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祥(1907—1988),原名履,筆名尼一、司徒勞,鄞縣人,生于上海。馬衡之子。1925年入複旦大學中文系,從洪深學戲劇,參加複旦劇社、辛酉劇社演劇。1928年畢業,次年參加上海劇藝社。1930年去廣州,參加廣東戲劇研究所,主編《戲劇》雙月刊,1932年主編《戲劇電影周刊》。1934年後執教齊魯大學、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參加組織中國戲劇協會,導演《雷雨》、《日出》、《漢宮秋》等,演出《回春之曲》等。
抗日戰争爆發後,複與洪深合作導演話劇《保衛盧溝橋》,任上海救亡演戲隊第一隊隊長。繼至桂林,主編《抗戰戲劇》半月刊,導演《夜光杯》、《黑地獄》等劇。1939年去重慶,先後導演《殘霧》、《國家至上》、《李秀成之死》等劇,創作導演《國賊汪精衛》,兼任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教授。1943年任重慶中央青年劇社社長,演出《南冠草》、《少年遊》等劇。
抗戰勝利後在北平主編《新民報》副刊《天橋》,任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北平分會秘書長。1948年出席第一屆華北人民代表大會,尋任華北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曆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副局長、中國劇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文化部顧問、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先後主編《新戲曲》月刊、《中國戲曲理論叢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等,主持梅蘭芳故居紀念館籌建,先後導演《武則天》、《逼上梁山》等。著有劇本《母親的遺像》、《讨漁稅》、《生路》等,論著有《戲劇概論》、《秦腔考》、《論地方劇》、《二黃考原》、《地方劇演技溯源》等。
資訊來源: 甯波市政府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