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年,“貓奴”這個詞是非常火的,很多人對于貓這種動物完全沒有任何抵抗力,願意為了養一隻貓做任何事情,但也有人發現,其實做貓奴并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古代很多人早就已經被貓這種生物給征服了。不過,古代貓被人們稱為狸奴,狸奴又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奴,指的其實應該是“主子”吧,養貓的人才是“奴”?

狸奴指貓,貓的别稱。自古人們深愛貓咪,詩人更是親昵地稱貓為“小狸奴”。 狸:狸 lí 即山貓。金代劉仲尹《不出》詩曰:“天氣稍寒吾不出,氍毹分坐與狸奴。”僅兩句詩便勾勒出一幅惬意溫馨的人貓相親圖。宋代陸遊的《贈貓》詩雲:“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這雖是一首懷才不遇的自嘲詩,但詩中飽含對貓的深愛。
黃庭堅《乞貓》:“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盤攪夜眠。聞道狸奴将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
陸遊《贈貓》:“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資俸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詩中提到的“裹鹽迎狸奴”,“穿魚聘狸奴”,源于古代的習俗,宋朝人把接貓回家當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像娶妾一樣,要給出“聘禮”——當然,不必像娶妾一樣給什麼珍珠翡翠白玉鎖,但是給一定數量的鹽或者魚卻是必須的。我聽過一個很有趣的說法,說如果是主人的貓所生的小貓,那麼就要給主人鹽。而如果是野貓的小貓或者貓販子的貓,就要将小魚穿成一串,給母貓送去,表示鄭重。不知這說法是真是假,姑妄聽之吧。由文徵明的詩可見,用鹽或小魚來“聘狸奴”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明朝依然存在。
馴養曆史
西方
家貓的馴養源于埃及。公元前1500年,處于原始農業社會的古埃及人,眼見收貯的糧食引來了老鼠,但同時發現野貓有捕鼠的本領,于是長期馴養野貓,将其馴化成了家貓。
當時打死一隻貓,即使是無意打死的,也要處以絞刑。考古學家在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古老的布巴斯梯克城,發掘出經過香料防腐的貓屍體的墓葬,還出土許多神态各異的貓的雕像。古埃及人把大量死去的貓制成木乃伊,科學家研究這些貓木乃伊,是以證明家貓起源于非洲野貓。
家貓從埃及傳到意大利,以後又逐漸傳到整個歐洲,在許多國家赢得“崇拜者”。在意大利的帕多瓦博物館裡,至今儲存着一具貓的木乃伊。原來,13世紀遠征的十字軍騎士們,把跟随他們的旅伴---老鼠帶回了歐洲,使得鼠疫和霍亂在歐洲大陸傳播開來。人們束手無策,憂心如焚。幸虧貓咪們奮起出擊,制服了老鼠。一隻名叫佩特拉基的領頭貓功勳卓著,它的屍體在1370年被制成了木乃伊。
但是到中世紀,貓卻慘遭厄運。基督教會不願和異教徒的偶像有所關聯,發動了一場迫害貓的運動。或許由于貓具有不可思議的靈活度,迷信的人相信女巫可以變形為貓。這種看法造成了貓不幸的後果——常被基督徒活活燒死,因為他們相信,貓是魔鬼的化身。不過,當貓的用處重新被人認識時,不歡迎貓的現象逐漸消失。到了18世紀,貓又重新成為家庭中的常見動物。
在19世紀時,養貓已十分普及。到19世紀末,在首次貓展覽會上,展出了早期的寵物貓。
東方
古代,貓在遠東也被人馴養,但時間比在埃及晚。某些權威人士認為,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時就開始養貓,而另一些權威則認為,中國晚至公元400年才開始養貓。
我國曆史上也有很多關于良貓的記載,其中一處寫道:“大倉巨鼠為患”,後“從民家購得巨貓,大如狸,縱之入,遂聞咆哮聲,三日夜始息。開視,則鼠貓俱亡,而鼠大于貓有半焉!”可見貓的捕鼠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