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有人說他會“縮地術”,答案揭曉還是讓人合不攏嘴

曾經有人說他會“縮地術”,答案揭曉還是讓人合不攏嘴

“縮地術”是一項神仙之術,可以化遠為近。該術最早見于晉人葛洪的《神仙傳.壺公》一書中。

該書稱,有一個名叫費長房的人,法力無邊,可以收縮地脈,即使遠隔千裡,瞬息便到目前,而舒放之後,大地又恢複如舊。正所謂:“命風驅日月,縮地走山川”!

千百年來,這傳說中的“縮地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想象,也羨煞許許多多分居兩地的癡心人兒。明朝人周履靖在自己編著的《錦箋記•渝盟》中就替男女主角呼喊出了“願得你縮地兼程,更教他聞呼疾至”的心聲。

然而,說到底,“縮地術”也隻是人們頭腦中幻想的一種法術,現實生活不可能會有。

偏偏,在南北朝末期的陳朝,有一個人曾經被人們懷疑他擁有了“縮地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讓我們來看一看。

被人們認為擁有了“縮地術”的人叫做麥鐵杖。

麥鐵杖為廣東始興(今廣東南雄)人,“鐵杖”不是本名,而是一個綽号。據《麥氏族譜》記,其本名饒豐,蓋因好使鐵杖,故被人稱為“鐵杖”。

麥鐵杖性格粗疏,嗜酒,好交遊,重然諾,不治産業,流落在草莽江湖中幹打家劫舍的營生。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麥鐵杖和他的小夥伴們過着大筷吃肉、大碗喝酒、論秤分金銀的生活,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然而,夜路走多終遇鬼。

在一次作案中,麥鐵杖失手了,被廣州刺史歐陽頠擒獲,押送到京城建康(今南京)受死。

麥鐵杖身材高大、長相威武。陳後主愛惜他是個人才,免除了他的死罪,将他編入宮廷儀仗隊,負責執禦傘。

曾經有人說他會“縮地術”,答案揭曉還是讓人合不攏嘴

應該說,替皇帝執禦傘是一項輕松體面的工作。可是,對于過慣自由生活的麥鐵杖來說,未免單調乏味。

日子一久,放縱不羁的麥鐵杖開始重操舊業了。他白天為皇帝執傘,夜間則離開宮廷,獨行百餘裡,連夜走到南徐州(今鎮江)府作案,天亮時又神不知鬼不覺地傳回建康,及時更衣,繼續為皇帝執傘,兩不耽誤。

南京到鎮江的距離,即使在今天走滬甯高速,也有80公裡遠,開車要一個小時。一千多年前的麥鐵杖不休不眠,即使是騎上快馬,翻蹄亮掌,越山涉水,打劫後便迅速折回上班,人受得了,馬也受不了。可是,令人驚歎的是,麥鐵杖居然沒有馬,單憑憑一雙大腳,就完成了這高難度的舉動,着實神奇。

由于麥鐵杖每次都是明火執仗地搶劫,終于被人認出了。

南徐州官府将狀子告到皇帝陳後主那裡,滿朝文武官員為之嘩然——麥鐵杖每天都老老實實在朝廷幹活,黑夜又怎麼能到百裡之外的地方當強盜? 除非,他擁有神仙費長房的“縮地術”!

大家都指責南徐州地方官是胡扯,拒絕相信。

陳後主也是這個意思,将狀子壓下去了。

麥鐵杖也就更加有恃無恐了,作案也就更加瘋狂,更加變本加厲了。

于是,南京百裡之外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搶劫。

一時間,“皇帝身邊的執傘衛士麥鐵杖是汪洋大盜”的聲音喧嚣塵上。

事情越鬧越大,陳後主也有些罩不住了。

怎麼辦?

尚書蔡征想了個招,讓人張貼榜文:聘求夜送诏書到徐州衙門,次晨能傳回府中的壯士。稱能完成這項任務者賞黃金百兩。

麥鐵杖應招,懷揣诏書絕塵而去,天亮前興沖沖傳回京城交差。

這下,自投羅網了。

陳後主說:“的确是徐州官員說的那樣,鐵杖偷盜之事是很清楚的。”

不過,陳後主念麥鐵杖矯健骁勇,免其死罪,訓誡一番後就把他放了。

不久,隋朝大軍壓境,陳朝很快就滅亡了。

因為南方的蘇州、越州(今紹興)等地仍有不少群眾聚衆造反,隋行軍總管楊素領兵讨伐,招募到流落在民間的麥鐵杖為偵察兵,專門負責偵察叛軍軍情。

曾經有人說他會“縮地術”,答案揭曉還是讓人合不攏嘴

麥鐵杖每夜頭戴草束,趁黑浮水過長江,偵察好敵情後再渡江回報。

這可是一項比現代鐵人三項還要艱巨上數倍的體力活!

