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江菜又稱客家菜。東江乃是珠江水系的東支,源自江西省南部,南流
到廣東龍川縣五合附近折向西流,經珠江三角洲到獅子洋出虎門入海,因在
粵東,故名東江。廣東客家人多聚居在這一帶,是以将自家的菜肴雅稱為東
江菜。
所謂客家,是古代從中原遷徙而來的漢人。《嘉應州志》記載:“客家
人祖先木齊晉人,至秦時被迫而遷子豫皖。”因其時中原動蕩,戰亂頻繁,
大批居民流離失所,結隊南逃。先是在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定居,後逐漸
南遷到廣東東部地區、廣西、台灣及至海外各地。為差別于當地的居民,這
部分外來的遠客就被稱為客家人。其實,在東江聚居的客家人并不是客,而
是主。當初這些遷徙的人們是多群體有組織而遷,整村整族而徙,在今廣東
的紫金、五華、大埔、豐順、河源、梅縣、興甯、龍川、惠州、惠東、惠陽
以及附近的東蕪、清遠、英德、曲江等縣的廣闊地域定居後,反客為主。他
們的生活習俗不易被同化,反而同化了不少土籍人。是以,他們的語言,仍
保留中州古韻;他們的萊肴風味,也保留中州古代傳統特色。
在廣東菜的三個流派中,廣州菜、潮州萊都曾經曆過秦代以後的“漢越
融合”階段,而東江菜卻一如既往。究其原困是東江地區與客家人的祖籍中
原就地理條件和物産而言都較為接近;居住地屬内陸腹地,遠離海邊,故食
貨多禽畜,水産品極少。乃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時不濃”
之說,加之在較長時間交通阻塞與外界接觸少而使菜肴自成一家。、
東江菜烹制主料突出,講究香濃;下油重,味偏鹹;注重火功,造型古
樸,以炖、烤、焗見稱,尤以沙鍋菜和“釀”制技藝擅長。相傳“釀豆腐”
就是因南方缺少麥面包餃子,将肉餡填入豆腐内聊以自慰而形成的。
東江菜至今仍保留一些很有古代中州風貌的奇巧烹饪技藝。如酒焗法的
菜肴“玫瑰焗雙鴿”。其法是:将乳鵝宰淨,抹幹水分,取瓦缽一隻,放入
竹筷 4 支墊底,再将玫瑰露酒一杯放在瓦缽中間,然後把用香料腌制過的兩
隻乳鴿放在露酒杯兩旁,再将盛有乳鴿、露酒的瓦缽放在鐵鍋中,用瓦盆蓋
上密封,先用旺火後改用微火焗熟。鴿熟時杯中還存清酒半盞,但酒味已蕩
然元存,隻是鴿肉酒香撲鼻。此種妙法,各地菜單均不見,惟東江菜獨存。
牛肉九的制法也有特點,是将牛肉捶爛成醬,擠成丸子煮熟,爽軟而有
彈性。這個菜其實是《禮記注疏》中列為八珍之一的搗珍。此法在賈思勰的
《齊民要術》中稱為“跳九炙”,是因其有彈性能跳而得名。現在的東江牛
肉九仍依此法而制。潮州小吃牛肉九,也是由客家人傳藝的。是以,在廣東
菜系中,搗珍這一古老技法,是來自東江之客家菜。
此外,還有扁米酥雞、鹽焗雞、梅菜扣肉、糟汁牛胘胱、香糟焗狗肉、
魚丸、酥丸、炸蘿蔔餅、甘蔗茅根粥等,其用料制法風味與别地不同、均顯
示出東江菜獨有的韻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東江菜為繁榮廣東烹饪文化
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