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概述

川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菜系,又是民間最大的一個菜系,享有“百姓菜”之稱。
川菜的風格樸實而又清新,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特點是清香醇濃并重,以清鮮為上,廣集民間風味,以麻辣兼備見長,烹饪,方法多種多樣,以幹燒幹煸、爆火煎炒馳名,刀工刀法講究,造型賞心悅目。
川菜不僅具有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适應性強三個特征,還強調“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既有物美價廉的大衆菜:回鍋肉、宮保雞丁、水煮肉片,也有高檔名菜:孔雀開屏、百花江團等。
川菜代表回鍋肉
回鍋肉作為川菜最具代表的特色家常菜,不僅深得人們的喜愛,做法也是多樣,如上海人做的本幫回鍋肉,東北人做的東北回鍋肉,安徽人做的徽式回鍋肉,而我們今天要着重解析的是正宗的川味回鍋肉。
回鍋肉的典故
回鍋肉作為四川名菜, 有很多傳說,最具代表的說法,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川人家祭,多在初 一、十五,煮熟的二刀肉乃是祭品的主角,俗稱“刀頭”。家祭事畢,正當“刀頭”溫度适中,老成都俗話說:“好刀敵不過熱刀頭”是曆代川廚對廚藝知識的精妙總結。
回鍋肉的特點
源于豆辦醬與甜面醬的混合香、再融入蒜苗香,以及肉香,而産生的一種特殊風味——具有鹹味、醬香、微辣、回甜四種味感,複合而成,但其核心是醬香。
回鍋肉的核心
一個回鍋肉做的是否及格,擡眼先看三點:
1、燈盞窩
燈盞窩是回鍋肉的一個重慶特點,那麼什麼是燈盞窩呢?
這個燈盞,是指以前的老式煤油燈,這種煤油燈,不是四周向中間合攏的,而是兩頭翹起的長方形,中間自然凹下而成的。
回鍋肉的切法很有講究,要求長度為5——7厘米,寬度為4——5厘米,是以,老一輩的師傅把回鍋肉的形狀說成刨花型,而不是正方形,是以這個燈盞窩,是因兩頭翹起而形成的。
燈盞窩的形成原理是入鍋後,受熱吐油後肉微卷所成,标準傳統回鍋肉,用帶皮二刀腿子,一頭瘦肉、一頭肉皮,中間肥肉部分,在爆油的過程中,向外吐油,于是肉質收緊,兩頭自然翹起,形成老式煤油燈的燈盞窩形狀。
2、俏頭
至于俏頭呢?就多元化了,從豆幹、老榨菜、老鹽菜到苕皮、饅頭片、鍋盔片等俏頭。
而傳統老式回鍋肉,一般隻用青蒜苗作為俏頭,其他的都不用,并且回鍋肉裡面的蒜苗,都是最後下鍋的,而且隻炒至六分熟,裝盤後,因盤中溫度較高,在端上桌後,剛剛被餘溫燙熟,這個時候的蒜苗,是最香最好吃的。
3、豆瓣醬
最後一步看豆瓣醬,豆瓣醬怎麼看呢?其實非常簡單,就看有沒有,如果回鍋肉裡面,還有整粒的豆瓣,那就說明,這個師傅還沒有出師,回鍋肉裡面的豆瓣,一定要提前剁細,才能使用,豆瓣是回鍋肉的靈魂,靈魂一定是肉眼看不到又最重要的那部分,豆瓣剁茸,才能和肉片、俏頭緊密結合,它的醬香微辣,才能最大程度和肉結合在一起。
回鍋肉的佐料
回鍋肉作為川菜第一菜,其實佐料尤為簡單,不外乎豆瓣醬、豆豉、醬油、甜面醬、白糖——五味而已。
它們雖獨立成在,而又互相扶佐,比如豆瓣的醬香味不夠,怎麼辦?豆豉就挺身而出了,加一點點豆豉,可以補足豆瓣醬香不足的缺陷,而且更多一種不一樣的鼓香味兒。
如果豆瓣顔色偏淺,就可以加一點醬油來提色,老一輩的師傅,則會自制甜醬油來彌補色澤。
甜面醬更突出醬香的味感,讓回鍋肉在嘴裡表現出來的層次,就更加豐滿而有結構感了。
糖,是川菜主要佐料,很難用好。糖有三種用法
