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飼養貓咪的傳統始自漢朝時期初現萌芽,随着絲綢之路的開通,讓波斯人把寵物貓文化帶到了中原。在伊始,狸貓文化在民間生活中并未占有多大的地位。我們曆史中的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民間娛樂文化的代表,例如唐朝的詩詞文化,清朝時鳥文化達到巅峰。
随着時間的推進,養貓文化終于在宋朝時期迎來了自己的巅峰時刻:宋朝時期的養貓文化和現在比起來,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關于貓的書畫作品,也是在宋朝出現了井噴式發展。如果我們穿越回宋朝,你會看到怎樣的“撸貓”場景?宋朝人養貓,究竟有多體面?有哪些宋朝的曆史名人,又都曾是徹徹底底的貓奴?宋朝關于貓咪的水墨畫為何總有蝴蝶出鏡?
今天小編就帶你回顧曆史,走進宋朝的養貓生活。
全文共計3300字,閱讀時間8分鐘,建議收藏後閱讀。
公元960年,随着陳橋兵變的打響,趙匡胤(公元927-976)正式開創了宋朝。雖然政治表現不佳,但就論民間的生活幸福度和經濟發展程度,宋朝實際上是遠超盛唐時期的,宋朝的商品經濟、文化教育和科創高度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時期。曆史學家和經濟學家曾經做過推算:宋朝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0%以上。也正是居民幸福度如此高的一個時代,為以後的市民文化奠定了發展基礎。
口袋裡的錢變多了,民間休閑文化也就發展了:飲食、音樂、體育等等,都漸漸形成了連鎖娛樂的規模。
就在這種生活現狀下,慢慢滋生了“寵物貓”文化。記錄宋朝史時的《東京夢華錄》《夢粱錄》《夷堅志》等資料,均有對宋朝養貓文化的記載。
實際的全民養貓情況你我們想象的還要豐富多彩:寵物美容店、貓糧店和逗貓遊戲等等,均不外乎表現了這樣一個事實:宋朝的人民對喵星人可謂愛到深刻。
了解宋朝貓咪生活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在宋朝飼養的貓咪都是哪些品種?
現在的貓屆,普遍用cfa認證的42種貓咪作為分類。1000年以前,人們對貓咪的分類可沒有那麼多:畢竟古時候沒有如此多的海外品種貓咪流入。
宋朝人養貓,把貓咪隻分為兩個流派:捕鼠派和非捕鼠派。
這時候要注意:網絡上流傳的中華田園貓圖譜,可不是來自宋朝。我們先看一下中華田園貓的圖譜都是什麼:
這份圖譜實際上是後人根據清朝時期一本名為《貓苑》的書改變而成。宋朝宋朝養貓文化雖然興盛,但從各種宋史文獻來開,貓咪的分類并不嚴格。
《夢粱錄》記載有“貓,人畜之捕鼠。有長毛,白黃色者稱曰獅貓,不能捕鼠,以為美觀,多府第貴官諸司人畜之,特見貴愛。”
可見貓咪在《夢粱錄》記錄中,被分成兩個流派。
“人畜之捕鼠”的實用捕鼠派。
“以為美觀”的寵物派。
而同時期的《夷堅志》則又記錄了另一種貓咪:虎斑貓。這份記錄中的【虎斑貓】,就是我們現在大名鼎鼎的【狸花貓】的原型。宋朝稱這種貓咪為“狸奴”或“花狸”,關于“狸花貓最著名的除了宋朝時期的民間非常普及的《狸奴圖》外,就是明宣宗的代表書畫作品《花下狸奴圖軸》了。
中國古代關于狸花貓的圖畫一直層出不窮,下面這幅是宋朝畫家李迪筆下的《蜻蜓狸奴圖》,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者的内容:都出現了現在依舊流行的狸花貓的元素,貓咪的神态惟妙惟肖。
無論根據什麼記錄,“虎斑貓”和“黃白”長毛貓都是宋朝時期的寵兒,“多府第貴官諸司人畜之”這句話,也明顯表明了這種貓咪的高貴之處:甚至是達官貴人家庭裡,要有專人飼養的。
那麼問題來了:《夢粱錄》中記錄的“獅貓”到底是什麼?
