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荃灣"十三五"報告書已經釋出,拟今年投資300億元推進重點項目

1月25日上午,廣州市荃灣區第十六屆人大八次會議開幕。荃灣區人民政府主任畢瑞明代表荃灣區人民政府向大會送出了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顯示,荃灣區2016-2019年累計本地生産總值為人民币3,923.5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5.0%(注:2020年本地生産總值資料尚未公布);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三産業結構從2015年的0.5:25:74.5調整到2020年的0.4:27.8:71.8。

其中,現代工業體系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約占第三産業的50%。"十三五"期間新增"四上"企業1065家、廣州工控集團、廣州幸福中心等一大批優質高新技術企業項目落戶盧灣。

落地項目150戶,新市場主體75.3萬戶

荃灣區有高新技術企業254家,區内中小企業421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57家。全區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為49.4%,科技改革總投資37.57億元。"十三五"期間,荃灣區科技投入12.56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45.66億餘元,專利申請4.4萬件,授權14.8萬件,年均增長59.1%和16.2%。企業已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發明類16項。新市級創新創業人才(團隊)267人,區高層次人才,區政府專項津貼專家80人。

"十三五"期間,落地項目150個,其中總投資超過10億元或代表性的重大産業項目13個,總投資超過10億元或代表價值的項目4個。加大重點企業支援力度,累計投資1.4億元以上,幫助企業辦理動産抵押融資13.26億元。市場主體13.25萬家,年均增長率達9.4%,累計新增市場主體75.3萬人,比"十二五"計劃增長49%。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164家,年均增長率為13.9%。

共投資2778億元,多項重點項目,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将投入使用

白鵝潭商圈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全市重點平台,區域發展規劃獲全市批複,總面積36平方公裡,商業面積增至2200多萬平方米,河岸線延伸至10公裡;

海龍科成區建設按"快進鍵",總面積約17平方公裡,白河沙、海北用地30萬平方米的住宅用地調整為工業用地,已成功引進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産業項目13個;

"十三五"期間,新增省級重點項目1個,市級重點項目73個,區域重點項目243個,總投資2778億元。力來中心等多個工業項目已經建成使用,渝盛廣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開業,全省"三館合一"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廣信華帝灣土地重新激活,廣湖地央企總部一期工程開工,百格潭國際金融中心、國家呼吸醫療中心(廣東)即将投入使用, 87萬平方米的廣州國際醫療港,一期"健康方舟"建設基本完成。

"數字地圖"政府服務體系優化,交割事項時限縮短64%

近年,荃灣率先在市内設立營商環境發展中心,并成立營商環境谘詢委員會。深入推進"管理服務"改革,承擔市級行政管理權限143項,市級公共服務事項138項。簡化企業開工流程,全面實施"牌照分離"改革,整合7個部門469家企業,實行"一鍊路"處理、"一網接入"、"一窗接入",最快0.5天開辦一家企業。線上30項"一物一體"主題服務,關聯使用203種電子許可證,工作材料減壓率達30.7%。深化"網際網路+監管"改革,促進資料共享和監管應用。打造智慧政府"1加N"模式,實作企業"近做""即辦"。"數字政務"建設加快,"數字地圖"政務服務應用系統持續優化,服務事項線上接入率達100%,完成時限縮短64%。

出台的城市更新"1加1加N"政策檔案,全圖建築面積27.73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44%。20個城中村全面改造,8個已獲批實施,12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大丹沙市更新正在進入快車道。18個老廠房改造項目加速推進,63個老區微改造項目已建成驗收54個,6個"混合改造"試點深入推進。12個村級工業園區整改更新,1127個"分散污染"場所完成整改,物流園區關閉。44個專業市場轉型,部分轉變為創新社群和品牌展示中心。

2021年将建設135個重點項目,年投資超過300億元

"十四五"期間,大灣區将重點推進"四新成果"取得顯著成效,将城市綜合功能示範區、廣州西翼CBD、嶺南文化核心區、粵港澳大灣區門戶樞紐、社會治理創新示範區建設上綜合新台階,輻射嶺南文化, 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一帶兩區"進入産業進口期,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才聚集明顯提升。

今年,灣區将重點建設廣州西翼CBD(中央商務區)。高品質完成白鵝湖商圈規劃和城市設計方案,完善"1-11"網絡群結構,高品質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助力廣州打造"強中中心"。全面啟動106塊地塊整地開發,完成巨龍灣區一期開工區拆遷,加快白鵝湖核心區、石懷唐區、賽巴口群等拆遷工作,力争放棄30塊地塊。為推動方村站、西夷站地鐵綜合體、土地、巨龍灣等項目盡快推進。

推進廣佛出口輻射系統工程(二期)、巨龍灣隧道、宜芳隧道、如如意大道、東沙隧道、廣福大橋系統工程、如意大橋、平安大橋等主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10、11、13、22、28号線建設,力争高鐵站站落地,不斷完善軌道交通網絡。

今年,荃灣區将推進建設135個重點項目,年投資超過300億元,力争全年固定資産投資500億元。加強産業鍊投資,完成簽約項目50個,落地項目80個,總投資協定500多億元,吸引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落地。

重點支撐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珠江鋼琴夢園、1906年科技園等産業載體提高品質和效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珠江西岸"雲與人工智能"産業樞紐。

建設大灣區科技創新樞紐重要節點。推進新研發機構、力渭綜合科技園、廣州國際醫療口岸、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等項目建設,彙集更多"大化合物大平台"。以高品質高标準成長率建設海龍分區,制定實施2035年高品質發展規劃,力争4-5個項目主體封頂。

撰稿:南都記者李萬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