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政:从经济发展和企业战略角度看“共同富裕”

作者:时代财经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杨政

内容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描绘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得到遏制,人民的劳动报酬将不断提升,到2035年经济社会将呈现一系列趋势性变化,包括:中国gdp总量达到全球第一,中等收入人群将翻倍,服务型需求成为主导,城镇和乡村市场消费不断扩容,老龄化少子化叠加形成双重挑战等。企业必须调整长期战略,才能抓住趋势中的机遇,实现基业长青。本文尝试性提出企业五个战略转型方向,包括:从产品制造商转向制造业服务商,从封闭型组织转向开放生态型组织,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向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从关注年轻经济到拥抱家庭经济和银发经济,从以城市为主转向城乡结合的新蓝海市场。

关键词:共同富裕、2035年、趋势变化、战略转型

一、发展背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1984年11月9日,邓小平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2021年1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资本报酬和劳动报酬的差异愈发明显。例如,在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方面,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7,高于美国(0.41)、英国(0.35)、加拿大(0.32)等西方发达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直到2019年,我国基尼系数均在0.465以上,高于联合国规定 0.4 的“警戒线”。为基本实现共同富裕,2035 年要争取达到0.2-0.3之间,达到联合国规定的比较平均的标准。再比如收入差距,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高于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到 2035 年需要继续下降到1.8∶1以下,收入差距要不断缩小。同时,对比近几十年来的工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年增速接近20.8%,而工资收入年涨幅仅为13.2%,企业的资本报酬率高增速一直高于劳动报酬率增速。为实现共同富裕,未来十五年工资收入增长率需要与劳动生产增长同步或者更高。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正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与公平兼顾”,未来将逐步走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共同富裕”型社会。

二、展望2035:经济社会五个重要发展趋势

1、中国gdp总量或将超过美国,东盟成为第四大经济体,亚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中心。

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智库报告《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中的预测:中国可能会在2025年前后达到世界银行设定的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从而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保持年均4.5%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大概率会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到2049年,中国很可能将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顺利地实现中央所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东盟宣布建立经济共同体即将进入第五年之际,2019年12月26日东盟秘书处发布年度《东盟融合报告》指出,东盟以3万亿美元的体量跃升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较4年前上升两位。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落地,未来10年,东盟得益于亚太地区统一大市场的发展,在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的双重因素刺激下,经济有望保持5%以上的增长,到2030年经济总量达到4.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2035年前,中国大概率经济总量将成为全球第一,东盟也将成为第四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的经济总量有望超过世界经济总量的60%,世界经济重心再次回到亚洲地区,亚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未来十五年亚洲市场成为决定性市场,在亚洲市场的成败决定了全球市场的成败。

2、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倍增,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采用的定义方式,将2018年价格下家庭年收入(典型的三口之家)介于10万-50万元之间的家庭定义为中等收入家庭。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2020年到2035年是我国由中高收入阶段迈进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中央通过一些列措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或将从现在的30%提高到60%,中等收入人群从4亿,增长为8亿,实现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初步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根据经济发展的经验,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会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带动医疗、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娱乐、家庭服务等服务型消费需求的倍增。

今年7月19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提出,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率先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与此同时,各个省份也不甘落后,开始研究和出台地方版的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存在着地区间、人群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可以预见,共同富裕将成为未来较长时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词。

3、物质型消费占比不断下降,服务型消费需求成为主导。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物质型消费供给总体上由短缺走向过剩,一般的物质型消费产品供给趋于饱和。2013-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支出中物质型消费支出占比由60.3%下降至54.1%,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物质型消费支出占比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随着物质型消费占比不断下降,服务型消费占比不断上升,突出表现在医疗健康、留学教育、旅游休闲、体育文化、数字信息等消费领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13-2019年,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年人均支出规模由5245.9元增长到9886.0元,年均增长11.1%。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我国在比较短时期内解决了物质产品的供给问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未来15年,我国将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摩根士丹利认为,从现在开始的下一个10年,中国服务型消费占比将从当前的45%提升至52%。根据中改院迟福林院长领衔的《中国消费》绿皮书中的预测,到203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5%后进入相对稳定状态,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特点,我国居民消费型服务占比在2035年有望达到65%左右,并在2035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服务贸易第一大国。

4、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和乡村市场不断扩容。

当前,我国仍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大国,农村和小城镇的市场潜力不容忽视。一方面,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并由此推动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城乡消费市场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并由此推动农村消费市场规模扩张。当前,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在2030年有望达到10万亿元。

2020年,根据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亿人,占比36%。2035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5%以上,乡村常住人口将进一步降至3亿人,约2亿农村人口将会进入城市生活,将带来巨大的服务需求和经济增量。有研究表明,农民工家庭在城市拥有住房的比例仅为18%,培训、住房、娱乐等发展性人力资本支出更是微乎其微。未来15年,安居房、租赁性住房及相关配套的医疗、教育、娱乐等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

5、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对经济发展形成双重挑战。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的测算,到2025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到2035年将超过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3%。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中国“未富先老”的压力巨大。

目前,全面二孩政策推行以来不仅没有出现生育高峰,反而出现生育下降。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大降。2017年出生人口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降为1465万。2020年为1200万,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18%,新出生人口下降将成为长期趋势。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是中国最大的“灰犀牛”之一,对于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结构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

