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陝南羌族》——曆史的源頭生息地域(甯強)
甯強原名甯羌,為明代衛、州舊稱。民國三十一年(1942)元旦始名甯強。縣城所在地漢源鎮,古稱羊鹿坪。
《尚書·禹貢》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是大禹治水君臨之地。《山海經·西山經·嶓冢山》:“又西三百二十裡,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又東南流注入沔…”這是史書對陝南山、水最早的記載。
1990年版《辭海》對漢江及其上遊玉帶河作了新的解釋:“漢江—— 一稱漢水。長江最長支流。上源玉帶河出陝西省西南部甯強縣,東流到勉縣東和褒河彙合後稱漢江。東南流經陝西省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漢市入長江……”“玉帶河——舊稱沔水。漢江上源。在陝西省西南部。源出甯強縣境,東流到勉縣東和褒河彙合後稱漢江。下遊有漢惠渠灌溉工程。”
甯強縣地圖
甯強毗鄰川、甘兩省,自古為秦蜀要沖,也以地勢險要、關隘重疊而著稱,是以前溝通大西北與大西南的黃金通道和川陝重要門戶,有南棧道從漢中褒河開始,經勉縣、甯強進入四川,直達成都,也叫金牛道。也因為如此,曆代戰亂頻仍,你争我奪,割據不斷;兵燹匪患,民瘼積重,遷徙流離;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鬧嚷嚷朝秦暮蜀午歸隴。
甯強有史可據的曆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清道光《續修甯羌州志·建制》:“甯羌在府城西三百裡,古梁州境也,又界梁雍之交。戰國白馬氐之東境,名羊鹿坪……後魏置嶓冢縣…”嶓冢縣,為北魏正始(504——-508)中分沔陽縣地所置,治所在今勉縣銅錢壩。現今甯強縣東北部當時隸屬嶓冢縣。
春秋戰國時期,白馬氐占據今甯羌縣境西北境,東境為蜀國苴侯都邑葭萌領地(現四川昭化)。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後元九年(前316),秦軍經金牛道滅蜀, 置蜀郡,甯強屬于屬于蜀郡葭萌之地。
秦時,本縣歸蜀郡葭萌縣,境内多為羌氏民族居住。羌族是一個古老的大遊牧民強故師元族,也稱西戎。周武王伐纣, 羌人率師加盟。《華陽國志·巴志》曾有記載。此後,羌族或割據自立,或受轄于中央。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于益州刺史部分蜀郡設廣漢郡,郡址四川梓潼, 本縣屬廣漢郡葭萌縣。東漢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擊敗張魯,控制縣境以北,屬武都郡。
三國時劉備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改葭萌縣為漢壽縣,控制縣境西南;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占領陝南,縣境歸蜀漢;蜀漢滅亡後,縣境歸曹魏統領。
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分益州在陝南設定梁州,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漢壽縣為晉壽縣;晉安帝義熙元年(405),縣境屬後秦;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分晉壽縣東部設興安縣,治所在今四川廣元嘉陵鎮,晉壽縣升為郡,本縣為梁州晉壽郡興安縣。晉末為氐人楊茂搜所居。
隋朝開皇十八年(598),改興安縣為綿谷縣。
唐朝武德二年(619)在縣境東北部今大安鎮建立金牛縣。兩年後又在縣境東南今高寨子鎮的古城村建嘉牟縣。同時在今四川朝天以北建三泉縣。天寶元年(742) 将三泉縣治移至今陽平關鎮擂鼓台村。
唐代三泉縣遺址碑
宋朝在三泉縣設定大安軍,與府、州同級。乾德五年(967),三泉縣直屬京師,開我國中央直轄縣之先例。
元朝在今大安鎮先後建立大安州和大安縣。至元二十年(1283 )降州為縣,同時三泉縣并入大安縣,屬四川行中書省廣元路,其位置、轄地基本與宋代相同。至此,三泉縣遂成為曆史,共經曆541年。在宋朝直隸京師160多年。
明初,大安縣并入沔縣,始屬陝西。在此以前,今甯強地域都歸四川轄。
明洪武四年(1371)正月,傅友德、顧時二人分别擔任正副征虜将軍,由陝西、甘肅出軍平定四川,揚言由金牛道進軍,卻暗地派兵直取階(今甘肅武都)文(今甘肅文縣),四川各地守軍望風潰散,于是年五月進兵到今甯強羊鹿坪,并屯兵駐紮。到八月,征西将軍湯和等人完全平定川境各縣,羊鹿坪就作為長期駐紮兵馬的地方。
洪武八年(1375)四月,誠意伯劉伯溫去世的時候要他的兒子劉璟向皇帝密奏:凡天下形勢險要之處,都要設定軍事機構。原來衛所的普遍設立以鎮守安撫為頭等任務,調動兵馬之權由中央掌握,征調的兵馬交由諸将統領,戰事平定就散歸各衛所,帶兵打仗的将領不能随意調用。
劉伯溫臨死還很注意這點,可見他對于羌氐防務的重視。
洪武二十七年(1394)八月,階、文軍兵叛亂,朝廷派甯正為平羌将軍進行讨伐,二十八年(1395)春,階、文戰亂平息,在今甘肅徽縣建立甯羌衛。甯正帶兵跟随秦王朱樉征伐平息洮州(今甘肅臨潭)的羌族叛亂,平叛後,于洪武三十年(1397) 九月遣甯羌衛指揮姜觀在羊鹿坪修築城池,将衛所由徽州遷于此。
