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政:從經濟發展和企業戰略角度看“共同富裕”

作者:時代财經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楊政

内容摘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在描繪2035年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标時,明确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衆的共同期盼。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平台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得到遏制,人民的勞動報酬将不斷提升,到2035年經濟社會将呈現一系列趨勢性變化,包括:中國gdp總量達到全球第一,中等收入人群将翻倍,服務型需求成為主導,城鎮和鄉村市場消費不斷擴容,老齡化少子化疊加形成雙重挑戰等。企業必須調整長期戰略,才能抓住趨勢中的機遇,實作基業長青。本文嘗試性提出企業五個戰略轉型方向,包括:從産品制造商轉向制造業服務商,從封閉型組織轉向開放生态型組織,從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轉向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從關注年輕經濟到擁抱家庭經濟和銀發經濟,從以城市為主轉向城鄉結合的新藍海市場。

關鍵詞:共同富裕、2035年、趨勢變化、戰略轉型

一、發展背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衆的共同期盼。1984年11月9日,鄧小平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他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然後帶動其他地區共同富裕。”2021年1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問題。”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作了高速增長,但地區差異、城鄉差異、資本報酬和勞動報酬的差異愈發明顯。例如,在反映居民收入配置設定差異程度的一項重要名額基尼系數方面,2016年我國基尼系數達到0.47,高于美國(0.41)、英國(0.35)、加拿大(0.32)等西方發達國家。據國家統計局資料,直到2019年,我國基尼系數均在0.465以上,高于聯合國規定 0.4 的“警戒線”。為基本實作共同富裕,2035 年要争取達到0.2-0.3之間,達到聯合國規定的比較平均的标準。再比如收入差距,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6∶1,高于大部分歐美發達國家,為實作共同富裕,到 2035 年需要繼續下降到1.8∶1以下,收入差距要不斷縮小。同時,對比近幾十年來的工資收入與勞動生産率發展情況,可以發現,我國工業企業勞動生産率得到大幅提高,勞動生産率年增速接近20.8%,而工資收入年漲幅僅為13.2%,企業的資本報酬率高增速一直高于勞動報酬率增速。為實作共同富裕,未來十五年工資收入增長率需要與勞動生産增長同步或者更高。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目前正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過渡到“效率與公平兼顧”,未來将逐漸走向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共同富裕”型社會。

二、展望2035:經濟社會五個重要發展趨勢

1、中國gdp總量或将超過美國,東盟成為第四大經濟體,亞洲成為全球經濟貿易中心。

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智庫報告《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中的預測:中國可能會在2025年前後達到世界銀行設定的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進而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保持年均4.5%以上的增速,經濟總量大機率會在2030年前後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到2049年,中國很可能将達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進而順利地實作中央所提出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

在東盟宣布建立經濟共同體即将進入第五年之際,2019年12月26日東盟秘書處釋出年度《東盟融合報告》指出,東盟以3萬億美元的體量躍升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較4年前上升兩位。随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落地,未來10年,東盟得益于亞太地區統一大市場的發展,在人口紅利和後發優勢的雙重因素刺激下,經濟有望保持5%以上的增長,到2030年經濟總量達到4.8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2035年前,中國大機率經濟總量将成為全球第一,東盟也将成為第四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的經濟總量有望超過世界經濟總量的60%,世界經濟重心再次回到亞洲地區,亞洲成為驅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于跨國企業來說,未來十五年亞洲市場成為決定性市場,在亞洲市場的成敗決定了全球市場的成敗。

2、中等收入群體實作倍增,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采用的定義方式,将2018年價格下家庭年收入(典型的三口之家)介于10萬-50萬元之間的家庭定義為中等收入家庭。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要着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抓住重點、精準施策,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2020年到2035年是我國由中高收入階段邁進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中央通過一些列措施,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或将從現在的30%提高到60%,中等收入人群從4億,增長為8億,實作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初步形成“橄榄型”社會結構,進而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标。根據經濟發展的經驗,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會釋放巨大的市場需求,尤其是帶動醫療、教育、體育、文化、旅遊、娛樂、家庭服務等服務型消費需求的倍增。

今年7月19日,《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簡稱《實施方案》)正式釋出,方案提出,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問題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相對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衆傾斜,在高品質發展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加快突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率先在推動共同富裕方面實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與此同時,各個省份也不甘落後,開始研究和出台地方版的共同富裕實施方案。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存在着地區間、人群間、行業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可以預見,共同富裕将成為未來較長時間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詞。