三、应对策略:企业的战略转型方向

迈克尔·波特指出,几乎没有企业能一直凭借运营效益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运营效益代替战略的最终结果必然是零和竞争。运营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当前的竞争优势,战略选择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展望2035,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企业的外部环境或将发生根本变化,企业只有根据变化不断调整战略,才能保持基业长青。面向2035,作者建议的战略转型的方向包括:

1、从产品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型。

未来十五年,中国将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从大工业时代的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尽管加工制造在经济中仍占有一定比重,但价值创造越来越向服务环节倾斜。服务型制造业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聚合物,是三者的黏合剂。三种资本的高度聚合,使得服务型制造业摆脱了制造业刚性过强、技术含量过低、劳动力密集的形态,逐步走向以人为中心,主动将客户引入产品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主动发现客户需求,展开柔性服务。

常见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方式包括:一是产品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商业模式从“一生一次”转变为“一生一世”,提升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价值,包括以产品长期租赁模式取代一次性销售模式,增加产品的长期价值产出,提升产品的运行效率,甚至在产品退役以后,通过回收和再制造,重新发挥其价值。二是系统集成服务。为客户提供围绕产品的系统集成服务,有研究表明围绕产品进行系统集成服务,可以将整个合同值提升至少三至五倍,更重要的是,系统集成服务使企业成为系统的整合者。三、价值网络协作服务。企业将自身的核心业务做好,而对于自己的非优势领域,选择与其他企业合作共生,通过价值网络协作服务,降低客户的总体成本,提升客户价值,强化供应链、价值链的稳定性。

2、从封闭型组织向开放生态型组织转型。

今天的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从稳定向动态环境转变,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借用一个军事术语来描述这一动态的环境,“这是一个 vuca 的世界。”vuca 指的是不稳定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在动态商业环境下,简单强调竞争性已经没有意义,任何个体都是脆弱的,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是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陈春花在《共生》一书中给出了共生型组织的定义,“共生型组织是一种基于顾客价值创造和跨领域价值网的高效合作组织形态,所形成的网络成员实现了互为主体、资源共通、价值共创、利润共享,进而创造单个组织无法实现的高水平发展。”在作者看来,共生型组织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个共生的价值网络,通过协同创新来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而非通过分工和竞争来提升效率,通过组织的不断自我迭代进化来适应“vuca”的动态商业环境。未来十五年,企业打造开放型生态网络的需求将远超竞争战略的需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不再是单一竞争优势,而是更加有生命力的生态网络。

3、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列为重点任务之一。这一方面是针对近年来国内资本过多聚焦于流量变现而不注重原创性和基础性创新的问题;另一方是由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资本收益率增速长期高于劳动报酬率增速,拥有资本的人越来越有钱,资本相对缺乏的人越来越贫穷,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仍高位徘徊,会成为我国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个障碍。

作为资本重要载体的企业,在未来也必须从强调股东利益(shareholders)最大化,转而更加注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利益均衡,尤其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企业必须更加重视esg体系建设(environment,social,and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治理)。e关注的是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绿色投入、资源和能源的集约使用循环利用等;s是社会,指的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能否做到协调与平衡;g是管理,主要是企业的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管理层薪酬和商业道德等是否规范等。esg超越了传统基于财务指标的投资,从多个维度进行了考虑,因此更具有可持续性。过去十年,上证社会责任指数涨幅为58.02%,而同期上证综指涨幅为14.36%,这种趋势在全球许多市场都可以看到。从长期表现来看,具有esg理念或碳中和概念的企业,将更加被市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获得更高的成长性。

4、从只关注年轻经济转向拥抱“家庭经济”和“银发经济”。

截至2021年7月,我国今年已新增超2万家养老服务相关企业。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所谓“得大爷大妈者得天下”,银发经济的创业空间正在逐渐打开。

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消费2030:“服务”至上》的报告,到2030年,人口分布最集中的两个年龄段分别是35到44岁和55岁以上。而从收入水平的角度看,届时这两个年龄层也恰好是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两个年龄段。从消费行为角度看,35岁到44岁人群的主要消费支出集中在家庭需要,而55岁以上则主要是老龄化和退休人群。因此到2030,中国消费重心将从现在的“年轻消费者”转向为“家庭需求”和“银发经济”。从消费的特点来看,将更加理性、注重品质和情感服务。在未来十五年,预计机构化的服务(例如教育、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医疗保险、供应链管理),智慧生活(例如数字化物业管理、智能家居和无人驾驶汽车),情感陪伴型服务(例如情感伴侣、宠物、康复陪护服务、服务机器人和社交平台)会有稳定和快速的增长潜力,成为企业战略重点转型的方向。

5、从以城市为主转向城乡结合的新蓝海市场。

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其中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5.3万亿元,占比约为13.52%,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乡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增速连续8年快于城镇。当前,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具有巨大消费潜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消费》绿皮书指出,近年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在11%左右,未来10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条件保持年均7%左右的增速,2030有望达到105724亿元,实现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这对于企业来说,在巩固现有城市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十万亿的蓝海市场更具备增长潜力,企业应当调整市场重心,从以城市为主到以城市和乡村并重,渠道下沉、资源下沉、网络下沉,提前布局乡镇消费升级和农村人口城市化带来的新蓝海市场机遇。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企业研究咨询中心主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