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是被影視化最多次的中國古代文人,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已經不知道拍過多少個版本的電影。雖然我們沒讀過多少唐伯虎的詩,沒看過多少唐伯虎的畫,但是風流才子唐伯虎的名氣,并不比李白杜甫蘇轼的低,甚至在普通人心中或許唐伯虎的名氣了還要大一些。
唐伯虎一生放浪形骸,縱情酒色之中,是以才傳出點秋香的風流韻事。文征明曾寫信給唐伯虎,說:“我父親說你有才情,但為人輕浮,恐怕一事無成。”結果唐伯虎回信說,我天性如此,你要是看不慣我,就不要和我做朋友。他完全沒有把朋友的勸告放在心上。

唐伯虎縱情酒色的行為并不可取,但他那種超脫世俗的人生态度卻非常令人向往,他不僅超脫了世俗的名利,甚至超脫了生死,這在他的《臨終詩》中便能展現出來。
臨終詩
唐伯虎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飄流在異鄉。
第一句“生在人間有散場”,是說,人生于世,本有就聚散離合,死也隻是離别的一種形式。
第二句“死歸地府又何妨”,離開人世,魂歸地府,又有何妨?“又何妨”三字,表現了唐伯虎對死亡毫不在意的人生态度。
人世間和地府裡,其實都一樣,死亡,就當是人流落他鄉。
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中有這樣一句話:“死生亦大矣。”生死,從來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世人誰不渴望長生,曆朝曆代那些追求仙丹的帝王,無不已展現出人類對死亡的恐懼。
唐伯虎的晚年并不風流,他晚年生活十分窮困,要靠朋友接濟才能生活,54歲就病逝了。然而在如此窮困的生活中,能保持對死亡如此超脫的人生态度,這也許才是唐伯虎真正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