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今日,天津交響樂團2021—2022音樂季将迎來一場重磅演出,著名指揮家劉沙執棒天交,在天津音樂廳上演“肖斯塔科維奇名著交響音樂會”。作為當今活躍的“兩栖指揮”,劉沙近年來在西方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兩個領域都交出了驕人答卷。
天津北方網訊:今日,天津交響樂團2021—2022音樂季将迎來一場重磅演出,著名指揮家劉沙執棒天交,在天津音樂廳上演“肖斯塔科維奇名著交響音樂會”。作為當今活躍的“兩栖指揮”,劉沙近年來在西方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兩個領域都交出了驕人答卷。昨日,劉沙在天交排練廳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暢談他對中西方音樂獨到而深刻的認識。
每次指揮樂團都有新曲目
劉沙現任中央民族樂團管弦樂隊首席指揮,但他一直堅持在西方音樂方面的探索。2018年,他曾指揮天交在津演奏了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二交響曲,“1917”》,此次來津他将執棒肖斯塔科維奇作曲的《牛虻組曲》《c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九交響曲》。劉沙告訴記者,他希望每次與樂團合作都能有新曲目,天交近年來成功演出了一批德奧經典作品,樂團很有實力,是以此次特意選擇了《降e大調第九交響曲》等難度較大的曲目。劉沙表示,天津觀衆對藝術家非常熱情,他很期待再次與天津觀衆見面。
民族管弦樂需要新人新作
經過長年發展,中國民族管弦樂已取得長足進步,但與高度成熟的西方交響樂相比,無論在配器,還是在音樂文獻上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很多國樂指揮家都是學習西方音樂指揮出身,他們将西方音樂的成熟體系運用于中國民族管弦樂中,劉沙就是其中一員。在劉沙看來,對于國樂指揮家而言,學習西方音樂指揮很有必要,因為西方音樂指揮經曆了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基本統一的指揮标準,帶着這一基礎再去了解中國的樂器、曲譜、配器方法,指揮家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劉沙提到,民族管弦樂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青年作曲家和作品的不足。他認為,民族管弦樂的創作并不是西方交響樂的簡單移植,比如用高胡代替第一小提琴、二胡代替第二小提琴,拿西方音樂的标準去套用中國民族音樂并不合适。在與許多青年作曲家交流後,劉沙發現,他們有創作民族管弦樂的想法,但很難實作樂隊的演奏,劉沙就為他們做示範,給他們分析成功的民族管弦樂作品是如何配器的,配器得當的民族管弦樂聲音又是多麼震撼。在他的努力下,很多青年作曲家開始從民族音樂的角度思考創作,進而推出了一批作品,其中的優秀作品時常出現在劉沙執棒的音樂會中。
追求一生隻做一件事
作為兼顧中西音樂的指揮家,劉沙比大部分同行都要忙碌,至今他已指揮過52支樂團演出。劉沙坦言:“我除了音樂,沒有其他愛好。當你隻專注于一件事,就不想了解其他任何事情。我從小到大,全都是學音樂、做音樂,音樂從我的人生軌迹一開始就進入了,也是我一生不忘的初心。”劉沙談到,他的偶像、已故指揮大師馬裡斯·楊頌斯晚年從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離任時曾說,自己終于有時間去看看這個世界了,這是因為他一生的奔波全部為了指揮事業,雖然去過很多地方,卻未曾見過音樂廳外面的風景。楊頌斯一生隻做音樂一件事正是劉沙“向往的生活”,他說:“雖然有時會感到孤獨與乏味,但一生隻做一件事是很幸福的。”
【來源:北方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