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吴芮逸
于2019年成立的珠海民族乐团是国内目前最年轻的民族乐团之一。10月20日起,乐团在北京开展了为期10天的“献礼澳门回归祖国22周年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珠海民族管弦乐团晋京展演活动,10天内,乐团连续推出了3台珠海本土剧目演出。10月29日,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的大型民族交响组曲《簕杜鹃与金莲花》是其中的一场。
组曲以澳门回归祖国22年来的珠澳情深为线索,由14首声乐套曲和民族管弦乐组成,自开场序曲“礼赞——1999”起,《帆影》《水语》《合欢》《花梦》《潮声》《绿荫》《飞虹》《浪奔》《莲心》《和韵》《点睛》《领航》等分曲接续奏响,尾声“致敬——2049”与开篇呼应。整部作品力图以声乐套曲与民族管弦乐相结合的形式阐述澳门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中,在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背景下,珠澳两地人民情同手足、融合发展的和谐图景。主创团队方面,特别邀请了策划人、撰稿人朱海作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孟卫东作曲,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国乐系主任李复斌担任该组曲作曲及配器,并由指挥刘沙执棒。
近年来,在“用民族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潮流中,民族管弦乐团逐渐成为传播和宣传本土文化的窗口和名片。一系列带有浓郁地方特色、风情,书写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和当代发展的剧目应运而生。乐团在通过舞台艺术展现音乐“怡情悦性”的审美功能之上,也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艺术发展规律入手,紧抓音乐与时代的关系,凸显音乐作为上层建筑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功用。这部《簕杜鹃与金莲花》便是体现民族乐团现今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为了表达“珠澳一家亲”的时代主题,作品选用了“民族交响组曲”这一体裁,将民族管弦乐与声乐进行结合。从创作上看,组曲涵盖了较为丰富的形式,既有民族管弦乐演奏,又有混声合唱、三重唱、男女二重唱、男女声独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孟卫东发挥他在旋律写作上的抒情性特点,并注重对不同音色、音区的展现。朱海的词则表现出他作为核心主创,在多台国家文艺演出中所锤炼出的一种精炼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表达,词曲相配,呈现出较高的贴合度。北京爱乐男声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也在《帆影》《潮声》等合唱作品中体现出一流合唱团的水准。在体裁的运用上,乐团试图对传统的民族管弦乐形式有所突破,其秉持的“多元碰撞”的观念既是近年来在叙述内容愈渐宏大、艺术品种愈发丰富、舞台技术愈发先进的历程中,诸多民族乐团的普遍选择,又呼应着千年前“乐”之融“歌舞乐一体”的最初特征,体现出艺术发展从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客观必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簕杜鹃与金莲花》都展现了珠海民族乐团的时代担当和其将民族音乐置于艺术这一开放体系中,探索其向新天地扩展的可能。从这场演出的“融合”中可以看到,面对作品磅礴的音乐气质以及百余人大合唱所共振出的具有强烈共鸣的音响,民族管弦乐试图以等量齐观的效果予以支撑和回应,所以在配器上,对打击乐、吹管乐这些音量占优势的声部进行了重点使用,同时,为了增强厚重感,对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也作了重点着色。但是面对“交响性”的丰富内涵,面对民族管弦乐团与美声合唱在声音色彩、音响厚薄等方面的特性差异,民族管弦乐团需如何来呈现这一“交响性”,如何将“交响性”与声乐套曲有效镶嵌,以破“民族交响组曲”之题,使作品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这些都需要在从创作到舞台,再从舞台反馈至创作的过程中被反复考量。
《簕杜鹃与金莲花》是珠海民族管弦乐团对澳门回归22周年的献礼,也是这支年轻乐团为粤港澳大湾区谱写的赞歌。对乐团而言,这部注入了湾区活力、珠澳深情的作品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