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支年輕民族樂團的獻禮 | 樂評

一支年輕民族樂團的獻禮 | 樂評

文 | 吳芮逸

于2019年成立的珠海民族樂團是國内目前最年輕的民族樂團之一。10月20日起,樂團在北京開展了為期10天的“獻禮澳門回歸祖國22周年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珠海民族管弦樂團晉京展演活動,10天内,樂團連續推出了3台珠海本土劇目演出。10月29日,于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辦的大型民族交響組曲《簕杜鵑與金蓮花》是其中的一場。

組曲以澳門回歸祖國22年來的珠澳情深為線索,由14首聲樂套曲和民族管弦樂組成,自開場序曲“禮贊——1999”起,《帆影》《水語》《合歡》《花夢》《潮聲》《綠蔭》《飛虹》《浪奔》《蓮心》《和韻》《點睛》《領航》等分曲接續奏響,尾聲“緻敬——2049”與開篇呼應。整部作品力圖以聲樂套曲與民族管弦樂相結合的形式闡述澳門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中,在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背景下,珠澳兩地人民情同手足、融合發展的和諧圖景。主創團隊方面,特别邀請了策劃人、撰稿人朱海作詞,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孟衛東作曲,星海音樂學院教授、國樂系主任李複斌擔任該組曲作曲及配器,并由指揮劉沙執棒。

近年來,在“用民族音樂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叙事潮流中,民族管弦樂團逐漸成為傳播和宣傳本土文化的視窗和名片。一系列帶有濃郁地方特色、風情,書寫城市曆史文化積澱和當代發展的劇目應運而生。樂團在通過舞台藝術展現音樂“怡情悅性”的審美功能之上,也從“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藝術發展規律入手,緊抓音樂與時代的關系,凸顯音樂作為上層建築反映社會意識形态的功用。這部《簕杜鵑與金蓮花》便是展現民族樂團現今發展趨勢的一個縮影。

為了表達“珠澳一家親”的時代主題,作品選用了“民族交響組曲”這一體裁,将民族管弦樂與聲樂進行結合。從創作上看,組曲涵蓋了較為豐富的形式,既有民族管弦樂演奏,又有混聲合唱、三重唱、男女二重唱、男女聲獨唱等多種演唱方式。孟衛東發揮他在旋律寫作上的抒情性特點,并注重對不同音色、音區的展現。朱海的詞則表現出他作為核心主創,在多台國家文藝演出中所錘煉出的一種精煉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表達,詞曲相配,呈現出較高的貼合度。北京愛樂男聲合唱團、中央音樂學院合唱團也在《帆影》《潮聲》等合唱作品中展現出一流合唱團的水準。在體裁的運用上,樂團試圖對傳統的民族管弦樂形式有所突破,其秉持的“多元碰撞”的觀念既是近年來在叙述内容愈漸宏大、藝術品種愈發豐富、舞台技術愈發先進的曆程中,諸多民族樂團的普遍選擇,又呼應着千年前“樂”之融“歌舞樂一體”的最初特征,展現出藝術發展從綜合到分化再到綜合的客觀必然。無論是内容還是形式,《簕杜鵑與金蓮花》都展現了珠海民族樂團的時代擔當和其将民族音樂置于藝術這一開放體系中,探索其向新天地擴充的可能。從這場演出的“融合”中可以看到,面對作品磅礴的音樂氣質以及百餘人大合唱所共振出的具有強烈共鳴的音響,民族管弦樂試圖以等量齊觀的效果予以支撐和回應,是以在配器上,對打擊樂、吹管樂這些音量占優勢的聲部進行了重點使用,同時,為了增強厚重感,對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也作了重點着色。但是面對“交響性”的豐富内涵,面對民族管弦樂團與美聲合唱在聲音色彩、音響厚薄等方面的特性差異,民族管弦樂團需如何來呈現這一“交響性”,如何将“交響性”與聲樂套曲有效鑲嵌,以破“民族交響組曲”之題,使作品的功能性與藝術性相統一,這些都需要在從創作到舞台,再從舞台回報至創作的過程中被反複考量。

《簕杜鵑與金蓮花》是珠海民族管弦樂團對澳門回歸22周年的獻禮,也是這支年輕樂團為粵港澳大灣區譜寫的贊歌。對樂團而言,這部注入了灣區活力、珠澳深情的作品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