在一次行動中,麥鐵杖被守候在江中的叛軍擒獲。

叛軍頭目李稜安排了三十個衛士押送他到後方審訊。

到了一個叫肻亭的地方,衛士們坐下來吃喝休息,為了不至于餓死麥鐵杖,他們稍稍給麥鐵杖松了綁,給了食物。

哪料,麥鐵杖要的不是食物,是刀。他奪過一柄大刀,上下翻飛,一下子就三十個衛士殺得幹幹淨淨,還從容割下三十個鼻子,滿載而歸,呈獻給楊素。

叛亂平定後,隋軍班師回朝。

朝中論功行賞,卻遺漏了麥鐵杖。

麥鐵杖嚴重不服,他施展出自己的“神行奇功”粘着楊素——無論楊素是騎馬還是坐車,他都如影随形,不離半步。

楊素原隻把他視如小無賴,不以為意,但終被他的神行功粘得不勝其煩,怕了,老老實實向皇上請奏授麥鐵杖為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是個文職,麥鐵杖不識字,而且在官衙上班又不自在,自請回鄉。

曾經有人說他會“縮地術”,答案揭曉還是讓人合不攏嘴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7年),楊素遠征突厥,成陽公李徹欣賞麥鐵杖的神行術,征召他到京城,任命為車騎将軍随軍出征。戰後依功升為上開府。

隋炀帝即位,漢王楊涼在并州謀反,麥鐵杖又跟随楊素征讨漢王楊諒,每戰均身先士卒,積功進位柱國。

不久,麥鐵杖調任萊州刺史,無政績;升轉任汝南太守後,學了一些法令制度,汝南群盜絕迹。

朝中的考功郎窦威譏諷麥鐵杖目不識丁,在上朝時故意問:“麥也是個姓?真奇怪。”

麥鐵杖反應奇快,信口答道:“麥窦(豆)沒有差異,有什麼值得奇怪的?”

窦威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在場的人紛紛為麥鐵杖的機敏聰慧點贊。

不久,麥鐵杖調任右屯衛大将軍

隋朝共設十二衛,每衛設左、右屯衛大将軍各一人,分統府兵,右屯衛将軍相當于現在的地方軍區副司令。

這說明,隋炀帝對麥鐵杖非常倚重。

麥鐵杖也清楚隋炀帝對自己恩情,常懷盡忠報國之志。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發舉國之兵親征高麗。麥鐵杖自請纓為先鋒,神彩飛揚地對随軍醫生吳景賢說:“大丈夫的性命自有所在,豈能去用艾炷燙鼻梁,用瓜蒂噴鼻孔,治黃不差,而死在婦人懷裡呢?”

将要渡遼河了,麥鐵杖對他的三個兒子說:“你們應該準備淺黃色的衣衫(淺色黃衫是功勳人家的衣着)。我久蒙國恩,今天應是為國捐軀的時候。我如果戰死,你們将會富貴。在忠孝二者上,希望你們多努力。”

等到渡河時,橋還沒完工,離東岸還有幾丈,敵兵大批湧至。麥鐵杖一個虎跳跳上岸頭,獨力與賊兵拼搏,戰死倒地。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在其小說《鳳翔萬裡》中将麥鐵杖就義這一段寫得特别壯烈:他站在還沒完成的浮橋前端,揮動着大刀抵擋飛來的敵箭,兩眼怒視敵軍。大喊着從橋端跳進河中,水花四濺,他披着到腰間的水向河東岸奮進,把一個正擡頭指揮的高麗将領的頭,一刀砍掉,敵人噴着鮮血倒下,成為開戰後高麗軍隊的第一個死者。随後孟金叉、錢士雄二員大将也殺到東岸,但因為高麗軍隊的弓箭手萬箭齊發,隋軍的後繼将士沖不上來。二員大将在敵軍中處于孤立無援的險境,成了高麗軍隊萬箭攻擊的主要目标。麥鐵杖的大刀像車輪似地旋轉飛舞,砍殺襲來的敵兵,他每喊一聲“殺”字,就是一陣血雨竄上高空。但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大刀在砍了二十多個敵人的盔甲後,竟然“咔嚓”一聲折斷了。徒手的麥鐵杖被前後敵人三支戟刺中,他毫不畏怯,拔下刺在身上的一根戟,反手把刺傷他的三個敵人逐一紮死,終因體力不支而緩緩倒下。接着,敵人的五支戟刺向他,壯士鮮血噴濺而出,戰死沙場,死後還怒目圓睜……

隋炀帝聽說麥鐵杖的戰死,涕淚交加,派使者用重金從敵陣贖來屍體,下诏說:“鐵杖志堅氣勇,平素以功著稱,這次陪朕讨伐賊人,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節高義烈,雖身死而功存。他的誓言至忠至誠,追懷他的平生,讓人傷感不已。應賜給他特殊榮譽,以表彰他的功德,可追贈光祿大夫之職,追封宿國公,谥号武烈。”

麥鐵杖的三個兒子孟才、仲才、季才也是以獲贈官爵。

隋炀帝還贈錢巨萬,為麥鐵杖辦喪事,賜鍂車京喪車,前後配有吹鼓手,喪車的竿子上插着羽毛,罰在平壤打了敗仗的宇文述等一百多人都在車前為鐵杖執繩引棺,王公以下的官員送到郊外。

後來,人們在南雄市的百順建立了麥鐵杖的祠堂,上書“武烈府”,并有對聯:名譽萬年光史策,精忠千古壯山河。

曾經有人說他會“縮地術”,答案揭曉還是讓人合不攏嘴

雄州城東門也修建了一座鐵杖樓,賜額“柱國擎天”四個大字。

南雄珠玑巷還建有“麥氏宗祠”,内有麥鐵杖的塑像,莊嚴肅穆,後人景仰。

直至現在,南雄市百順内麥鐵杖的廟宇仍然香火旺盛。

重修後的麥鐵杖之墓,依山而築,呈半圓形,用青石條和碎石塊壘疊砌成,高1.8米、寬1.9米;墓碑上刻有“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中刻“山清水秀”、左刻“民國二十六年重修”等字樣。

曾經有人說他會“縮地術”,答案揭曉還是讓人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