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對元英宗碩德八剌英年早逝感到惋惜,英宗年輕有為還有遠大的志向,是以被儒士們給予厚望,覺得他能夠改變仁宗以來的各種弊政。
這位充滿了熱血理想、在二十一歲就因遇刺而隕落的年輕人,真的能夠改變元朝的國運嗎?

元英宗碩德八剌(1303-1323)是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唯一的嫡子,生母是宣慈惠聖皇後弘吉剌阿納失失裡。
大德七年(1303)二月,碩德八剌出生在京城,他的父親愛育黎拔力八達年僅18歲,在叔叔元成宗鐵穆耳和嬸嬸蔔魯罕皇後手底下讨生活。
碩德八剌三歲的時候,随父親一起被貶到懷州。五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回到京城發動政變、迎立伯父武宗海山繼位、被立為皇太子。碩德八剌九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繼位成為元仁宗,他也變成尊貴的嫡皇子。
碩德八剌與父親感情深厚,也接受父親的影響親近漢法,仁宗對他言傳身教、精心培養,為了讓兒子成為繼承人,仁宗不惜背叛武仁授受的盟約,流放哥哥武宗的兒子和世瓎。
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十四歲的碩德八剌被立為皇太子,授金寶,開府置官署,周圍名士大儒雲集,像王集、周應極、柯九思、貫雲石等,是以,碩德八剌在漢文化熏陶下成長,漢學水準很高,能詩善書。
仁宗還把自己的羽林親軍撥給兒子,又把右衛率府改隸屬東宮,甚至想退位做太上皇禅位給兒子,真是一片慈父心腸。
碩德八剌對父親也充滿孺慕之思,延祐七年(1320)正月,仁宗生病,碩德八剌憂形于色,焚香祈禱,乞求上天能讓他替父親生病讓父親趕快好起來。
很可惜,上天沒有聽到碩德八剌的祈禱,仁宗在正月二十一駕崩,年僅36歲,18歲的碩德八剌哀傷不已,“哀毀過禮,素服寝于地,日歠一粥”。正在碩德八剌為父親早亡而悲痛不已時,興聖宮裡的老祖母答己太後又出來興風作浪。
碩德八剌的祖母答己太後是一個很不安分的女人,她安插親信左右朝政,兒子剛死三天,就把心腹、之前被罷相的鐵木疊兒重新任命為右丞相。
(答己的故事詳見本帖:偏愛幼子禍害孫子,養奸禍國還是元朝最有福氣的太皇太後)https://www.toutiao.com/i6665927604639367692/
鐵木疊兒大肆打擊之前彈劾過他的大臣,對朝廷進行大清洗,然後把黨羽安插各處,使還沒繼位的碩德八剌處于孤立無援之中。
三月十一,碩德八剌繼位,是為英宗,改明年為至治元年。英宗是元朝唯一一次按照漢法嫡長子繼承制、沒經過忽裡勒台大會就繼位的皇帝。
18歲的年輕皇帝因為沒有可以信賴的潛邸舊臣和班底,在朝中孤立無援,在後宮更是孑然一身,隻能受制于祖母和她的親信。
但年輕又倔強的英宗并不甘心成為傀儡,他一邊對鐵木疊兒隐忍,一邊提拔太常禮儀院使拜住,培養自己的勢力。
鐵木疊兒經過幾個月的試探,發覺英宗并不軟弱,就說動答己太後廢掉英宗另立他弟弟安王兀都思不花。
英宗知道消息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把這夥企圖謀廢立的亂黨緝拿,不等鞠狀,就命悉誅之,皇弟安王貶斥為順陽王幾個月後處死。
太皇太後的勢力雖然遭到重創,但英宗依舊擺脫不掉祖母的掣肘,可用的親信不多,诏令被敷衍無視。
幸好,年輕也是一種優勢,英宗終于熬死了鐵木疊兒和老祖母,可以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卻在次年遭遇南坡之變,令人扼腕。
史書評價英宗的性格“嚴明、”“剛明”,“明斷”、“果于刑戮”,可知他是個剛毅果斷的年輕人。同時,他也具備年輕人的沖動和固執,還有帝王的多疑和冷酷。
十七八歲正是勇于表現自己的年齡,卻遭遇祖母的掣肘,沒人拿他的诏令當回事,這的确是令人憤慨的事。況且,在他繼位之前從來沒有經曆過磨難,更容易被困難打擊到,遇到挫折的英宗無處發洩,就通過放縱自己來減壓。
他酗酒,酒後殺人,還吸食鴉片,延祐七年(1320)七月,回回太醫進獻打裡牙,賞賜錢鈔十五萬貫。
打裡牙是波斯語,意思為鴉片,雖然鴉片可以作為藥品使用,但當時才繼位四個月的英宗皇帝并沒有患病的記錄,況且,真作為藥品也不可能賞賜那麼錢鈔,隻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位年輕的皇帝自己吸食鴉片。
他甚至在狂怒之下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曾經為禦史勸谏修壽安山佛寺怒殺觀音保等人。通過他的一系列行為可以看出,被祖母壓制過度的英宗很容易産生過激行為,對大臣動辄譴責。
英宗沒有經過忽裡勒台大會就繼位,本身就被貴族诟病,已經失去貴族支援的基礎,貴族們認為不召開忽裡勒台就是廢棄國禮,違背祖宗家法嘛!
再加上他取消諸王歲賜,一改前代泛濫封王的做法,對諸王加大限制力,采用漢法諸王有罪子孫不得襲封等等,更是得罪蒙古親貴。毀掉回回寺改成帝師殿,又罷免回回國子監,廢除回回散居郡縣免稅的待遇,讓色目貴族對他敬而遠之。
他酗酒、吸食鴉片,還狂熱西蕃佛教,對蕃僧禮敬有加,建佛寺,塑佛像,賞賜蕃僧大量錢财,修習西蕃盛行的秘密佛事,所謂秘密佛事就是男、女雙、修。
英宗身邊又沒有很多可以倚重的大臣,除了拜住,就是大舅子鐵失,他果毅暴烈的性格把越來越多的人推離他身邊,比如答己太後死後,英宗沒有緩和與祖母黨羽們的關系,等待穩定之後再秋後算賬,反而是再一再二的清算,終于引起鐵失的恐懼不安導緻南坡之變。
英宗遭遇南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自身的性格原因造成的,他遇刺之後,鐵失派兩個黨羽飛奔大都,就能召集百官,收符印控制京城,可見當時的貴族對英宗之死漠然到什麼地步。
諸王之中隻有買奴一個人“逃赴潛邸,願效死力”,其他貴族們對英宗之死是無動于衷,這才是因為利益被新政改革觸犯的緣故。
撥開儒士們對元英宗的形象理想化,看到一個真實的年輕人:年輕、沖動、多疑、冷酷、自尊過度,遇到挫折容易放縱自己,沉迷醇酒婦人,還吸食鴉片,自控能力差。
就算沒有南坡之變,元英宗也很難走多遠,他的性格和健康都會是緻命的缺陷,過剛易折,善柔者方能不敗。
因為英宗過早的隕落,他性格中的缺陷沒有過多的暴露出來,才給漢儒們有悲情的想象空間,認為如果英宗不死,必然能更改元朝的國運,帶領蒙古推行漢法,像北魏那樣融合到漢文明中,都忽略了英宗其實是沒有基礎的空中樓閣的事實。
就是這樣。
圖表系猴格自制。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