年,高英培加入了天津市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正是在那裡,他遇到了自己藝術生命中的最佳搭檔---範振钰。
範振钰祖籍河北容城,比高英培大一歲。他的出身和高英培迥然不同,可以說是站着房躺着地,在天津城裡還開着買賣,是以範振钰小時候算是個生活優越的富家子弟,是買賣家的少東家。但他和高英培有個共同之處就是酷愛相聲。十幾歲的範振钰甯肯逃學,也得跑去聽相聲。不論是河北鳥市的聲遠茶社,還是南市三不管的連興茶社,都是令範振钰流連忘返的場所。
(範振钰先生)
在這些茶園的相聲大會裡,馬三立、楊少奎、王世臣、班德貴等相聲名角的精彩表演,讓這個瘦弱的少年眼界大開、如癡如醉。
相聲段子聽熟了,和說相聲的人也混熟了,光聽就已經覺得不過瘾了。1941年,十四歲的範振钰開始嘗試登台表演相聲。
按照那時的社會觀念,“戲子”是下九流的行當,有錢人家的孩子聽聽相聲還不算什麼,但是想入行,抛頭露面地去說相聲,那可是敗壞家門的事。可範振钰偏偏就是喜歡說相聲。那時候他說相聲就如同搞地下活動,不敢讓家裡知道,怕家裡大人知道了責罵。他每天背着書包假裝去上學,趁人不注意把書包往他家貨棧的藥材堆裡一塞,就偷着學相聲去了。
家裡為了阻止範振钰學相聲,讓他棄學在家學買賣,他不學;讓他學中醫,他還是不感興趣。範振钰說,為了學相聲,沒少挨父親的打罵,但是無論怎麼打、怎麼罵,他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門心思迷上了說相聲。1949年初,天津解放了。範振钰這位“相聲地下工作者”也公開了身份,他在當年便開始正式說相聲了。不過當時他還沒有拜師。在相聲界,沒有師承的演員沒有門戶,被稱為“海青”,是不被認可的,如果參加正規演出,随時會被同行“橫買賣”而無法立足。
是以,1950年,範振钰正式拜馬三立的弟子班德為師,開始系統地向師父學習說學逗唱的基本功。每天練繞口今,練貫口,從《八扇屏》《報菜名》開始。師父倒是沒打過他,隻是練功出錯時,他被師父啐了一險冰片,當着師父的面還不敢擦,頗有唾面自幹的古人之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