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于商業,違者必究!

那些書法家們~第143篇

文/盧秀輝

張翥有兩個厲害的老師。一個叫李存,一個叫仇遠。

李存因一試不第,一氣之下遂杜門著書。雖有邑令、郡守、中丞禦史等征辟薦舉他,他依然不就,捉意著書立說。并且自辦書院講學,宣講自己的一套主張,時人稱為江東四大儒之一。這個先生我好喜歡,有個性,氣性也大。

「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于商業,違者必究!

仇遠自不必說,文章詩詞書法大家,在當時的影響力,可以說人氣爆棚。

大德元年,張翥十一歲。他的父親為杭州鈔庫副使,他亦随父來杭。據《江西通志》說:“未幾,留杭,又從仇遠先生學。”

他從業的兩位先生,一個因為恨考場出卷為難他,而著書立說,終成一代理學大師。一個因家國俱亡,委身客朝的巨大的失落情懷的先生。但這兩位先生,詩文都寫得非常出色,一個長于理學,一個長于文學。跟從這樣兩先生,自己都不好意思讓自己的詩文不出色。仇遠一代書法大家,搞得張翥寫不好字就是犯下蹈天大罪似的。

張翥十九歲任臨川郡學學錄。學錄就是助教、秘書之類的臨時工。但是,這個位置最大的好處,能認識一些人。此時他與十八歲的熊本最為投契,時熊本家道中落,不要說讀書,連生存都已經維艱了,也隻好下幕講授了。

「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于商業,違者必究!

這一混,就混了十年,輾轉多地,不細細詳考了,三十一歲時,才由臨川入鄞,與家人團聚。種種不順,其間,也應過鄉試;柯九思也向元文宗推薦過他。但是,顯然,他一直混的不好,《元史》說他曾經隐居過揚州一段時間。

泰定三年,他四十歲的時候,為南京集慶路學訓導。禦史到他們學校檢視廪膳。廪膳,是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夥食津貼。生員們在一起吃飯,好作文辭遊戲,此時,鄰桌有人出對:“豸冠點馔。”當時正好桌上有驢肉,張翥戲對道:“驢肉作羹。”禦史是河南人,聞之大怒,以為張翥在諷刺他,是以,準備抓捕張翥。學中有人告之張翥,張翥乘夜逃奔揚州,開始了他的揚州的避難之舉。

我一直不懂禦史為什麼大怒,直到讀到明朝人說的一個哏,才略有所知。《菽園雜記》裡說,每個地方人都有外号:河南人的外号是“驢闆腸”,而江蘇、浙江人外号是“鹽豆”。正德初年,湖南人李東陽為内閣首輔,有個河南官員出了個上聯給他:“曉日斜穿學士頭。”湖南人好鹹魚,以此譏之。李東陽應聲對曰:“秋風正灌先生耳。”暗扣了一個“驢”字,奉還給這位河南同僚。

「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于商業,違者必究!

張翥來揚州時,正是張翥盛年,時于文壇藝林皆有名望,衆人皆與之相交。張翥生的又高又氣宇軒昂,但是,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走路時偏竦一肩。朋友相聚,作詩諷笑他。韓介玉一詩雲:“垂柳陰陰翠拂檐,倚欄紅袖玉纖纖。先生掉臂長街上,十裡朱樓盡下簾。”坐中人皆哈哈大笑,張翥也開心之極。有人說:“仲舉(張翥字)的樣子像一隻生了病的鶴。”座中有個相士則不以為然:“你們都說錯了,這是一隻被雨淋過的鶴,雨過天晴,就會一飛沖天。”

張翥在揚州一真待到他五十四歲,當然,其中往南京做過學官,但是,主要待在揚州。他的老鄉,中書傅岩起舉薦了他。張翥到大都後,初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生。也就是說,在大都待了幾個月後,去了上都。

張翥進京後,先教學,後史官,而為史官時間最長。而後又為朝廷所派,去揚州、杭州監刻《宋史》、《金史》。

「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于商業,違者必究!

張翥發迹時,正是元朝風雨飄搖時,等他監刻完《宋史》、《金史》後,劉福通于穎州起事,并天下燎原,屈指十七年間,朱元璋登基,元順帝北遁。三月,張翥駕鶴仙遊了;五月,朱元璋稱帝,國号大明;七月,元順帝北遁;八月二日,明軍入大都。張翥趕在元亡前離世了,否則,他也會糾結是忠君還是入明的老問題了。奇怪的是由元到明的官宦幾乎沒有受到氣節問題的責疑,華夷問題在中國人的眼裡,還是非常重要的。而張翥的死,解決了所有讓他煩惱的事。他是因老而死,他死的時候八十二歲了。

因為張翥無後,他的喪事是由一個叫大杼的和尚負責的,喪事後,他把張翥的詩稿全部帶回了南京。洪武十年,廬陵沙門北山大杼将張翥的詩稿緝集出版,并請張翥的方外交、宗泐大師為《蛻庵集》作跋。張翥死于元亡前夕,加上又沒有後人,詩稿雖得沙門北山大杼的保護,但是遺稿多散失,今存《蛻庵集》詩4卷,詞2卷。

「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于商業,違者必究!

張翥生為北人,卻心似南人。他的大半生都生活在南方,直至五十四歲,又回到北方, 在大都度過了後半生。張翥的一生,貫穿了元朝前後期;他也是以北人身份最了解南人,在他已經沒有了地域的限制;他既沒有富貴之家的嬌氣,也沒有江湖之氣的野氣,他最多的就是笑谑之氣。他的詩文和他的書法創作一樣,沒有館閣氣息,也沒有一任妄為的戻氣。

元朝後期, 各種内憂外患,紛至杳來,人們生活在其中,必受影響。張翥自然表露出了對反元起義的各種不滿,這種牢騷在他的詩中多有表現。以他常年被體制遠離,好不容易才進入仕途的心态看,也很正常。張翥作為禦用文人,必定站在統治者立場說話,這一點,無可厚非。

藝術創作,性格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張翥為人豪邁,反映在書法,則是無小家子氣,身為元末詩文書法大家,在他文才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新朝剛建,誰還知道末代人物?尤其以文風為中心的江南,早為戰火所隔,南北方已成陌路,亂世屈才,個人的命運往往被時局擊打的落花流水。

張翥(1287~1368) 元代詩人。字仲舉,晉甯(今山西臨汾)人。

「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原創連載】在他詩文書法大顯的時候,他已被劃成了失敗的一方!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于商業,違者必究!

盧秀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