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樣,大米可以賣到高價:優質水稻害蟲綠色防治實用技術I、二氧化誘導田誘捕技術II、稻田鴨育種、青蛙生态育種技術三、蜘蛛等捕食者保護利用技術IV、水稻蛞蝓紅眼蜂繁殖釋放技術五、變頻振動殺蟲燈等照明誘殺技術六種, 水稻品種對褐蠅虱抗性評價利用技術七項,氮素控制适應性栽培技術八項,農田景觀優化與生境控制技術九項,生物農藥推廣應用技術十項,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施用技術

化學農藥在稻田中長期施用,不僅污染環境和農産品,使害蟲具有抗藥性,而且殺滅了大量的天敵,影響了田間生态平衡和病蟲害防治的實際效果,這是目前病蟲害防治中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綠色病蟲害防治是指綜合運用各種生态防治措施和生物、理化技術實施病蟲害可持續防治。綠色防治主要展現在其指導思想是生态學、生物學、經濟學和生态調控理論,總體目的是發展生态農業,保護生态環境,大規模生産無公害農産品或有機食品。用對整個農田生态系統或區域生态系統的積極和系統的"預防和控制"取代過去容忍的被動"預防"。重點突出抓好系統内所有可用能源,特别是系統生物多樣性、作物抗性、捕食者捕食性寄生蟲等,綜合運用合理配置設定作物、化肥水管理、生态育種等綠色防治措施,而不僅僅是病蟲害防治措施;與其簡單地将疾病保持在經濟允許的損失水準以下,不如有效解決化學農藥引起的環境問題和安全問題。

這樣,大米可以賣到高價:優質水稻害蟲綠色防治實用技術I、二氧化誘導田誘捕技術II、稻田鴨育種、青蛙生态育種技術三、蜘蛛等捕食者保護利用技術IV、水稻蛞蝓紅眼蜂繁殖釋放技術五、變頻振動殺蟲燈等照明誘殺技術六種, 水稻品種對褐蠅虱抗性評價利用技術七項,氮素控制适應性栽培技術八項,農田景觀優化與生境控制技術九項,生物農藥推廣應用技術十項,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施用技術

2011年5月,農業部釋出了《關于促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治的意見》,強調推進綠色防治是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植物保護政策,是實施綠色植物保護戰略的重要舉措。在以往水稻病蟲害綜合治理的基礎上,研究明确了各種綠色防治技術的有效性和互相作用及其協同作用,因地制宜優化了我省不同稻區各種形式的綠色防治模式的集結, 為生态農業的發展和有機食品的生産提供技術支援。現将我省近年來大面積推廣應用優質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10項技術和防控模式介紹如下。

<h1>一、二氧化誘導劑的捕集技術</h1>

大量的誘捕方法,就是在稻田裡設定了大量的二氧化蠻捕集器,誘捕了大量的雄性。該方法通過誘捕器緩慢均勻地釋放合成的二碳雌性資訊素化合物,引誘雄性進入陷阱,進而造成二氧化場成年雌雄比例失衡,有效降低雌雄交配行為,大大降低了自然交配率,使生化蛾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 不能有效繁殖後代,最終控制種群發展。大量的誘捕方法以誘捕為防控工具,誘捕裝置主要針對鐵芯和誘捕器,芯材為合成矽橡膠塞,即二氧化矽誘導劑(性資訊線),是誘捕器的心髒部分,其有效期、釋放率和有效成分的比例對誘捕效果有直接影響。

這樣,大米可以賣到高價:優質水稻害蟲綠色防治實用技術I、二氧化誘導田誘捕技術II、稻田鴨育種、青蛙生态育種技術三、蜘蛛等捕食者保護利用技術IV、水稻蛞蝓紅眼蜂繁殖釋放技術五、變頻振動殺蟲燈等照明誘殺技術六種, 水稻品種對褐蠅虱抗性評價利用技術七項,氮素控制适應性栽培技術八項,農田景觀優化與生境控制技術九項,生物農藥推廣應用技術十項,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施用技術