在田園貓品種裡,有一種貓咪叫【山東獅子貓】,是長這個樣子的。
我們很容易就把文獻記錄中的“獅貓”當做“山東獅子貓”。但實際上肯定不是這樣,這是因為兩點:
首先:山東獅子貓的顔色分為:玳瑁獅子貓、白獅子貓、黑獅子貓和黑白獅子貓,并沒有“黃白”這個花色。
其次:山東獅子貓是從明朝時期開始人工有意繁育,然後流傳下來的。
是以根據山東獅子貓和宋朝時期的“獅貓”描述,宋朝人口中的“獅貓”其實更有可能隻是一隻橘白色的長毛田園貓。就像下面這個圖一樣。
了解了宋朝人養貓都在養哪些品種之後,我們接下來了解一下在宋朝有哪些關于貓咪的真實記錄。
宋朝養貓的故事裡,流傳最廣的當屬《狸貓換太子》這個記錄在《包公案》中的故事。實際上,這件事純屬是清朝的說書藝人石玉昆的杜撰而已。不過因為故事曲折離奇,引人入勝,是以被流傳下來。現在“狸貓換太子”這句俗語,更多的被用為“偷梁換柱”的更口語化的說法。
不過南宋的皇室流行養貓,并且愛貓,這件事确實是不争的事實。宋孝宗趙眘就是最出名的例子。
在紹興二年,尚無子嗣的趙構備選太子,在宗室後代中選出了2名候選童子,這二童子一胖一瘦。正在殿内接受考驗時,一隻貓兒從兩孩童身前走過,身材胖一些的小孩便伸腳踢了狸貓一下。誰曾想這一腳,踢飛了自己的皇位。趙構闆着臉說:“貓兒偶然經過,有必要踹他一腳嗎?你為人如此輕率,安能執掌國玺?”于是便把瘦一些的童子留在宮内,這位,也正是後來的孝宗皇帝趙眘。
這件事的背後,其實就透露着宮廷對貓咪的喜愛。不僅宮廷,在民間想養一隻貓,也是講究頗多。比如我們最常聽聞的“聘貓兒”故事。
宋朝人養貓,講究從得到一隻貓開始:要靠“聘禮”
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誇張的說法,養一隻貓而已,搞得好像“媳婦過門”一樣。可這件事确實是有事實證據的:
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翁翻盤攪夜眠。聞到狸奴将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北宋.黃庭堅《乞貓詩》
這句詩我們翻譯成大白話大概意思就就是:我們家的貓年老去世,家裡的老鼠已經翻天了。聽說有人的小貓咪産崽了,我得趕緊去買點新鮮的魚穿在柳條上做聘禮,希望能聘回一隻小貓咪。
(關于聘禮,北方流行魚,而南方流行鹽,因為“鹽”音似“緣”,更顯誠意。而且在當時,鹽可比魚要珍貴。)
這段詩其實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充分的證據來推測宋朝時期的養貓文化:
我們前文說過宋朝把貓咪分為“捕鼠的實用派”和“非捕鼠的寵物派”,你肯定認為寵物派的貓咪才會有受寵的生活。實際上在民間,即使是捕老鼠的小貓咪,人們飼養起來也是儀式感十足。
除了黃庭堅的詩句作為證據,宋朝另一位大詩人陸遊也曾是徹底的貓奴:
欲聘銜蟬快,先令上樹輕。——陸遊
大詩人陸遊養貓養貓是出了名的,他留下了十餘首為家裡的貓咪專門寫的詩。我們以為宋朝人養貓的儀式感僅限于“聘狸奴”嗎?錯了,看看陸遊為小貓咪寫的這首詩:
“仍當立名字,喚作小于菟”,也就是說當小貓咪被聘禮聘入門後,還要有一個非常浪漫有儀式感的事情:起名字。
和我們現在的養貓生活簡直一模一樣有沒有?隻不過陸遊這個名字起得看起來挺随意的:“喚作小于菟”的意思就是:起名叫小老虎吧!實際上陸遊還給他的很多小貓咪都起過非常好聽的名字,例如:雪兒、粉鼻等等。簡直是一個非常合格的鏟屎官,這個名字看起來,好像和我們現在的也差不多。
不僅“聘貓兒”和起名是一個流行于市井的做法,在古都開封和臨安,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市集裡已經流行起了貓糧店,在城裡還有很多專門的店鋪出售貓咪專用的貓窩,并且在店鋪中,主人的貓咪還能享受剪毛服務,這應該是最早的寵物美容服務了。
就是在這種幸福美滿家家戶戶富足的氛圍下,宋朝的“小狸奴”們過着養尊處優的生活。
是以宋朝流行下來如此多的與貓有關的圖文記錄也不足為奇了。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依舊沒有解釋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古人的書畫作品中,貓咪嬉戲圖總會出現一隻蝴蝶?
眼尖的小夥伴一定發現了:宋朝流傳下來的貓咪圖,畫面中總會出現蝴蝶。這是因為貓咪喜歡抓蝴蝶嗎?可不止這麼簡單。圖畫中貓和蝴蝶的元素,要從宋徽宗的《貓蝶圖》說起。
古人取“貓”為“耄”,“蝶”為“耋”,“貓蝶”即為“耋耄”之意,取其長壽含義。古人的畫作除了代表當時的社會環境,還往往透露另外的向往。除了蝴蝶經常和貓咪一起出現在畫作中之外,還有代表吉祥富貴的牡丹花也常常被古人用于作畫,這個習慣流傳到了現在依舊如此,例如下圖這張《牡丹貓蝶圖》,其實可不僅僅是貓咪玩耍的畫面,還包含了作者着對生活的期望。
了解了宋朝的養貓史,我們再看一看現在的貓咪生活,你才發現其實在古時候的小貓咪待遇可一點都不比現在差呢。什麼美容洗澡。貓糧玩具,小貓咪早就在1000年前就享受過了。太多的曆史文獻中對貓咪的描述出現了“愛之甚”“極愛之”等強烈的字眼。
民間娛樂發展愈火熱,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人民安居樂業的現狀。當人們不再為衣食住行而過度操勞的時候,适當享受生活又有什麼不可呢?
是以你看,當我們沉溺于撸貓不可自拔的時候,其實就在說明:我們的祖國越來越發達,人民越來越富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