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蟬為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
元代雜曲《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說她是任昂之女,字紅昌,為山西一村姑,早年其事迹大多出現在說書話本當中,最後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整理創作出一個完整的形象,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閉月”。

史實性
在結集史傳與民間故事于一身的著名長篇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貂蟬的形象非常脍炙人口。正史之中隻有呂布和董卓侍婢私通的紀錄而已,并未記錄該婢女姓名。
據《三國志·呂布傳》提及“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1],史書并未記錄侍婢之姓名。清人平步青的戲曲考證書《小栖霞說稗》中提到:唐《開元占經》卷三十三曾提及:“熒惑犯須女。占注雲:《漢書通志》:‘曹操未得志,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2],清代文學家梁章钜撰寫的筆記小說《浪迹續談》卷六亦提到《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3]若此記載為真,則刁蟬在曆史上實有其人,但是,《漢書通志》一書早已亡佚,現存的《開元占經》注無此條,是以,“刁蟬”與“貂蟬”之是否同一人已不可考,“刁蟬”是否為其本名也已不可考。
《三國演義》中的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是司徒王允的侍女,後成為義女,長得美貌動人,方二八年華(十六歲),深有報國之心,知悉王允對于董卓的亂政深感無助,于是便獻出自己來對付亂臣賊子。貂蟬以美人計同時獲得董卓與呂布二人的眷戀,令本以父子相稱的二人産生嫌隙,後來更成功挑動呂布與王允合作,刺殺董卓。[4][5]
呂布逃離長安後,小說對于貂蟬的叙述已經絕無僅有。唯第十六回提到呂布妻室時交代了呂布“後娶貂蟬為妾”以及“貂蟬亦無所出(子女)”。第十九回時,呂布正與曹操交戰,呂布謀士陳宮勸呂布帶輕兵親截曹軍糧道,呂布狐疑未決,便以此計問于妻妾,貂蟬卻建議呂布“勿輕身自出”,于是呂布便決志死守孤城,不作他計,日夜與妻子嚴氏及貂蟬飲酒解愁,士氣敗壞,将領離心,最後呂布滅于曹操之手。自此之後貂蟬便在《三國演義》中銷聲匿迹。
貂蟬故裡之争
2011年4月28日,甘肅省臨洮縣正式對外宣布,已成功注冊“貂蟬”和“貂蟬故裡”共78個類别商标,甘肅臨洮、山西忻州、陝西米脂三省四地的貂蟬故裡之争暫告一段落。
戲劇
民間的戲劇對貂蟬的故事作一點延伸,并常常提到關羽,在《關公月下釋貂蟬》中,貂蟬就被關羽釋放,最後不知所終。而《關公蒙面斬貂蟬》就借姜太公蒙面斬妲己為藍本并道出紅顔禍水,關羽害怕其傾國傾城之貌會為天下帶來大亂。明劇《關公與貂蟬》,貂蟬成為關羽之妾。
提及貂蟬之人物形象演出的曆代文學、戲曲作品,依出品時代概分為宋元與明清等朝代:
宋元時期的文本
佚本: 金院本《刺董卓》、元無名氏雜劇《董卓戲貂蟬》、《白門樓斬呂布》、《奪戟》。
殘本:宋元戲文《貂蟬女》、《王允連環說(記)》
存本:元無名氏雜劇《錦雲堂美女連環計》、《關雲長單刀劈四寇》、元刊《三國志平話》卷上“王允用計誅董卓”、《三國志大全戲文》“黃(王)允夫婦桑園同樂”、“呂布自歎英雄”、“貂蟬見呂布”、“洞房花燭”、“關羽斬貂蟬”。
明清時期的文本
佚本:元明間雜劇《關公月下釋貂蟬》、《關大王月下斬貂蟬》、明雜劇《女豪傑》(諸葛味水)
存本: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卷二“司徒王允說貂蟬”、“鳳儀亭布戲貂蟬”、“王允授計誅董卓”;彈詞《三國志玉玺傳》卷二、三;明傳奇《連環記》(王濟)。
貂蟬之名并不見于史鑒。《後漢書?呂布傳》有這麼一段記載:“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從這一記載裡,可以看到貂蟬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與呂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國演義》“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就是是以生發出來的。在這裡,“侍婢”僅僅是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談不上什麼品格。後來,經過人民群衆和許多藝術家的創造,這一“侍婢”才變成光彩奪目的貂蟬女形象。
也有學者認為貂蟬實有其人的,梁章钜就是一個代表。在《歸田瑣記》中,他說:“貂蟬事,隐據《呂布傳》,雖其名不見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虛。”而到了 《小栖霞說稗》,他則肯定“是蟬固實有其人”。
三國英雄的故事在他們的身後就開始進入民間,貂蟬故事的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在《錦雲堂》劇中,貂蟬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并州刺史丁建陽,建陽将其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禱?呂布,為王允發覺,是以密議,訂出連環記。在宋元講史中,貂蟬也是呂布之妻,失散後流落到王允府中。
《白門樓》和《斬貂蟬》的故事,則明顯看出封建落後意識的影響。白門樓呂布被擒本來是咎由自取,然該戲卻要讓貂蟬對呂布的失敗負責,居然讓她在受到痛罵之後被處死。《關公月下斬貂蟬》則寫呂布失敗後,曹操别有用心地将貂蟬送給了劉備,為了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關羽竟将她斬于月下。連董卓、呂布的覆亡也要貂蟬負責,頭腦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劍雲撰《論斬貂蟬》專辨其事:
“貂蟬無可責之罪,呂布亦非可責貂蟬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蟬遠甚,貂蟬不罵呂布足矣,布有何辭責罵貂蟬乎?若關公者,熟讀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踐命,志在沼吳,與貂蟬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轍也。關公不責西施,而乃月下斬貂蟬?餘敢謂關公聖人,必不為此殺風景事!”說得可謂痛快。
自今日視之“女人禍水”論固然冬烘可惡,“女人救國”論亦不足為訓。故貂蟬的結局在藝術創作上也是個難于處理的問題。羅貫中固然把貂蟬寫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後他與呂布“夫唱婦随”,就變得平庸起來,下邳鏖兵她與嚴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呂布的後腿,前後判若兩人。《三國演義》電視劇在董卓被誅後讓貂蟬悄然隐去——“貂蟬已随清風去”,這一奇女子的命運到底如何?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這也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沉魚”西施 → “落雁”王昭君 → “羞花”楊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