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鍋雞是雲南的名菜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滇南民間流傳。
早在清代乾隆年間,汽鍋雞就流行在滇南一帶。相傳是臨安府(今建水縣)福德居廚師楊瀝發明的吃法。那年皇帝巡視監安,知府為取悅天子,發出布告征求佳肴,選中的賞銀50兩。楊瀝家貧,老母病重,為得重賞,他綜合了當地吃火鍋和蒸饅頭的方法,創造了汽鍋,又不顧生命危險,爬上建水燕子洞頂采來燕窩,想做一道燕窩汽鍋雞應征。不料汽鍋被盜,楊瀝被問欺君之罪,要殺頭。幸而乾隆皇帝英明,問明真相,免楊瀝一死,并把福德居改名為 “楊瀝汽鍋雞”。從此汽鍋雞名聲大振,成滇中名菜。那時汽鍋雞的做法比較簡單,但味道很醇正。

汽鍋雞還和雲南另一個大名鼎鼎的特産有關。民間傳說,1902年,雲南白藥創始人曲煥章在滇南行醫,當時雲南最大的土匪頭子吳學顯胸腹部連中數槍,被部下掩護逃到通海鄉下,強行綁了曲煥章來為他治傷。曲煥章用自己配制的“百寶丹"為吳學顯外敷,用汽鍋雞湯送藥内服,治愈了吳學顯。後來吳被招安後,請曲煥章到昆明開設診所,百寶丹後改名雲南白藥大行于市。
汽鍋的前身是陶制火鍋。汽鍋雞的前身是楊林雞。早年,雲南楊林。建水等地用名貴藥材冬蟲夏草偎仔雞,叫“楊林雞”,煨雞的陶制火鍋叫“楊林鍋”。楊林鍋産于建水,建水陶器已有千年以上曆史。在清代,陶工師傅潘金懷用紅、黃、紫、青、白五色陶土燒結成彩色陶器。一九二一年,有一個叫向逢春的陶工,繼承了他家祖傳的手藝,創制了烹任用汽鍋。就這樣,“汽鍋雞”的叫法取代了以往的“楊林雞”。紫陶汽鍋現由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大量生産。人們形容建水紫陶“明如水,亮如鏡”,“體如鐵石,音如磬鳴”。六十年代周總理出國通路,曾攜帶建水紫陶汽鍋、花瓶作為禮物贈送外國朋友。
解放初,時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的龍雲(解放前稱“雲南王”)用滇味佳肴“建水汽鍋雞”宴請中央上司,受到毛主席誇獎;1972年尼克松訪華,周總理安排的國宴中就親點了滇味名肴“汽鍋雞”。開宴時,揭開蓋子,熱汽撲面,香溢四座,雞肉滑嫩,湯鮮味美。據說尼氏品嘗之後,贊不絕口,對其美味佩服得五體投地,贊道:“味道太鮮美了,真想連整個汽鍋一起吃進去!” 而在過昆明的著名作家汪曾祺也對汽鍋雞大贊:“最存雞之本味也”、“如果全國各種做法的雞來一次大獎賽,哪一種雞該拿金牌? 我以為是雲南汽鍋雞。”
汽鍋雞做法
蒸汽鍋雞的餐具要用建水的紫陶汽鍋味道才正。建水紫陶汽鍋外形古樸,構造獨特,肚膛扁圓,正中立有一根空心管,蒸汽沿此管進入鍋膛,經過汽鍋蓋冷卻後變成水滴入鍋内,成為雞湯。兩三個小時後,肉耙骨離,便可食用,雞塊鮮嫩,湯汁甜美。
烹制汽鍋雞,雞種要選擇本地土雞,而且雞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太肥不行,太瘦也不行,肥太膩,瘦子又顯腥寡,用剛要下蛋的嫩母雞或和剛開叫的小公雞最好。作料很簡單,隻有幾片生姜、幾根小蔥、少許胡椒、精鹽。吃時候要将蔥姜揀去,隻留其味逼腥,清新适口。
不知從何時起,也無法考證是何人,在汽鍋雞中配入雲南特産的名貴藥材“三七”“蟲草”“天麻”,使雞湯更有營養,還有潤肺、補腎功能,對冠心病、虛弱貧血症有顯著療效,成為滋補佳肴。此後汽鍋雞聲名愈盛,到雲南的外地人都要一嘗方休。近幾年,雲南當地利用汽鍋烹制的雞肴越來越多,主要的有“蟲草汽鍋雞” “人參汽鍋雞”“三七汽鍋雞”“天麻汽鍋雞"等十幾種,它們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食療上品。
三木 整合
走進賀州4:潇賀古道入桂第一村,地處兩千年前秦皇朝修建的官道旁
雲南美食系列之二:宣武火腿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