3、物質型消費占比不斷下降,服務型消費需求成為主導。

随着中國進入工業化後期,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物質型消費供給總體上由短缺走向過剩,一般的物質型消費産品供給趨于飽和。2013-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支出中物質型消費支出占比由60.3%下降至54.1%,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物質型消費支出占比下降速度明顯快于農村居民。随着物質型消費占比不斷下降,服務型消費占比不斷上升,突出表現在醫療健康、留學教育、旅遊休閑、體育文化、數字資訊等消費領域呈現快速增長勢頭。2013-2019年,我國居民服務型消費年人均支出規模由5245.9元增長到9886.0元,年均增長11.1%。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程序,我國在比較短時期内解決了物質産品的供給問題,随着居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在未來15年,我國将進入服務型消費社會。摩根士丹利認為,從現在開始的下一個10年,中國服務型消費占比将從目前的45%提升至52%。根據中改院遲福林院長領銜的《中國消費》綠皮書中的預測,到2035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有望達到65%後進入相對穩定狀态,綜合考慮中國人口結構和産業結構特點,我國居民消費型服務占比在2035年有望達到65%左右,并在2035年前後超越美國成為服務貿易第一大國。

4、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城鎮和鄉村市場不斷擴容。

目前,我國仍是一個城鄉二進制結構的大國,農村和小城鎮的市場潛力不容忽視。一方面,城鎮化帶動農村勞動生産率的提升和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并由此推動農村消費結構的更新;另一方面,城鄉消費市場呈現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并由此推動農村消費市場規模擴張。目前,鄉鎮和村兩級消費市場占我國消費市場總體的38%,在2030年有望達到10萬億元。

2020年,根據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億人,占比36%。2035年中國人口城鎮化率将達到75%以上,鄉村常住人口将進一步降至3億人,約2億農村人口将會進入城市生活,将帶來巨大的服務需求和經濟增量。有研究表明,農民工家庭在城市擁有住房的比例僅為18%,教育訓練、住房、娛樂等發展性人力資本支出更是微乎其微。未來15年,安居房、租賃性住房及相關配套的醫療、教育、娛樂等服務需求将快速增長。

5、老齡化與少子化疊加,對經濟發展形成雙重挑戰。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的測算,到2025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過2.1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5%;到2035年将超過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3%。從發展趨勢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中國“未富先老”的壓力巨大。

目前,全面二孩政策推行以來不僅沒有出現生育高峰,反而出現生育下降。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行,當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萬,創2000年以來峰值,但之後連年大降。2017年出生人口下滑至1725萬,2018年再下降200萬至1523萬,2019年降為1465萬。2020年為1200萬,出生人口較2019年下降18%,新出生人口下降将成為長期趨勢。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和動力,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并存是中國最大的“灰犀牛”之一,對于市場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結構都會産生長期的影響。

三、應對政策:企業的戰略轉型方向

邁克爾·波特指出,幾乎沒有企業能一直憑借營運效益的優勢立于不敗之地,營運效益代替戰略的最終結果必然是零和競争。營運管理能力決定了企業目前的競争優勢,戰略選擇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競争能力。展望2035,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企業的外部環境或将發生根本變化,企業隻有根據變化不斷調整戰略,才能保持基業長青。面向2035,作者建議的戰略轉型的方向包括:

1、從産品制造商向制造服務商轉型。

未來十五年,中國将進入服務型消費社會,從大工業時代的以生産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盡管加工制造在經濟中仍占有一定比重,但價值創造越來越向服務環節傾斜。服務型制造業是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産業資本的聚合物,是三者的黏合劑。三種資本的高度聚合,使得服務型制造業擺脫了制造業剛性過強、技術含量過低、勞動力密集的形态,逐漸走向以人為中心,主動将客戶引入産品制造、應用服務過程,主動發現客戶需求,展開柔性服務。

常見的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方式包括:一是産品生命周期服務。企業商業模式從“一生一次”轉變為“一生一世”,提升産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價值,包括以産品長期租賃模式取代一次性銷售模式,增加産品的長期價值産出,提升産品的運作效率,甚至在産品退役以後,通過回收和再制造,重新發揮其價值。二是系統內建服務。為客戶提供圍繞産品的系統內建服務,有研究表明圍繞産品進行系統內建服務,可以将整個合同值提升至少三至五倍,更重要的是,系統內建服務使企業成為系統的整合者。三、價值網絡協作服務。企業将自身的核心業務做好,而對于自己的非優勢領域,選擇與其他企業合作共生,通過價值網絡協作服務,降低客戶的總體成本,提升客戶價值,強化供應鍊、價值鍊的穩定性。