捕蟲器又稱捕蟲器,目前常用的捕集器主要是水盆捕集器、護罩捕集器和桶形疏水閥三種。我們廣泛使用流域疏水閥。水盆為商業銷售的普通塑膠盆,上口直徑為20~30厘米,深度為8.0~12. 0厘米,盆口可穿過一根細絲,懸挂在核心的中間,一般每個盆隻挂1把鑰匙,盆内裝滿約8個滿水,加入少許洗衣粉,以增強水面的附着力,核心與盆面需要保持1左右。0厘米遠,然後将盆放在由田地中的棍子或竹稭稈支撐的三腳架上。當田間生化蠕蟲逐漸羽化時,雄性被陷阱核心釋放的雌性資訊素引誘,自動進入盆中淹死。田間盆栽當晚誘捕成蟲,第二天早上需要将盆外撈出,以利于誘殺裝置的延續。疏水閥選擇的塑膠盆最好用綠色盆,藍色盆更好,紅色盆差,黃色和淺灰色盆的捕集效果最差。由于生化雄性的飛行能力較弱,飛行高度也較低,而且受氣流和風向的影響,是以花盆不宜設定得太高,一般略高于水稻植物為标準。在田間用棍棒或竹稭稈支撐三腳架,稻期為30~50厘米,穗期為100-120厘米比較合适。陷阱芯在鍋内有效期一般可以維持30天左右,晴天需要不斷補充陷阱池中的水分,一般設定2~3口二氧化墨陷阱j.野外陷阱,間距在30米左右。由于我們使用了大量的誘捕方法,生産必須大規模統一設定大面積的二氧化矽誘捕器誘捕器,通過誘殺裝置捕獲大部分雄性,才能有效降低兒童的種群密度,進而獲得良好的防控效果。

<h1>二、稻田鴨、青蛙生态養殖技術</h1>

根據動植物共生互利的原則,稻田養鴨充分利用時空生态位置和鴨子的生物特性,合理利用現代生态農業技術措施,實作綠色防治方法。由于鴨子具有很強的覓食力、群體、水分等,适合野外放養,是以稻田鴨也可以充分發揮鴨子的動态、勤祀覓食的習性。我們主要選用"江南一号"水鴨、"四川麻鴨"和"林武鴨"等生命力強、适應性廣、抗性好、生長快、産蛋量高的中小型好鴨種。稻田種植在"寬而窄的行"中,以保持田地通風和透明,為鴨子在田地裡自由行走和覓食害蟲提供了便利。一般在水稻拌勻或移栽後15天左右養鴨,稻田每畝放養小鴨12~20隻,放入形成鴨體10~15隻,田間需要保持8~10厘米深的深水層。為了防止鴨子逃逸,實行稻田,之前鴨子每畝用塑膠篩2塊左右。0~2.沿場圍欄5公斤,圍欄高度為1.0~1. 5 m,略微向内傾斜。小鴨棚通常建在田野的角落裡,作為喂食和鴨子的栖息地。當米飯進入乳白色成熟期時,鴨子全部鎖在鴨棚裡,以防止下一塊田地吃掉嫩谷。

牛蛙主要生活在平原和山區的稻田、菜田或溝池等環境中,多為自然繁殖,湖南自然繁殖時間從4月下旬到8月上旬。适合牛蛙生長的水溫為20°C至3O°C。在優質稻田基地選址面積約0.6公頃作為青蛙示範區,周圍有尼龍紗線,紗線的高度為1.5米,防止牛蛙逃生,稻田溝渠,溝渠,保水。一般在8月下旬稻蠅虱等害蟲數量增加時,田間保持淺水層,牛蛙數量一般每畝放50~60頭,最大田地100頭,在放養牛蛙的同時保護利用田間青蛙等優勢。

