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烽火張垣」輝煌的元代驿路

咖啡物語

「烽火張垣」輝煌的元代驿路

烽 火 張 垣

編者按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彙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配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争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着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争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着曆代前賢、愛國将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張垣方志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内容,以飨讀者。元代的驿站制度是曆代最完善的,而今張家口地區由于地處上都與大都之間,這裡的驿站與驿路就更為完善。驿路見證了元代帝王和政要每年近一個月的路途辦公,是凝結百年元代帝王旅途辦公的皇家之路,這些驿站與驿路也為沿途地區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奠定了張庫商道的雛形。今天張垣方志向大家介紹輝煌的元代驿路,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張垣」輝煌的元代驿路

輝煌的元代驿路

成吉思汗時期随疆土的不斷擴張,在遼闊的疆域上,汗廷與各地之間(包括各汗國)以及各地之間的軍政聯系亟需加強,而加強聯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設定站赤。站赤,為蒙古語音譯,意為司驿者,指站官、站戶,亦泛指驿傳。又做“站驿”“驿站”。 成吉思汗時即開始設定驿站,窩闊台即位後,開始建立廣大的驿站系統。元朝建立後,驿站遍及全國,以大都為中心,東北至奴兒幹之地(今黑龍江口一帶),北方至吉利吉思(今葉尼塞河上遊地區),西南至烏思藏宣慰司轄境(今西藏),驿路暢通無阻。驿站有水陸之分,水站用舟船,陸站用馬、牛、車、狗等,又有馬站、牛站、車站、狗站(以狗拉撬)之稱,當時全國驿站有1500多處。

元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金蓮川之北,名其地為開平府(今内蒙古正藍旗東)。中統四年(1263年),開平改稱上都。上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驿站的一個重要樞紐。至元八年(1271年),定國号為大元。次年二月,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并制定了皇帝每年夏天駐跸上都地區,在這兒舉行諸王朝會,并以狩獵為樂,秋季回銮大都的兩都定期巡幸制度。由于元代皇帝從忽必烈時起就實行“兩都巡幸”制,是以上都與大都之間的驿路建設倍受重視。

「烽火張垣」輝煌的元代驿路

元代把“狩獵”也當作“國之大事”,為了便于皇帝巡幸,忽必烈命人在上都的東面和西面各建一所行宮,供皇帝狩獵時居住,通常稱為東涼亭和西涼亭。西涼亭的正式名稱為察罕腦兒行宮,位于今張家口市沽源縣大宏城。蒙語察罕腦兒,意為白色的海,是以元人詩文中常稱之為白海行官。

當時由大都通往上都的驿路共有四條,其中三條都經由今張家口地區。這些驿路上裝置完善,驿站建設齊全,驿路上車馬絡繹不絕,行人項背相望,交通盛極一時,堪稱全國之最。

第一條是孛老驿路。孛老,為蒙古語,語義即“西”。在四條驿路中孛老路是最西邊的,也稱西路。元朝建立以前,這條道就是内地通往漠北之路。該驿路從大都出居庸關,進入龍慶州,經榆林站、雷家站、雞鳴山站、出宣平德勝口(今萬全鎮),越野狐嶺,過撫州(今張北),轉東行至察罕腦兒行官,接望雲道,北上上都,全長約700公裡。忽必烈中統以前,這條路是“正路”,凡皇帝、使臣、官員都走此路。中統三年(1262年),改望雲路為驿路正路。但元朝皇帝每年秋天從上都返大都,往往也走此路,是以它又被稱為“捺缽西路”。

「烽火張垣」輝煌的元代驿路

第二條是望雲驿路,又稱望雲道。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後決定“缙山(今北京延慶)至望雲,速取徑道立海青站”,并規定“今後使臣、官員除軍情急速公事,有海青牌者入望雲站”“如無急速公事海青牌者,不得縱由望雲,隻令入大站”(大站即孛老驿路)。望雲驿路從大都經昌平新店驿,出居庸關,經龍慶州缙山站(今北京市延慶)、榆林站(今懷來縣榆林)、雕鹗站(今赤城縣雕鹦)、赤城站(今赤城)、龍門站(今赤城縣龍關鎮)、獨石口站(今赤城縣獨石口)、明安站(今沽源縣北)、察罕腦兒行宮(今沽源縣境)、桓州站(今内蒙古正藍旗北),至上都開平,全長約600公裡。

第三條是黑谷東道,又稱“辇路”。專供皇帝每年到上都巡幸,禁止常人行走。因路經黑谷(北京延慶縣西北),是以稱“黑谷東道”。辇路又有兩條,往返各走一條,由大都至上都走東道,由上都至大都走西道,此即《扈從集》所謂“東出西還”。這條道路設18個納缽(契丹語,此處指皇帝行帳),出大都第一納缽為大口(北京海澱北),途經納缽為:黃堠店(北京西北)、皂角、龍虎台(昌平縣西北)、棒槌店(延慶縣東口)、官山(延慶縣獨山)、沙嶺(沽源縣豐元店)、牛群頭。後至鄭谷店、泥河兒(以上兩地均在察汗腦兒附近)、南坡店(正藍旗西),最後到上都。

「烽火張垣」輝煌的元代驿路

第四條是古北口路,因位置最為靠東,也稱“東道”,該路沒有經過張家口地域,專供監察員和軍隊使用。由大都出發,經順義(北京順義區)、檀州(北京密雲區)、古北口、宣興洲(河北灤平北興洲村小城子),沿灤河西北上行,經東涼亭(内蒙古多倫縣白城子古城)至上都。

元朝,今張家口地區設定驿站很多,計有土木驿、雷家站、雞鳴驿、宣德驿、德勝堡站、宣平驿、順聖驿、頭百戶驿、深井堡驿、東城驿、西城驿(今陽原)、永興驿(今涿鹿)、石匣驿、蔚州驿、趙川驿、龍門驿、雕鹗驿、赤城站、獨石口站、勃魯驿(今張北)、朝家村站、波羅素廟站、三号地站、大青溝站、南壕塹站、洗馬林站、懷安站等32個驿站。

(文章摘選自《張北縣志》《張家口事典》《張家口軍事文化大觀》《張家口軍事志》《可愛的張家口》《張家口曆史文化叢書》《中國曆史地圖集》《焦福寶:元代上都、大都間驿路的曆史價值》《葉新民:蒙元時期北方地區驿站交通概述》《魏曉穎:蒙元驿路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羅新:走向金蓮川——一場事先張揚的遠足》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