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作者:人民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12月9日,中國新聞社、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共同主辦的氣候傳播國際邊會在馬德裡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鄭保衛出席邊會并作主題演講。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綜合部副主任張志強主持邊會主題演講。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與會學者合影。主辦方供圖

本次氣候傳播邊會邀請政府、媒體、高校、研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相關國際機構的代表,圍繞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傳播幹預低碳消費、融通氣候與健康傳播等議題各抒己見,展開了熱烈讨論。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中國生态環境部氣候司副司長孫桢。夏賓/攝

中國代表團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态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桢應邀出席邊會。他在緻辭中表示,做好氣候傳播必須認清氣候傳播本身的特點,其大環境與其他傳播不同,要在讓公衆真正了解上多下功夫,不能僅僅強調低碳消費。氣候傳播的國際合作也存在困難,各方在傳播時難免帶有自己的利益,這其中的傳播就變得不那麼容易把握。孫桢表示,我們要進一步做好氣候傳播,氣候傳播過程中必須意識到多邊主義的重要性;要講清楚适應氣候變化的故事、講清楚氣候變化的災害,加強采取行動的緊迫性;要把做氣候傳播的身段放下來,回到好老百姓關心的問題。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鄭保衛。夏賓/攝

今年正值中國氣候傳播研究十周年,鄭保衛在會上作了題為《做好氣候傳播 應對氣候變化 建設美麗中國——中國氣候傳播十年曆程與思考》的主題發言。他回顧了自2009年跟蹤哥本哈根第1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起,十年來中國氣候傳播研究由小到大、逐漸成長的過程。他表示,項目中心通過送出調研報告和咨詢報告以及舉辦各種研讨會、工作坊、主題邊會和媒體記者教育訓練班等形式,為政府、媒體、ngo在國際氣候談判舞台上開展有效的氣候傳播提供政策建議和理論支援,受到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和ngo組織的肯定與好評。他表示,回顧中國氣候傳播走過的十年曆程,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今後将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導,把氣候傳播的旗幟舉得更高,工作做得更好,隊伍練得更強,聲音傳得更響,讓氣候傳播之花遍地開放,在中國乃至在世界真正形成大氣候,為促進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為實作氣候變化全球共治的美好願景,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做出更大貢獻!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副校長黃南松。夏賓/攝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副校長黃南松認為,氣候變化并沒有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這是人們不願意采取措施的一個主要因素。溫室氣體排放是工業發展的伴随結果之一,過去的人們并沒有預料到未來會産生如此的嚴重後果。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印度地球政策中心主席拉傑德拉·山地。夏賓/攝

印度地球政策中心(terre policy centre)主席拉傑德拉·山地認為,目前人們對于氣候變化緊迫感的認識實在不夠。“圖檔分析沒有用、預測沒有用、過去和現在的圖檔對比沒有用、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的照片沒有用,所有東西都不能讓人們警醒起來。”他呼籲,每個人都不能事不關己地坐着,必須站起來去對應氣候變化。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世界銀行碳市場和創新部門項目經理普提。夏賓/攝

世界銀行碳市場和創新部門項目經理普提談到了傳播碳定價的重要性。他表示,關鍵利益相關者快速成為政策支援倡導者,同時擷取了對政策的寶貴回報,在預期和效益的推動下,傳播碳定價愈加重要。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守望地球理事會理事長谌良仲。夏賓/攝

能源基金會傳播總監荊卉認為,在傳播低碳生活方式上,建立“低碳消費”“高品質美好生活”和“可持續增長”的關聯;把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與人們對當下的關注點相結合,聚焦“此時此刻”;基于價值觀進行資訊設計,尊重利益訴求,提供能夠滿足利益訴求的低碳選擇;傳播具體的、系統性的行為指導;把握有理性更有溫度同時貼近生活、時尚、共創的調性。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氣候應對處副處長張嫄。夏賓/攝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氣候應對處副處長張嫄表示,鼓勵公衆積極參與低碳發展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這個價值和意義的内涵也是豐富和多方面的。不同的參與主體,包括政府、企業、機構、個人,在不同的參與環境中,如所處不同的發展階段、要解決的排放問題以及減排的路徑選擇,對公衆參與會産生不同的需求,因而采取不同的目标導向和政策工具,導緻相應的行為表現和效果也不盡相同。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守望地球理事會理事長谌良仲表示,保護生态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基于科學和經濟上可行的方案,而制定科學和經濟上可行的方案,必須基于長期的野外監測的基礎資料。野外科研和監測貴在長期堅持,而野外監測的現場第一手資料的采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既耗時,又昂貴。公衆科研為業餘科學愛好者找到貢獻自身力量的途徑,為科學研究動員了大批承擔日常基礎工作的人手,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解決思路和一定程度的資金支援。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深圳标新科普研究院理事長陳素平。夏賓/攝

深圳标新科普研究院理事長陳素平說,提高氣候傳播要增強公衆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關注,可通過推動氣候變化領域知識的傳播、增強全社會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關注。

2019氣候傳播邊會在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行

邊會現場圓桌讨論環節。王健龍/攝

第二階段嘉賓圓桌對話環節,由中新社經濟部記者夏賓主持。英國兒童投資基金會中國項目總監劉強、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項目主管王彬彬、廣西大學氣候與健康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吳海榮、綠色創新發展中心營運總監汪燕輝、美國環保協會多邊氣候戰略主任兼首席顧問alex hanafi等5位嘉賓,圍繞“如何把氣候傳播做得更好”這一話題展開了交流對話。

這次邊會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自2010年坎昆第1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起,參與主辦的第10場氣候傳播國際邊會。

經過十年努力,中國氣候傳播在國内已經漸成氣候,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根據中新社稿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