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文或幛文(幛文:幛子上面書寫或印制的文字。是一種用作慶賀或追憶已過世、有一定名望老者的文體。大抵是記述此人生平,提煉歸納此人貢獻,表達後輩對此人的恭賀或敬仰追思之情。其間多為溢美之辭。)都是祭祀或祭奠死者時表示哀悼的文章。 體裁有韻文(韻文可一韻到底,也可變韻,即押兩個以上韻。)和散文兩種。内容主要為哀悼、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曆,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 同時,祭文作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時誦讀的,是由古時祝文(古代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辭。)演變而來的。
時下在彩印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流行把“祭文”做成圖版,圖文并茂地展示於死者的靈前,供人們閱覽,作為緬懷哀悼逝者的一種新的祭奠形式。但其文體仍是遵循祭文或幛文的寫作格式。
過去祭文是由一定身份的人為憑吊死者而讀給人聽的,特别是給死者後人聽的,是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為主。祭文大多是由兒女親友撰寫或委托文筆好的地方文人撰寫的追憶死者生平懿德的文章,其稱謂、内容還須符合死者的身份輩分,感情色彩真摯濃厚,文筆流暢,通俗易懂。通常祭文要簡短精煉不宜過長,更不能拖泥帶水。要以簡明扼要之詞表達哀痛之情,使人聽起來能喚起對死者的回憶,引發人們對死者的懷念,同時給人營造出一種悲哀的氛圍。
近年來在參加親友的葬禮上經常會見到用圖闆列印的“祭文”,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也有一些在稱謂、格式上不符合祭文的寫作方法,甚至有一些“笑話”的地方。比如:明明是寫的“祭父文”,文中卻雜有母親的内容,倘若母親還在世,那就顯得拖泥帶水了。還有是落款處有許多是自稱“孝子”,這又與古人寫“祭文”時的謙卑思想相背離了。試想我國從古至今傳頌的孝子僅為“二十四孝”,而自稱“孝子”豈不有點大言不慚!還有是無限制地拔高死者,有些話用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有些牽強附會。“祭文”本是由古時的“祝文”演變而來的。到後來的“祭文”或“幛文”大多為大戶人家祭奠亡靈時像“悼詞”一樣誦讀的文章。《古文觀止》與《古文筆法百篇》中有幾篇“祭文”像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等,可以作為後世之人寫祭文的範文加以借鑒。
近來我從《尹氏家譜》裡面看到我縣清代乾隆年間的幾篇“幛文”,捧讀之餘,除了感受到古人的文學素養和為文格式之外,覺得作為今人在圖版上撰寫祭文的一種“範文”也是可以的。
研讀靜樂清代進士姚士林與恩貢馮步雲寫的幛文可以看出幛文與祭文的一般格式與寫法。
1、标題。寫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輩份或與生者關系。
2、祭文或幛文均以“維”字開頭,“維”是助詞,作發語詞用,無别的意思。緊接着寫明祭奠時間、地點及祭誰,誰來祭。拿什麼供品來祭奠亡靈來展現“祭”的虔誠與謙卑,這些都是開宗明義,首先要點明的問題。
3、死者逝世的情況。
4、祭奠人。寫明祭奠人與死者的關系、輩分。晚輩對逝者不可直呼其名,名字前面應加“諱”字以示尊敬。子孫不可自稱“孝子”,應謙稱“不孝子”。
5、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懿德貢獻以激勵生者。
6、表達緬懷哀痛之情。(嗚呼哀哉!)
7、結語用“伏惟尚飨”。結尾祭文用“尚飨”一詞結尾。“尚飨”是臨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詞。尚,是庶幾,希望也;飨,設牲犧以品嘗也。“伏惟尚飨”意思是伏在地上恭敬的請被祭者享用供品。
