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曾經問我:“火焙魚是一種什麼樣的魚?”我對這位朋友的提問先是感到很驚訝,然後耐心地跟他解釋了一番。這也難怪這位朋友提出這樣的問題,許多非湖南籍的人士對火焙魚不了解,他們認為火焙魚是魚的一種。實際上,火焙魚是湖南的一道傳統名菜,屬于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系。這種魚不僅好吃,其風味獨特,香甜可口,促進食欲,深受喜愛,也便于攜帶和收藏。
圖檔來源:@安仁古
火焙魚在湖南到處可見,也是湖南人常吃的一種家常菜。火焙魚,是将小魚去掉内髒,用細火焙烘加工,冷卻後,以谷殼、花生殼、桔子皮、木屑等熏烘而成的魚。它不像僵硬的幹魚、鹽漬的鹹魚,半幹半濕、外黃内鮮,這就兼備了活魚的鮮、幹魚的爽、鹹魚的味。小時候,我在老家農村,家裡經常會做一些,不過這些火焙魚大部分不是用來吃的,而是母親将這些做好的火焙魚拿到集市上去賣,賣點錢以補貼家計。隻有很小一部分火焙魚,在逢年過節或者是家裡有客人來,我們才可以吃到的。那個年代家裡經濟困難,母親這樣做,也是出于無奈,對此,我們還是能夠了解的,盡管那時年幼。
我的母親是制作火焙魚的高手。她老人家做的火焙魚有兩種,一種是衆所周知的光身火焙魚,還有一種是沾了米粉的火焙魚。光身火焙魚一般不需放鹽,吃的時候再放,有的地方還會用煙熏一遍。和辣椒、蒜苗一起炒了,立刻就香噴噴的,成為一道好菜。米粉火焙魚,這有可能是我們老家村子裡的獨有的一種特産。母親是這樣制作米粉火焙魚:先将捕捉來的小魚洗幹淨,将肚腸去掉,用少量的鹽淹浸半天,把小魚放在米粉堆裡翻卷,直至每條魚都沾滿米粉為此,然後将這些魚放在油鍋裡,用小火慢慢地焙,直至火焙魚全身變金黃色。之後将這些米粉火焙魚,一條條擺好,放在以谷殼、花生殼、桔子皮、木屑等為燃料的火盆竹篾烘籠上,蓋上油紙,用物品壓好熏烘,慢慢将魚焙一夜至幹透,夜裡要起來檢視火盆的火,不能過大,否則魚會幹碎;也不能熄滅,焙不幹的話,魚就不好長時間儲存。經過一夜的低溫焙幹,顔色蠟黃、鱗光亮麗、帶有煙熏香味的成品就出爐了。米粉火焙魚被煙火熏烘得油淋淋了。非年非節,平時家裡是很難吃得上一餐肉,我們望着母親制作的這些米粉火焙魚,實在是太誘人,但隻有流口水的份了。因為母親要這些米粉火焙魚拿到集市上去賣,賣點錢以補貼家計。
圖檔來源:紅網時刻
火焙魚的制作成功以後,還需要加工才可以成為一道可口美味的菜肴。正宗的湖南火焙魚,加豆豉辣椒,無論是小炒還是清蒸都香氣襲人,直擊你的脾胃,喚起你的食欲。火焙魚的烹饪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有豆豉辣椒火焙魚、油焖火焙魚、油酥火焙魚等等。湖南人笃信葷菜,要用茶油滋味才夠,紫蘇這樣解表散寒的食物,紫蘇是湖南人喜歡吃的一種蔬菜,很多菜中都能夠看到它的影子。清火解毒的苦瓜也是這段時間的良物,用它和紫蘇燒火焙魚,風味一絕,味道非常的好。
火焙魚,勾起我滿滿的童年記憶。這是一種相思,也是一種鄉情和舌尖上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