2、從封閉型組織向開放生态型組織轉型。

今天的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從穩定向動态環境轉變,寶潔公司首席營運官羅伯特·麥克唐納借用一個軍事術語來描述這一動态的環境,“這是一個 vuca 的世界。”vuca 指的是不穩定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複雜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在動态商業環境下,簡單強調競争性已經沒有意義,任何個體都是脆弱的,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态系統才是組織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陳春花在《共生》一書中給出了共生型組織的定義,“共生型組織是一種基于顧客價值創造和跨領域價值網的高效合作組織形态,所形成的網絡成員實作了互為主體、資源共通、價值共創、利潤共享,進而創造單個組織無法實作的高水準發展。”在作者看來,共生型組織的核心就是要創造一個共生的價值網絡,通過協同創新來為客戶持續創造價值,而非通過分工和競争來提升效率,通過組織的不斷自我疊代進化來适應“vuca”的動态商業環境。未來十五年,企業打造開放型生态網絡的需求将遠超競争戰略的需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不再是單一競争優勢,而是更加有生命力的生态網絡。

3、從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轉向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均衡。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列為重點任務之一。這一方面是針對近年來國内資本過多聚焦于流量變現而不注重原創性和基礎性創新的問題;另一方是由于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資本收益率增速長期高于勞動報酬率增速,擁有資本的人越來越有錢,資本相對缺乏的人越來越貧窮,造成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基尼系數仍高位徘徊,會成為我國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個障礙。

作為資本重要載體的企業,在未來也必須從強調股東利益(shareholders)最大化,轉而更加注重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的利益均衡,尤其在“雙碳目标”的限制下,企業必須更加重視esg體系建設(environment,social,and governance,即環境、社會和治理)。e關注的是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指的是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的綠色投入、資源和能源的集約使用循環利用等;s是社會,指的是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能否做到協調與平衡;g是管理,主要是企業的董事會結構、股權結構、管理層薪酬和商業道德等是否規範等。esg超越了傳統基于财務名額的投資,從多個次元進行了考慮,是以更具有可持續性。過去十年,上證社會責任指數漲幅為58.02%,而同期上證綜指漲幅為14.36%,這種趨勢在全球許多市場都可以看到。從長期表現來看,具有esg理念或碳中和概念的企業,将更加被市場和社會主流價值觀認同,獲得更高的成長性。

4、從隻關注年輕經濟轉向擁抱“家庭經濟”和“銀發經濟”。

截至2021年7月,我國今年已新增超2萬家養老服務相關企業。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6億。所謂“得大爺大媽者得天下”,銀發經濟的創業空間正在逐漸打開。

根據摩根士丹利釋出的《消費2030:“服務”至上》的報告,到2030年,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兩個年齡段分别是35到44歲和55歲以上。而從收入水準的角度看,屆時這兩個年齡層也恰好是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兩個年齡段。從消費行為角度看,35歲到44歲人群的主要消費支出集中在家庭需要,而55歲以上則主要是老齡化和退休人群。是以到2030,中國消費重心将從現在的“年輕消費者”轉向為“家庭需求”和“銀發經濟”。從消費的特點來看,将更加理性、注重品質和情感服務。在未來十五年,預計機構化的服務(例如教育、醫療保健、養老服務、醫療保險、供應鍊管理),智慧生活(例如數字化物業管理、智能家居和無人駕駛汽車),情感陪伴型服務(例如情感伴侶、寵物、康複陪護服務、服務機器人和社交平台)會有穩定和快速的增長潛力,成為企業戰略重點轉型的方向。

5、從以城市為主轉向城鄉結合的新藍海市場。

2020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2萬億元,其中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5.3萬億元,占比約為13.52%,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鄉村消費更新趨勢明顯,增速連續8年快于城鎮。目前,鄉鎮和村兩級消費市場占我國消費市場總體的38%,具有巨大消費潛力。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釋出的《中國消費》綠皮書指出,近年來,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一直在11%左右,未來10年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條件保持年均7%左右的增速,2030有望達到105724億元,實作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标。這對于企業來說,在鞏固現有城市消費市場的基礎上,十萬億的藍海市場更具備增長潛力,企業應當調整市場重心,從以城市為主到以城市和鄉村并重,管道下沉、資源下沉、網絡下沉,提前布局鄉鎮消費更新和農村人口城市化帶來的新藍海市場機遇。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企業研究咨詢中心主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