另外:祭文落款處,比如:《祭父(母)文》,(父亡)自稱孤子泣拜或叩首,(母亡)自稱哀子泣拜或叩首,(父母俱亡)自稱孤哀子泣拜或叩首。亡父(男)祭文或幛文中□尊稱為□顯考□□諱□□老大人,亡母為□顯妣□□諱□□老孺人。男亡叫壽終正寝,女亡叫壽終内寝。不可弄錯,造成笑話。
茲有舊時葬禮祭奠儀式附錄如下:
靜樂清代進士姚士林寫的《祭禹公幛文》與恩貢馮步雲寫的《祭廷谟公幛文》附錄如下:
祭禹公幛文(同邑武村賜進士出身姚士林)
維乾隆二十一年歲次丙子,閏九月丙申,朔越二十四日己未。丙辰進士鹹安宮教習,原任江南蘇州府新陽縣知縣年家眷弟姚士林、乙卯撥貢生候選縣丞年家眷,晚生牛德澤,壬申歲進士候選訓導眷姻弟段建州。謹以剛鬣柔毛香槠之儀緻祭于:
待封君疏公尹老太翁暨趙老孺人之靈柩前曰:嗚呼!今人於親姻朋友之殁,必曆遡其生平之遇,與其行事而咨嗟歎惜之,故哀诔(上對下、尊對卑是诔。“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诔者,累也,累列其德行而稱之也。《周禮》太祝作六辭,其六曰诔,即此文也。今考其時,賤不诔貴,幼不诔長,故天子崩則稱天以诔之,卿大夫卒則君诔之”。)之大作大都皆悲憤之詞也。若夫,膺富厚享大年、子孫克肖而蕃昌,其於生人之遇良有厚幸,宜若可以不戚矣!而鄉族姻友猶不免於咨嗟歎息焉。則其人有以使之不忘也,如我翁與孺人者真其人哉,翁為人廉勤、有才略。農桑經營之務罔不谙練,而孺人於翁合德,聞雞警戒,視夜翺翔。故家業日起盛,而管州稱素封者,首舉翁以對,以為陳鄭複見于今世也。其有厚幸者,一翁與孺人年俱逾耋,康強聚首者六十馀載。蓋天生福人其受(壽)命必長,而曆練與勤苦艱難之際者,又有以堅其骨力而固其精神。所謂松柏之姿經霜愈茂,金石之質入火彌堅。而齊眉之梁孟重逢之日也。其有厚幸者,嗣長君廷公武庠拔幟,次君廷侯國學蜚聲而冢孫珣,文行兼優,尤士林之傑出者其馀蘭出其芽,麟挺其角含馨徵瑞於書田藝圃間者,指不勝屈。每歲時伏臘子婦斑斓承歡膝下,翁及孺人顧而樂之,不啻龐公之在鹿門山也。其有厚幸者,三夫富者衆之怨也。揆劂所由匪刻薄招尤即驕盈見忌,土物心臧其殷盛皆從務本節用而來,與世之剝削侵漁以臻厚實者不俟也。且好行其德,與孺人黾勉有無以酌劑於親疏遠迩間者。譬之長河借潤不辭漸漬之頻,茂樹垂陰甯卻庇依之廣。至于奉身率下儉絕約一,如寒素而謙退,為心絕無矜己傲物之态。故人與之翁交者,驕陷忮求之相忘,而白首傾蓋之如故。此則其人之不可忘者乎。夫得於天者有厚幸,而著於人者難忘。則雖祝應三多,疇兼五福、唱随歸化者,翁夫婦固無馀憾之遺而悲老成之凋謝,傷淑範之雲遙,吾人又烏能己於靈輀歸兆際也!爰陳薄奠、敬摅蕪詞、靈其有覺,尚聯翩而來嘗也!
嗚呼哀哉!
伏惟尚飨
祭廷谟公幛文(恩貢馮步雲)
維乾隆三十八年歲次癸巳十一月丙辰,朔越二十五日庚辰,眷姻弟候選訓導馮步月同弟恩進士步雲謹以□□□之儀緻祭于:
皇親敕授修職郎候選儒學訓導親翁尹老先生之靈柩前曰:嗚呼!公祖居非南鄉望族,世著令德者耶,又非吾邑傑士也耶。少失恃,事太姻公曲盡愛敬。既殁,喪葬如禮祭享,以時人極稱其孝。至于分赀讓弟,裡黨競傳尤人所難能者。雖邑乘未及載而有心者未嘗不誌之以備採焉。
弟與公始而友朋,繼而姻戚。憶少時并應童試,羨公早列黉宮,以為進境有階,後将人所莫及。公乃曰:“讀書自有真路,理可尋焉。用濫觞惡套遂不肖為舉子”文厥後天府名登,仍未竟公才而公之意總不止在是也。至課農桑亦頗寄田園之樂。暫司會計無須仿緻富奇書,家道由始而少而富。遂不數年而謙恒蒙益泰漸履豐。雖群宵妬忌通同以捏控毒陷,公始終幹旋,義不少屈於無情者訟,由是遂寝。他如周貧恤困、扶颠持危,課子必以義方,勉人俱以善道。無德色、無怠容,種種懿行未易殚述。噫!公,誠人傑也哉!配孺人郝氏,内助有賢德,先公數年而逝。今長嗣少年撥幟韬钤,亦早亡,聞者莫不恸悼之。公實難堪無如何也。
公一生餌樂,晚年愈善修養,以故壽逾古稀,齒牙堅固,耳目聰明。曩者舍弟為公西賓時,嘗雲天相吉人,報以介福。将來必為公建百歲坊也。夫何,歲在庚寅,非龍非蛇, 公竟弗廖,而溘然長逝耶!嗟夫!碌碌輩畢生亦虛生,沒則已焉如公生者。生榮死哀其流嶶又曷可量哉!況繼志不虛,已得家傳雙鳳則昌後有兆。甯看慶衍螽,斯懸知公而有靈,将逍遙於三洲十島間矣!獨惜語言笑貌不複可聞可睹,能無挽以薤露蒿裡愈加慘怆乎!
茲當執绋之期,哀公之志、弔公之行,傷善類之不久存,并歎豪傑之令我難觏也,聊一奠以陳詞,庶靈爽之來格。
嗚呼哀哉!伏惟尚飨!
(楊秀川 王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