<h1>三、蜘蛛等掠食性捕食者的防護和利用技術</h1>

稻田蜘蛛和黑肩綠百葉窗(蜘蛛和少年)是稻蠅虱等害蟲的重要捕食者。湘陰基地後期稻田調查顯示,蜘蛛優勢種群數為9~10種,主要有8斑腹蜘蛛、食蟲蛾、環狀豹蜘蛛、水樣狼蛛、水樣狼蛛、草狀小黑蜘蛛、錐腹小苋、園尾小軒和管巢蜘蛛9種,共73種。60%,各占15個。70% 、12. 80%、10. 70% 、9. 37% 、7. 44% 、7. 16% 、4. 13% 、3. 30% 和 3.00% 。影響湖南雙季稻區蜘蛛等掠食性天敵種群生長和安全轉移的重要因素有春耕、雙搶秋三農和農藥使用不當。由于稻田經常被水淹、犁地、整田、施用等,而綠地和路邊草原是農業區的主要非稻田生境,這些稻田邊界生境是蜘蛛等天敵的轉移通道。當水稻成熟初期,稻田蜘蛛等掠食性捕食者逐漸從田間轉移到田地邊緣,田間雜草等非水稻栖息地成為蜘蛛等捕食者的綠色通道,在生産中要注意保護這些地點。除了保護田間水獺和其他非水稻生境的綠色通道外,還應及時實施蜘蛛等掠食性捕食者從冬季農田到早稻田的安全轉移以及從早期稻田到晚期稻田的安全轉移技術。在兩季稻區可以把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小面積用晚稻合理種植,給蜘蛛等天敵留下合适的橋場,在春季種植,雙搶産期,友善蜘蛛安全過渡到橋地。開展稻田稭稈目标幫助移動,在冬季作物或早稻田前每畝犁10根稭稈目标,灌溉2-3天時将整塊田地安全地從草地目标上移開,直到早晚水稻移植,然後将蜘蛛靶材移入田間。在田地上種植大豆和其他作物有利于蜘蛛等掠食性捕食者的栖息地和遷徙。特别是,在雙抓稻田時合理放置稭稈目标,或在田間放置草堆、挖保護坑等人工搬遷的方法,幫助蜘蛛等天敵田間轉移效果更好。

<h1>四、稻蜂紅眼蜂繁殖與放生技術</h1>

人工放生米蜜蜂一般采用蛋卡放行方法,将蛋卡要羽化成蜜蜂,将蜜蜂放入蜜蜂體内。放養蜂前調查要掌握水稻卷曲葉、二氧化菌田間發生期,确定蜂群放生的時間和量。蜜蜂釋放裝置選用雨、防風、防曬的一次性塑膠杯或印有柔軟水性墨水的紙杯,在野外及時将雞蛋卡用透明膠粘紙放入杯中,使蜜蜂在蜜蜂釋放裝置中自羽化,蜜蜂羽毛從蜜蜂釋放杯口自由飛出, 在稻田裡尋找目标害蟲的卵寄生蟲,并繁育後代。根據紅眼蜜蜂的活動能力,選擇陽光明媚或多雲的早晨蜜蜂,稻田面積較大的蜜蜂一般每畝放10~12點,每點插入一根長竹竿,用一個雞蛋卡杯,将雞蛋卡杯用粗絲倒挂在竹竿上,遠離水稻植株1個。0~1. 5米,視水稻肥力期而定。在稻卷葉或二水合物等害蟲的産卵季節,第一批蜜蜂開始釋放,然後每2~3天釋放一批蜜蜂,每次釋放蜜蜂的量為1隻。011. 5萬頭/畝,在兩種昆蟲中主要為一代能釋放蜜蜂2-3次。在卡在田地裡的雞蛋被羽化後,檢查實際的羽化殼率,以了解田間釋放的蜜蜂數量。在最後一次蜜蜂釋放後約5 d,研究了田間害蟲的心理化率,通常由稻蜜蜂寄生的卵是黑色的。放養蜜蜂15~20 d後,分别對蜜蜂釋放區、化學防範區和控制區水稻卷曲卷産量和二氧化繭損傷率進行調查,主要根據田間卵寄生率和受害率确定防控效果。

<h1>五、變頻振動殺蟲燈等照明誘殺技術</h1>

變頻振動殺蟲燈是河南佳道科貿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的一種實體殺蟲裝置,采用現代光、電、數控技術和生物資訊技術,集光、波、色三種方式于一體的誘蟲。它充分利用害蟲的生物特性、波和色,科學地将光波設定在特定範圍内,近距離利用光、遠距離波、光外用頻率振動高壓電網來誘捕昆蟲。近年來,我省大面積推廣應用PS 1511普通型和光控頻率振動殺蟲燈,據觀察統計可誘殺87節1287種農林害蟲,單燈控制區2盞。7~3-3公頃,誘殺效果明顯。大米全年亮起l70天左右,可誘殺二氧化、三氧化二、大蚱蜢、水稻卷葉、稻蛾、稻蠅虱和米象。該燈選用了光源和波長、波長、波段,這樣可以避免天敵的傾向,雖然對天敵有一定的影響,但危害很小,是目前防治水稻害蟲的實體方法比較先進的實用技術。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網袋中可以發現大量的害蟲,進而有效地減少了田間的卵數和昆蟲口密度,控制了主要害蟲的數量。除了推廣應用好的多頻振動殺蟲燈外,還推廣了智能太陽能殺蟲燈的應用,通過太陽能電池闆在白天存儲,在夜間打開電源,節省材料和能源。