1、是有糖,而甜不露頭
在很多重麻辣的菜式中,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兩個必須:必須加糖,但是又必須吃不出半點甜味。
這裡面,糖起的是調和陰陽的作用,磨平麻辣的銳度和糙勁兒,使其雖然麻辣,卻又平和、柔和、醇和,降低刺激度。
2、就是回鍋肉這類,回甜
為什麼要把甜味埋伏在甜面醬、甜醬油裡面,而不單獨用白糖?目的就是要回甜。回甜,是指菜已入喉,才從舌根部,冉冉升起的悠悠甜味。
這種甜,不明顯、不搶位,很低調,更像一種甜甜的意境與和聲輕吟。除了回鍋肉,火鍋裡面的荔枝味也是這個境界。如果回鍋肉入口就是滿口甜味,不好意思,這位廚師真的沒有出師。
3、就是甜出頭來,入口就有甜味
這種甜,也有不同層次,最嚴重的一種,就是川菜裡面的純甜味,其餘如糖醋排骨、宮保雞丁等,都要求入口即甜,所不同者,甜度大小而已。
回鍋肉的正宗做法
說到正宗,沒有一個明确的定意。那麼何為正宗呢?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好吃就是正宗,流傳最廣,深得人心的的做法大緻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水煮
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要點:水煮到七、八成熟,切片,下油鍋炒至吐油、起燈盞窩,,再炒香豆瓣、甜面醬,加蒜苗炒熟起鍋。
第二種:旱蒸回鍋肉
旱蒸回鍋肉,過去講究先切成“戒方”大小。戒方,是過去私塾老師必備的工具,和“驚堂木”起相同作用。這塊木頭,大約巴掌長、巴掌寬、半個巴掌厚。老師脾氣一上來,把戒方朝桌子一拍,“啪”的一聲,頓時全堂雅靜。
切好後,碼鹽、塗醪糟汁、加花椒,放碗裡上籠蒸,蒸時,為避免蒸餾水滴入碗中,還要用牛皮紙把碗封起來。
蒸個七、八成熟,再切片。接下來的差別就更大了。
鐵鍋炙油——用熱油把全鍋裡面涮一遍,再把油倒出去,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巴鍋。幾乎所有炒菜,按規矩都得這樣走一遍。然後把切好的肉片貼在鍋四周,用中火,把肉片兩邊烤微黃吐油,再在鍋中間炒香豆瓣、甜面醬,随後加蒜苗連肉片一起翻炒,再加紅醬油,最後,把蒸肉碗裡面的肉汁倒入鍋中,焖一下再起鍋。
第三種:旱蒸香辣回鍋肉
旱蒸香辣回鍋肉。這種回鍋肉,和前面又大不同。先旱蒸,再切片。請注意,接下來,就變招了:把豆瓣、甜醬等,換成幹海椒、仔姜和大蔥白。油溫六成熱,下幹海椒炸一下,然後下仔姜、蔥白,炒出香味,再下肉片,炒制微黃吐油,再倒一點醬油,翻炒幾下,就可起鍋。
回鍋肉的傳統做法
主料:坐墩肉 500g、蒜苗 300g
輔料:豆瓣醬30g、 甜面醬5g、 白糖2g、 醬油5g、 生姜5g、 花椒10粒、清水适量、菜籽油适量
制 作 方 法
1、坐墩肉冷水下鍋,加老姜,大蔥,花椒,料酒大火煮開,改中小火煮至斷生(八成熟為佳),撈起用帕子搭在肉上自然晾涼。
2、 青蒜苗清洗幹淨,瀝幹水份,然後将蒜苗根部拍一下,斜刀切段
3、将放涼的肉切成約一進制硬币厚度,長8cm,寬5cm的大片。
6 、加少量油,六成油溫将肉下鍋煸炒,炒至肥肉變的卷曲,起燈盞窩。
7 、加入豆瓣醬、甜面醬炒香上色,炒至油色紅亮。
8 、 蒜苗下鍋,先放蒜苗頭,炒一下再放蒜苗葉同炒。
9、 加少量白糖,起鍋前再加少量醬油即可
注意事項
1、肉要冷後再切否則易碎(要的匆忙可以用自來水沖涼)
2、嘗嘗豆瓣的鹹度才好确定用鹽量
3、甜面醬用水按1:2比列進行稀釋後再用
4、甜面醬和醬油起到調色和增香之用,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