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前任院長,我國著名衛生政策與醫院管理專家、著名心髒外科專家石應康教授,于2016年5月11日下午不幸辭世。(消息來源: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官方微網誌)
就在23分鐘之前,華西醫院官方微網誌釋出了石應康教授去世的消息。
石應康,男,1951年出生于醫學世家,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曾任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
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醫院院長”等榮譽稱号。
突然離去
留身後歎息
石應康的個人微網誌,停留在今年5月4日。
這個經過新浪微網誌認證的微網誌,石應康在上面發言并不多,從2014年4月29日開通微網誌後,他總共隻發了8條微網誌,其中有他對醫生簽約不收紅包的看法——
“如果崗位有尊嚴,人才會珍惜,管理才能無為之治,達到最高境界。簽約似乎用最低道德标準看人。你簽沒?”也有對醫德的探讨:“做醫生醫德在我心……醫生自以為是上帝之手,其實咱都是凡夫俗子,咱老師中有技拙心暖,技精心冷者,醫患結果不一樣。”
(曾和石應康教授接觸的同僚感言)
(石應康教授女兒回應)
去世當天
所住小區曾有男子墜樓身亡
昨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來到石應康身前居住的小區,小區多名住戶稱,昨日中午,一名男子從該小區高樓層墜下。
“确實有一個男的從樓上掉下來了,但具體是什麼情況我也不清楚。”該小區一名住戶稱,男子就墜落在小區的花園裡,引發多名小區居民圍觀,該小區一名護衛證明了她的說法,“确實有一個男的從樓上掉下來了。”
一名當時曾在現場的媒體記者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我來的時候,人已經蓋上了白布,已經确認死亡了。是以我們都沒辦法看到他的樣貌,也無法确定是誰。據一名目擊者說,墜樓男子當時好像穿的是工作服。”
成都商報記者未能證明到該墜樓男子是否為石應康。
掌舵二十年
為華西醫院打下一片天
石應康教授是中國著名的心胸外科專家,中國公立醫院任期最長的院長,“掌舵”四川大學華西醫院20年,締造了全國最大規模醫院。在醫院推行多項創新改革,将華西醫院推向巅峰,成為西部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
1993年—2013年任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原華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為學院/醫院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擔任院長的20年時間裡,在醫院管理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方面走在中國前列,使學院/醫院成為了中國西部疑難危急重症的國家級診療中心、高等醫學教育的示範基地、醫學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國家級基地;在複旦大學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連續多年名列第二,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連續多年名列第一,有32個專科進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數量名列全國醫院第一。
作為院長,他高瞻遠矚、銳意進取、改革創新,團結全體師生員工實作了學院/醫院的跨越式發展,在中國醫學界走出了一條華西之路。
換個思維
華西“長”成世界最大
1993年上任之初,華西醫院的出院病人數為18000多人,而一直到2009年,出院人數為14萬多人。在石教授執掌期間,醫院規模迅猛壯大,現在華西已是世界上單體最大的醫院。
如何壯大醫院?
石院長曾表示,很多醫院的做法是不停建立醫院,實際上每一個機構出來以後,互相之間會有内耗。另外,管理成本比較高。
于是華西醫院就選擇了一個創新的思維,就一門心思把一家醫院做大。還有就是管理服務資源整合節約成本,比如我們就一個中央食堂,但可以供應全院幾萬份餐。
同時,醫院減少了很多無謂的會議,把很多組織進行精簡。院内一直有個文化叫“把球傳出去”:交給大家一個思路,讓大家去考慮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提高了效率,也減少了管理成本。
卸任不放任
華西的未來,他同樣關注
2013年1月21日下午,四川大學黨委宣布任免決定,石應康教授卸任華西醫院院長。
石應康教授在離别感言中說:“感謝四川大學上司對自己和鄭尚維同志工作的肯定,對我們人品和胸懷的認可。感謝全院中層幹部及所有員工,這20年我們風雨同舟一起戰鬥,一同面對風雲變幻,内外挑戰;這20年我們一起去夢想并逐夢天下,如今夢想成真,走到了全國領先的地位;這20年我們一起擔當、一起創造、一起去分享,我們真正感受到了付出、苦幹對這個團隊以及團隊中的每一個學科、每一個人所帶來的物質所不能展現的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就感。”
面對華西未來,他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要團結。人心齊、泰山移,在規模、學科、人員增多的情況下,如何改進新的模式,通過民主集中給每一位員工有公平的發展空間,讓大家能在工作中、苦幹實幹中享受更多的成就感。第二要有夢想。有夢想,才會有未來的夢想成真。第三要有創新,團結大家一起創新,華西未來的發展無量。第四要苦幹實幹,要有服務的意識、奉獻的意識。尤其是上司幹部要以身作則去服務去奉獻。”
退休不“退休”
64歲,踏上“網際網路+”征程
石應康教授卸任華西醫院院長後,并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64歲的他,走上了“網際網路+”的創業之路,成立醫聯衆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石應康此前幹過工廠中的房間勞工、赤腳醫生、勞工,當過知識青年,也讀過醫學院,在小醫院做過醫生,再到華西醫院工作,任職科室主任、院長。這期間,他也曾到外國留學。石應康認為自己是一個能接受新事物,願意去創新改革的人。
當了20年華西醫院院長,忙碌了20年,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了,卻在64歲的年紀再次挑戰自我,究竟是為什麼?
“我國快速地進入了老齡化,多數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生病後治療費用很高,終生治療都需要花錢。”石應康說,不管是國家的基本醫療保障,還是老百姓自己花費,負擔都很重,而且資源也不夠。這就要想辦法改變。其實,如今已有一個改變,就是我們已經興起了網際網路。
石應康認為,現在網際網路下的醫療主要是節約時間成本,現在通過網上社交、問診,網上預約挂号,可以節約時間成本。不過就看病成本來說,到目前為止沒找到很好的辦法。雖然網上問診這些可節約交通費,但這些都是外圍,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醫生看病的方式。如果大家都是按照原來的方式看病,成本就很高,“迄今為止,沒找到很好的辦法。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做網際網路醫療的原因。”
“我是一個喜歡挑戰、創新的人。”石應康說,雖然已經64歲了,但他還是想嘗試做一做智慧醫療的項目,真正地推動醫改,為老百姓辦實事。
石應康:我這麼多年價值觀一直沒什麼變化。就是人生很短暫,能夠多做點事情,做點創新的事情是人生最大的榮耀。如果還有人說起你,不管是好是壞,本身就是你存在的價值。
無限震驚和悲切,
無限的迷惘與哀思。
不管離開的多麼突然,
也無論後面是怎樣的故事。
石應康教授留下的傳奇,
必将永遠留于華西人的心間。
為華西鞠躬盡瘁二十年,石院長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