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間,我讓小孩參加了一個軍事夏令營短訓班,目的是讓孩子多經受一些鍛煉和磨砺。孩子在營地的五天時間裡,我們沒有打過一個電話,完全聽從營地的安排。但是在有100多人的夏令營分享群裡,每天卻會看到不少家長在為小孩操心、焦慮、指責、抱怨,家長之間的讨論交流也是熱火朝天,特别是圍繞孩子的用餐問題還争執得不可開交。
茲歸納摘錄如下,頗有看點。
有家長在群裡吐槽說:營地太摳了吧,為了省錢,把餐标定那麼低,早餐就是雞蛋、饅頭、稀飯,牛奶、豆漿都沒有,鍛煉強度那麼大,吃差了肯定跟不上,對孩子長身體有影響。
有家長附和:早飯還是要弄好一點,牛奶或者豆漿還是應該有,補充蛋白質,畢竟早上是一天的動力,确實有點寒酸了。這麼大個營地還是應該配一個兼職的營養師才行,畢竟你們面對的客戶都是一群長身體的娃,不是成年人,孩子的世界雖然對吃沒啥概念,但是營養還是要跟上!營養不加強怎麼鍛煉?就不能加兩個包子、一盒牛奶?
也有家長反駁:牛奶、面包也不一定好,要是到時候真喝牛奶了,我們是不是又要挑牛奶的牌子、生産日期等?我們小時候牛奶都沒見過,十幾天吃一次肉,身體多好,都不怎麼生病!有雞蛋、稀飯、饅頭娃兒能全部吃完都很不錯了,我相信娃兒在家裡不一定能都吃完吧!說實話,我送孩子就是去吃苦的,他要是在那吃的、睡的和家裡一樣好,我送他去幹啥?
有家長發表感言:我家那個,他爸在廚房裡面弄飯弄兩三個小時,弄出來他還要挑三揀四,嫌棄這不好吃那不好吃的,大人說多了還不愛聽。就這個餐标,隻要管飽我覺得就可以了。讓這些“皇帝”“公主”嘗下鮮、體驗一下,正好治治挑食的毛病!
有家長說得很不客氣:想吃得好可以在自己家弄嘛,何必去什麼訓練營?
營地的管理人員回應解釋說:為什麼基地不配牛奶?一是有部分小朋友牛奶過敏,很多都不能喝,而且對喝的品種也有特殊需求;二是在早上孩子們是屬于空腹狀态,看到牛奶以後都會特别興奮,會優先把牛奶喝掉,空腹喝牛奶會造成腸胃不适,孩子們就不能完成接下來的訓練;三是營地所有教職員工、學員全部都是按照基地餐标進行,無一例外。營地飲食需要考慮到适合大衆化,更需要考慮到學員們的身體情況。家長有所擔心很正常,但也要讓孩子脫離“包圍圈”走出去……
吐嘈的家長還是不依不饒:這個夏令營和其他的夏令營相比,夥食不知差了多少倍,在娃兒這麼刻苦的鍛煉情況下,适當增加營養錯了嗎?這麼差為什麼要叫“夏令營”?還不如叫“減肥營”算了!
另外也有家長擔心:大太陽下頭蹲起洗衣服還是熱喲!孩子中暑了怎麼辦?
更多家長表示:不經曆風雨,哪能見彩虹!隻要不是兇殘侮辱,嚴厲一點絕對支援!孩子現在缺的不是這點雞蛋、牛奶的營養,缺的是吃苦耐勞、團結奉獻的精神;不但不缺營養,反而是“營養過剩”,多了太多的優越、溺愛、安逸……
有家長要求群主禁言,隻想靜靜地看一下孩子的照片。
也有家長覺得禁言完全沒有必要,建議大家以平和、開放的心态對待發表的各種不同意見,讨論一下對家長們也是一種交流和提高!
……
是不是很熱鬧,也很有啟發?
等到小孩訓練歸來,我問了同去的好幾個孩子,結果反映都說吃得還不錯,也不覺得有多苦、有多累,挺喜歡的!
看來小朋友其實遠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堅強、勇敢,吃得苦,其适應能力和可塑性是很強的,反倒是我們有些家長把自己的孩子想象得太脆弱了。其實,我們很多時候是把因果搞倒置了:不是因為孩子脆弱需要我們庇護,而是因為我們庇護得太多,以緻于孩子最後真的就脆弱了!
關于吃苦的這點事是小事嗎?非也,古人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見,吃苦是一個人成長成功進階的必修課。沒有經過這一課的修煉,不僅很難有大成就,也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幸福。
除了少數天賦異禀的神童、天才之外,對大多數人而言,其差異是比較小的。要想超越其他人,憑什麼?就靠勤奮刻苦。所謂“吃苦如吃補”,“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一個人的學識,需要通過持續的刻苦學習才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的能力,也需要通過持續的刻苦練習才會不斷提升。我們很多家長朋友其實都是吃苦吃過來的,趕上好的時代,加上自己的奮鬥,有了較好的條件,便覺得不能再讓孩子去吃自己過去吃過的苦,以這樣的方式去“愛”孩子、給孩子“幸福”,其結果往往是“害”孩子、給了孩子更多的“痛苦”。因為家長忘了自己是怎麼成長起來的,為什麼能夠取得現在的成功。不讓孩子吃苦,沒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就缺乏攻堅克難的勇氣,就經受不住風吹雨打的考驗,不正是斷了孩子成長、成功的很多機會嗎?
明代劉基在他的《苦齋記》裡,引用一個叫章溢先生的話說:“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于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 苦與樂确實是相對而言的,也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我們很多人隻知道樂之為樂,而不知道苦也能為樂,不知道很多未來的苦恰恰是由現在的樂帶來的!比如一些富貴子弟,住的是華麗大廈,坐的是豪華轎車,穿的是名牌衣褲,吃的是山珍海味,口不嘗苦菜之味,身不經苦作之勞,一旦遇到天災人禍陷入困頓之時,粗劣的食物腸胃不适應,辛勤的勞作身體不适應,艱苦的條件心理不适應,處處顯得格格不入、局促不安,不正是由于過去條件太優厚、生活太享樂而帶來的更大痛苦嗎?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正是在吃苦的逆境中磨砺心性、激發智慧、增長才幹的。尼采也講過一句很有名的話:“那些沒能消滅你的東西,最終能使你變得更加強大。”那些能夠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人,終将能夠轉苦為樂、苦盡甘來,最終體會到真正的幸福;那些以苦為苦、好樂惡苦的人,則會選擇拈輕怕重、推托逃避、抱怨指責,結果失去了鍛煉、展示的機會,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支援,得到的往往是更大的更長久的痛苦。
回到對孩子的教育引導上,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走向社會的,我們在家裡不讓孩子吃苦,孩子以後走上社會會吃更多的苦,小時候不吃苦,長大後會吃更多的苦。我們現在寵着他、慣着他,誰能保證以後進入社會别人也像父母一樣寵着他、慣着他呢?君不見媒體多有報道:某“巨嬰”、“啃老族”因無能遭人嘲笑而揮刀傷人,因受了一點委屈就跳樓自殺,因父母年邁多病不能“續供”而對父母大打出手……此等悲劇,害子害己害社會,能不及早警惕防範麼!
不吃苦便不知惜樂、不知惜福,不放手便永難放心、永難省心。放手讓孩子多吃點苦吧!這是孩子成長成功的必由路徑,也是孩子幸福人生的河流源頭……
(作者機關: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