還有一種新型的吸塵害蟲分離殺蟲燈,這種燈的誘殺功能主要是将觸電改為風扇吸力,可以增強捕蟲器,減少對天敵的殺傷。

<h1>6.水稻品種利用技術評價褐蠅虱的抗性</h1>

電阻品種的推廣應用是最具成本效益和最簡單的實用技術。水稻品種的抗性和抗性與褐蠅虱的大小和危害密切相關,褐蠅虱對種群的增長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在施用不少的情況下,抗性較弱的品種(組合)為褐蠅虱短翅蟲,卵量大,如果昆蟲密度大,受害重:相反,抗性品種越強,田間的卵和昆蟲數量少,受害者較輕。在基地示範區,第四代和第五代褐蠅虱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的高峰期主要基于田間不同自然種群物種的抗性評價方法。每個山地5點取樣,每點5隻蜱,共25隻,換算成贻貝量100隻,大面積分布品種(組合)和昆蟲控制品種對昆蟲口密度進行抗性分析。

采用品種(組合)法對褐蠅虱采用場控效果公式FC-Nc。NtNc進行了統計分析(FC型為各種褐蠅虱田間控制效果,NC型為昆蟲控制物種對昆蟲嘴密度,Nt為每種流行物種對昆蟲口密度),設定昆蟲控制物種TN1對棕蠅虱田間控制為0,完全控制為1。一般來說,水稻品種的抗性和天敵的作用,對褐蠅虱的田間自然防治效果為0。85—0.99之間的品種表示在自然條件下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性。通過了解和掌握流行品種對褐蠅虱的抗性及抗藥性反應,可以幫助我們科學合理地施用藥物,保護天敵的使用。

<h1>七、氮素控制健身栽培技術</h1>

肥料不僅直接影響水稻的生長和産量,而且對重大病蟲害的發生影響很大,其中氮肥是水稻生長最重要和最活躍的因素,也是病蟲害最敏感的因素。

水稻的氮素營養狀況與水稻蚜蟲、水稻卷曲葉蟲、紋狀體病害等造成的危害密切相關,經過大量氮肥施用後,水稻生長郁郁蔥蔥,綠葉綠,田間遮蔭,通風透光性差,無論食物條件和生态環境如何都适合重大病害的發生和繁殖, 但也會導緻貪婪的晚熟。實驗結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和水稻産量的增加,當氨水準達到最大值後氮肥施用量增加時,産量下降,病蟲害施氮量直線增加。水稻高産節氮栽培技術堅持科學施肥,有機肥與肥料組合,普通氮肥(尿素、铵碳等)用量科學。該技術的經濟氨應用指數為每英畝正常水稻8~10公斤純氮;

一般雜交水稻為1O112公斤,超級雜交水稻為13-15公斤則比較合适。可重點推廣應用新型緩釋肥、控釋肥、微生物肥、适氮磷鉀複合肥等。由于緩釋和控釋肥中的氮肥在稻田中緩慢而可控,釋放速度與水稻生長規律所需的肥料可以達到更好的動态平衡,最後施用的生産可以滿足水稻充分肥力的要求,不僅充分保證了水稻的高産和穩定産量, 還能減少氮肥流失,減少病蟲害。

<h1>八、農田景觀優化與生境控制技術</h1>

在農業生産中運用景觀生态學原理,長期有效地創造可持續的農田生态環境,緊跟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和種植業結構調整後的重要稻田景觀要素,将引起當地生物群落和種群的變化,這也是生态調節的重要措施之一。近20年來,我省農業體制改革逐漸改變了過去農田的傳統景觀格局。為提高稻田綜合生産效率,促進農業全面發展,适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大力推進高效、多樣化的種植方式和高産優質經濟作物,使湖南水稻區作物種植格局發生新變化。在一些地區,優質晚稻或超級雜交水稻已經形成為主體,以多種經濟作物合理配置的多樣化稻田耕作體系,形成了兩季稻田景觀多樣性。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在一定範圍内的稻田:蔬菜一米、瓜一米、油一米、玉米一米、烤煙一米、森林、水稻、魚、鴨、養殖等不同的養殖模式或經濟生态要素,結合當地特色和種植結構調整, 建立多種生物多樣性群落,有利于水稻病蟲害的可持續治理。利用景觀多樣性和空間異質性改變稻田景觀格局,可以顯著影響與其及其天敵相關的害蟲種群數量的變化,并促進田間生物群落的相應變化,導緻稻田害蟲數量的減少和有益生物的增加。

