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15日淩晨,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之際,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輾轉來到陝西西安,美其名曰“西狩”。其實,跟狩獵一毛錢關系都沒有,根本就是逃難。
慈禧太後安排慶親王奕劻、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八國聯軍進行談判。八國聯軍提出,必須要處死12名“禍首”。這12名“禍首”中,既有載漪、載瀾、載勳這樣的王公大臣,也有英年、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這樣的部院大臣。慈禧太後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隻好将他們殺的殺,流放的流放。

但是,在處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軍機大臣兼管順天府尹事的趙舒翹時,出現了意外。
趙舒翹,字展如,陝西長安(今西安市)人,生于1847年。趙舒翹從小父母雙亡,成為了一名孤兒,在叔母董氏撫養下,終于長大成人。或許因為身世坎坷,趙舒翹格外懂事,勤奮讀書,1873年考中舉人,1874年考中進士。
趙舒翹的仕途比較順利,曆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湖廣司郎中、安徽鳳陽知府、浙江溫州道、浙江布政使、江蘇巡撫、刑部左侍郎、刑部尚書。1899年,趙舒翹升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軍機大臣兼管順天府尹事,進入權力中樞。
趙舒翹做官25年以來,一直保持着清廉愛民的官聲。
他在擔任安徽鳳陽知府時,當地連續遭受旱災、洪災襲擊。他奔赴在抗災第一線,及時發放庫銀,對受災群眾進行救助。不僅如此,他還主動拿出自己的養廉銀,置辦救生船、開辦育嬰堂,力圖舒緩災情給群眾帶來的損失。在災情嚴重的時候,他還動員自己的夫人,率領婢女日夜縫制寒衣,解救難民。
他在擔任刑部尚書期間,發生了著名的“河南王樹汶案”。王樹汶在臨刑前呼喊冤枉,牽出一場震動官場的冤假錯案。趙舒翹頂住權貴的壓力,将王樹汶予以釋放,處死真兇胡體安。這還不算完。他又推動追責,将參與制造冤假錯案的河道總督梅啟照、河南巡撫李鶴年及開封府、鎮平縣一批官員革職論處。
1899年,義和團運動在華北一帶蓬勃發展,并打出了“扶清滅洋”的口号。慈禧太後為了解義和團的真實戰鬥力,派遣剛毅和趙舒翹一起前往調查。在調查中,趙舒翹已經認定“拳匪不可恃”,可是,由于剛毅認為義和團值得依賴,趙舒翹隻好附議,并提出義和團“撫而用之,統以得帥,編入行伍”之策。
趙舒翹萬萬沒有料到,就是這一建議,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後來,八國聯軍就是據此認定,趙舒翹是支援義和團運動的“禍首”,要求清廷對他進行嚴懲。
那時候,趙舒翹已經随着慈禧太後、光緒皇帝來到西安。最初,清廷沒打算真的殺掉趙舒翹,有意對他進行保護,便判處了“革職留任”。洋人當然不幹了,一再逼迫。清廷隻好加碼,判處“斬監候”,相當于判了一個死緩,如果是這樣的話,趙舒翹還有機會逃過一死。可是,洋人不依不饒。清廷沒辦法,就判了“斬立決”——這是死刑立即執行。
清廷要殺趙舒翹的消息傳出去後,讓西安士紳很不滿意。他們認為,西安群眾傾其所有來供奉慈禧太後、光緒皇帝一行,沒想到清廷竟然要聽從洋人的話,殺掉西安才子趙舒翹!更何況,趙舒翹向來深得民心,是一名好官。
西安士紳聯合300餘人,向清廷請願,請求免除趙舒翹一死。光緒二十七年農曆正月初二(1901年2月20日),憤怒的西安群眾約1萬餘人,聚集在鼓樓附近,聲稱要劫法場。他們還宣稱,如果清廷一意孤行要殺趙舒翹,那麼将請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回京。
然而,這時候奕劻、李鴻章電奏清廷,聲稱如不按外國照會辦理,将斷難阻止瓦德西率軍西進。慈禧太後不敢得罪八國聯軍,又不敢與洶洶民意作對,隻好将“斬立決”改為“賜死”,悄悄讓趙舒翹在家中自盡,由山西巡撫岑春煊前往監督執行。
在執行賜死當天,趙舒翹開始吞金,沒死。繼而服用砒霜,仍然沒有緻命。迫于無奈之下,趙舒翹的家人隻好按照岑春煊的要求,将綿紙糊在趙舒翹的臉上,再灌以燒酒,反複數次,才将他活活地悶死。
趙舒翹時年54歲。
【參考資料:《趙舒翹的冤死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