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永生:機智勇敢的客家将軍

作者:奉法龍岩
劉永生:機智勇敢的客家将軍

劉永生,福建上杭縣稔田鎮(豐稔)嚴坑村人。1928年入黨,曆任赤衛隊大隊長、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省獨立第一師紅八團團長。紅軍長征後,留在杭(上杭)永(永定)邊界開展遊擊戰争,任永東遊擊司令員,“王濤支隊”支隊長、閩粵贛邊縱隊司令員。1955年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将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譽滿客地,聲振閩粵贛邊,當地人卻親昵地稱他“老貨”,傳誦着他機智勇敢的傳奇故事。

兩駐青葛窩

地處閩粵贛邊陲的武平縣下壩墟,有一座小小的古廟,叫青葛窩,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制高點。土地革命戰争時期,它是紅軍連接配接武西南、武東南、平遠、蕉嶺、永定、大埔等地革命交通線上的重要據點。三年遊擊戰争時期是一個秘密聯絡點,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劉永生将軍曾兩次駐足于斯。

舊時,陸路交通閉塞。水路暢通的下壩,便成了“鹽上米下”的交通樞紐,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是紅白争奪的重要商埠。國軍嚴應魚旅築“五馬落槽”炮樓群在此鎮守,以保障源源不斷的稅收來源。為粉碎經濟封鎖,劉永生司令帶領戰士,喬裝打扮成挑鹽腳夫,混進下壩浩浩蕩蕩的挑鹽大軍,進行火力偵察,把敵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備,炮樓的槍眼炮點,集鎮的交通要沖,人群的集中、疏散時段等等都偵察得一清二楚。夜晚,劉永生等“鹽夫”便潛入青葛窩開會研究,面對敵強我弱,端掉碉堡一時不易的實情,制定了中央蘇區西南門戶實行機智靈活的鬥争政策,暗中組織“鹽上米下”的經濟活動,在梅江上遊的下壩河交通線上,把食鹽、藥品、布匹等源源不斷地運往贛南中央蘇區。發揮了青葛窩獨特的革命據點作用。

遊擊戰争時期,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革命力量,劉永生再次來到青葛窩。據90多歲的劉維添,80多歲的劉文基、廖秀華等老人回憶,劉永生司令身穿石士藍衣,腳打綁帶,踏着月色,翻過山凹,穿過密密麻麻的翠竹古樹林,越過涓涓泉流,與早已等候在青葛窩的大成鄉劉氏宗親父老會面,商談建立劉氏“紅心白皮”民團事宜。劉老将軍在接見參加福建省首屆勞模大會的袁國光同志時,還動情地說:我來過廟下潭、青葛窩。

劉司令與青葛窩“梅開二度”的情結,對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火燒敵炮樓

1949年8月20日深夜,盤踞在閩粵交界的象洞鄉敵炮樓上濃煙滾滾,烈焰騰騰,随着一聲巨響,碉堡的屋頂坍塌了,霎時,映紅了寂靜的夜空……

這是閩粵贛邊縱隊司令員劉永生指揮邊縱戰士劉發梅、馮孔維等同志幹的,幹得真漂亮。

1949年春夏之交,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紛紛向南逃竄。12兵團(胡琏兵團)三個軍1.5萬多人,沿浙江、江西竄入福建。七、八月間,胡琏兵團占領武平後,大肆搜羅、扶植當地的反動分子,重建縣鄉政權,委派縣、鄉長。岩前鐘紹葵之子鐘國勳,此時被委派為象洞鄉的“鄉長”。

鐘國勳受派遣後,帶領七八十名反動武裝進駐象洞,一方面在象洞鄉政府周圍構築圍牆,加強碉堡,封鎖大門,僅留一門出入,且設定雙崗,以防我軍襲擊;另一方面胡作非為,敲詐勒索,橫征暴斂,實施所謂“一甲一兵一槍一被制”。即每甲(10戶)要選派一名壯丁,配備一支槍,自帶一床被,到楊炯部隊去當兵服役,為其擴充實力,并限期完成。

對于鐘國勳的倒行逆施,象洞群衆義憤填膺,恨之入骨,迫切要求閩粵贛邊縱派兵出擊,徹底打掉其嚣張氣焰。劉永生根據群衆要求,當機立斷,特指令駐蕉武邊境的十團派出兩個班,于8月18日晚上向駐紮在象洞的反動武裝展開攻擊。部署對駐敵碉堡實施包圍,在距離敵堡的10幾米處,短槍班埋伏于田坎腳下和路邊樹後,在馮家祠堂的桅杆掩護下架設機槍,附近埋伏步槍班。當晚11時左右,随着一聲令下,戰鬥開始打響。頓時機槍、步槍向碉堡猛烈掃射,手榴彈在敵炮樓周圍爆炸。盤踞在碉堡裡的敵兵,被這突如其來的槍彈聲吓呆了,龜縮在碉堡裡不敢動彈。半小時後,循暗道抱頭鼠竄。

鐘國勳的“鄉長”夢被邊縱的槍彈所擊碎。翌晨,鐘國勳帶領其反動武裝如驚弓之鳥,倉皇逃離象洞。撤走時由于害怕再遭邊縱伏擊,幾十個人分成幾個組,沿新橋岌、十二排朝甯洋方向逃竄,撤回武平縣城。第二天恰好是象洞墟天,赴墟群衆聞訊後,無不拍手稱快,奔走相告。

斬草要除根。為了防止楊炯部隊增派兵員進駐象洞,繼續殘害百姓,劉永生指令武平縣委通知象洞工作團,盡快燒毀炮樓,徹底搗毀敵防禦設施。根據指令,縣委指派劉發梅、馮孔維同志執行任務。8月20日晚,劉、馮兩人早已備好了兩捆稻草和七八斤煤油,乘天黑摸進敵炮樓,迅速逐層鋪撒稻草,澆灑煤油,點火燃燒。頓時炮樓裡濃煙滾滾,烈火熊熊,碉堡裡的桌椅闆凳,樓闆門窗,盡行燒毀。火仗風勢,半個多小時後,随着一聲巨響,碉堡的屋頂燒塌了。

一把大火,把敵人的碉堡燒了個浪蕩光……

(俞青 摘自閩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