<h1>9.生物農藥促進技術應用</h1>

生物農藥具有高效、低毒或微毒性、無殘留、環境相容性好、安全性強等特點,生物農藥的應用是生産無公害農産品和有機食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對有機食品和無污染農産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生物農藥的使用正在逐漸增加。近年來,水稻中使用的生物農藥主要有阿維福明、甲鹽、Bt制劑、拟除蟲菊酯和多黴素:微生物殺菌劑有井岡黴素、農業鍊黴素、春黴素和新植黴素。

<h1>十、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施用技術</h1>

由于農産品品質和安全的重要性,一些以前用于大米的化學農藥由于耐藥性而逐漸被禁止使用或逐漸減少使用,如有機磷酸鹽化合物,氨基甲基化物和鹽水有毒化合物。新型化學農藥制劑,如氨基化合物、曲安奈德化合物等被廣泛使用。在無污染優質水稻生産過程中,國家限制和禁止的農藥品種不應用于盡量減少農藥使用,避免農藥污染。近年來,大面積生産用于防治水稻滴蟲病的常用藥劑主要有(1)防治二氧化菌劑:氯蟲用量的20%苯甲酰胺l0毫升、氟二酰胺20%10克、曲安奈德200毫升、阿維辛150毫升20毫升等。(2)水稻卷葉螨的防治:每畝20%氯蟲苯二氮卓類藥物l0毫升,氟二酰胺logram20%,苯甲酸甲苯丙胺5.7%(甲鹽)30克,1.8%Avigi 180克,48%中毒100毫升等(3)米蠅虱劑的防治:每畝酮用量25%70-80克,酮25%16~20克,蚜蟲20%10~20克,油米胺10%30毫升等。(4)抗紋狀體藥物:每畝藥用30%苯二氮卓類藥物20毫升,己甾醇10毫升10毫升,拟除蟲菊酯20%等(5)防治水稻瘟疫藥:每畝稻瘟疫用量的40%80~1O0毫升,敵鼠疫磷30~100毫升,75%環30-40克等。(6)防治稻腐病藥:每畝苯二氮卓類藥物用量30%20毫升,己甾醇10%40毫升,乙醇43%20毫升等。上述藥物必須用于不同的病對病藥物,按每畝50-60公斤的噴施水量。在蟲害發生前期應掌握給藥時間,預防效果較好。此外,水稻殺蟲劑的環境安全劑型主要是水性劑型(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等),以及固體顆粒劑型(水分散劑、泡沫片劑等)。随着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社會對無公害農産品特别是有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是以,搶占綠色的山水,保護生态環境,生産有機食品,建設生态農業勢在必行。近年來,通過對各基地的多點論證研究,明确了上述l0項個别技術措施的有效性及其有效性。

根據這10項技術之間的互相作用及其協同作用,将前8種技術用于生産,以降低病蟲害平均密度的有效性,并進一步将各種技術措施優化并組裝成我省不同水稻地區的各種形式的防控模式, 進而充分發揮每種模式的多重效果及其互補功能。這些防控模式主要是:(1)性誘導劑和殺蟲燈以及稻田養鴨模式:(2)殺蟲燈和性誘導劑、蜘蛛、天敵模式:(3)紅眼蜜蜂和牛青蛙殺蟲燈模式;(4)性誘導劑-殺蟲燈-紅眼蜜蜂模式:(5)殺蟲燈-性誘導-生物農藥模式;(6)性誘導劑-殺蟲燈-化學農藥防治模式。最後,根據各種防治模式的示範結果,系統建立了基于綠色防治技術的優質水稻蟲害防治技術體系。

注:本文摘自:唐春生植物保護。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點選後續,我們将繼續推送此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