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的軍隊

秦國步兵
秦代車兵雖已不是軍隊的主體,但仍然是戰鬥編組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兵種。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情況看,車兵既有單獨的編隊,也有與步兵相結合的編隊,還有與騎兵相結合的編隊,并有與步、騎同時相結合的編隊。這說明車兵既可以獨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種配合使用,是車、步、騎聯合作戰中的重要力量。
步兵是秦代軍隊構成中的主體。秦始皇陵出土的絕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步兵靈活性大,能适應各種地形、天候和戰鬥形式,尤其利于在險阻複雜環境下行動,因而其區分和裝備都較其他兵種複雜,使用也較其他兵種廣泛。其主要區分有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兩種。重裝步兵多數身穿金屬铠甲,手持戈、矛、钺、铍等長柄兵器,擔負着同敵軍重兵集團格鬥的任務。輕裝步兵一般不穿铠甲,持弓、弩等遠射武器,配合重裝步兵殺傷格鬥距離之外的敵軍。
騎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種之一。統一前秦軍有騎萬匹,統一後有較大的發展,在北擊匈奴和鎮壓農民起義的戰争中部有較多的騎兵參加。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情況看,秦代的騎兵已經配備有齊全的鞍。戰馬都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精選,高皆1.33米以上。騎士個個精強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當時尚無馬镫的出現。
秦國騎兵
水軍也稱樓船士,是秦代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其數量僅次于步兵,遠遠超過車兵和騎兵。統一前秦的水軍主要建于巴蜀地區,統一後廣建于江南各地,因而規模十分宏大。水軍的戰船主要區分為大型的樓船和輕捷的艨艟、鬥艦等兩類,以利水上作戰時大、小部隊及輕、重戰艦之間互相配合。水軍的武器裝備齊全,除水戰特用的鈎拒等武器外,凡陸地上作戰使用的弓弩、長短兵器、火攻用具等無不皆備。水上戰鬥時遠則以矢弩交射;近則以鈎拒、五兵進行攻守格鬥,實施猛烈的沖角戰和船舷戰;一旦有機可乘,便施以火攻。水軍不僅僅擔負水上作戰的任務,它實際上是江南水澤地域的綜合性兵種,除水上戰鬥外,登岸野戰、攻城守險等無所不能,戰于水上則相當于車、騎,戰于陸上則相當于步兵。
古羅馬
羅馬小隊
羅馬隊列其基本機關為支隊,每個小隊構成一組。将它與希臘方陣混為一談是種極為普遍的誤解。步兵支隊戰術的出現,使戰鬥合理化:1、防止揮舞武器時遭到阻礙。2、為能迅速移動,各支隊之間留出容納一支部隊通過的空間。3、可以換下傷亡慘重的部隊。4、可以應對敵人的移動。每橫列40人,縱3人。兩人之間間隔1.8-2米。橫列的各支隊之間留出容納一支部隊通過的空間,各支隊交錯排列。
三個支隊組成一個大隊,一個大隊大約有450-570人。包含大約120-160名輕步兵,120-160名青年兵,120-160名壯年兵,60-80名成年兵,同時含有一隊30人的騎兵。馬略改革後,每個軍團還有一個第一百人隊,比普通百人隊的建制大一倍,其百人隊長的地位也較高。
十個大隊組成一個羅馬軍團,一般由4500--6000人組成。同時,一個羅馬軍團配有一個附屬軍團,也稱聯合軍團。兩者的建制類似,但是附屬軍團的騎兵為600人,且輔助軍團随着征召地區的不同也有不同。兩個羅馬軍團與兩個附屬軍團共同構成了執政官統帥的集團軍,由一名執政官指揮。副執政官則可以指揮一個羅馬軍團和一個輔助軍團。
羅馬步兵
壯年兵,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為軍隊的核心,組成軍團的第二橫列。武器與青年兵同,盔甲由于年齡與财産也許更好。後備兵,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通常構成軍隊的後備隊。組成軍團的第三橫列。以傳統希臘重步兵姿态上陣,裝備長矛與長盾。
騎兵,在裝備都要靠自己準備的義務兵時代,隻有最富有的人才能負擔起馬匹,這意味這他們數量稀少,通常隻用來偵查與傳令。裝備騎槍與小圓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