其後,憲宗成化元年(1465)四月,劉通、石龍在荊襄發動叛亂,聲勢極大,叛軍經過的地方,百姓苦不堪言,就沿漢江上逃入陝。明成化六年(1479)冬季,戶部尚書楊鼎向皇帝上奏:陝西外患擔憂羌氐侵擾,内患擔憂流民,陝南甯羌居于偏僻的山中,地處險要的川陝咽喉,但四方遊民卻有數萬之多,容易發生變故,如不重視管理定有後患,請求設立監管機構,專門管理這些附屬的流民。皇帝準許這個奏折。
陽平關龍門洞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甯羌人口不斷增加,于是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 六月頒布诏令:在陝西甯羌衛這個地方,割略、沔二縣的三分之一設定甯羌州,衛、州并存。後為施政友善,沔、略先後歸漢中府管轄,甯羌成為不領縣的散州。
清朝廢衛存州。
民國二年(1913)改州為縣。
1935年2月4日即農曆正月初一,紅四方面軍攻占甯強縣城及陽平關等廣大地區,建立甯羌縣和陽平縣兩個蘇維埃政府。4月,國民黨複辟原建制。
民國三十一年(1942)元旦改甯羌縣為甯強縣。至此,“甯羌”之名共沿用536年。
甯強窮鄉僻壤,沒有什麼油水,山高皇帝遠,官府鞭長莫及,相對陝南其他縣區,比較安甯,對于人群來說,應該是理想的居住地。但在甯強近兩千年的曆史中,紛紛亂亂,王朝更疊,為了争奪人口、政權與資源,自秦惠王派遣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取金牛道伐蜀以來,曆代戰役頻繁,多有波及。
東漢安帝永初年(107-113)中,西羌侵入漢中,攻陷漢中境;
桓帝二年(148),西羌再度攻入漢中;
蜀漢景耀六年(263),曹軍鐘會進擊漢中,在陽平關和蜀将張翼董厥大戰;
三國蜀将傅佥拒魏于陽安關;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北魏楊文德占領大安導嶺溝的白崖稱王伐魏;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魏伐蜀,在今陽平關和縣北有大戰;
梁簡文帝大寶三年(551),梁、魏于嶓冢一帶大戰;
唐僖宗光啟年,利州刺史王建借道興元,和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密軍大戰于三泉金牛唐末蜀主王建發迹在三泉縣;
後梁太祖乾化元年(911),蜀主王建以縣境為征歧前沿,在金牛和歧兵大戰;
永惠門,原羌州南門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後唐伐蜀,大戰三泉;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宋太祖伐蜀,三泉監軍劉延祚等引兵迎戰,三戰三敗,縣境歸宋;
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金軍南進長驅漢中,宋經略使劉子羽退保大安軍三泉縣,抗金兵于潭毒關;
南宋甯宗開禧二年(1206),宣撫使吳曦暗通金國,受封為蜀王。漢川、西蜀州縣百姓不願做金國臣民,順嘉陵江南下,路經大安軍(陽平關擂鼓台一帶,為三泉縣舊址),興元府通判大安軍楊震仲按人發給口糧。吳曦遣吏卒逐民還籍,傳檄征召楊震仲,楊震仲甯死不叛宋:宋甯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軍南侵,攻破大安軍,都統張威遣将迎擊,光複大安;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蒙古先鋒汪仕顯攻大安,宋禦前諸軍統制曹友聞遣将進據陽平關,親自率軍血戰,終敗蒙軍。同年九月,蒙古軍再沖大安,曹友聞率軍血戰,全軍覆沒,蒙軍長驅入蜀;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羌人田九成據城南馬面山起義,建元“龍鳳”;
明崇祯二年(1629),甯羌陽平關等地義軍紛起,轉戰五丁關一帶;七年(1634),陝北義軍數萬進入縣境:八年(1635),張獻忠攻克甯羌;十年(1637),李自成率義軍攻占甯羌,在黃壩驿、麥子坪、陽平關等地有大戰:十三年(1640),張獻忠過劍門關,直趨陽平關;
清康熙十二年(1673),清軍與吳三桂在陽平關、七盤關大戰,吳軍曾攻占甯羌;
清嘉慶二年(1797),白蓮教女帥王聰兒、姚之富率軍轉戰甯羌南山及鐵鎖關帶,在羅村壩、東山寺、南河壩屯兵;
清同治元年(1862),太平軍由川入陝,攻占甯羌,次年,進軍鐵鎖關、巴山,占領東山觀,奪取甯羌城;
民國八年(1919),以張貞賢為首的紅燈教在縣境活動,組織“漢邑保安軍”,轉戰縣境各地,聲勢浩大;
民國十六年(1927),甯羌農民張金組織大刀會,襲擊官軍;
1933—1935年,縣境曾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紅軍曾兩次攻克甯羌,建立“甯羌”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
曆史上,諸葛亮經此而伐魏,唐明皇越境以奔蜀,至今古驿道遺迹猶存。曆代文人騷客也多有題詠,如唐代的杜甫、岑參、李白、李商隐,五代的王仁裕,宋代的文同、陸遊、宋景文,明朝的薛瑄,清代的王士祯、何紹基以及近世的于右任、羅章龍等人,都曾為甯強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從上述可見,甯強人文曆史積澱豐厚。在這些人文曆史裡面,羌族人文曆史是基礎。《甯強縣志·風俗習慣》載:“羌氐民族在本縣活動曆史悠久,千百年來,曆經滄桑,而今羌氏民俗痕迹還依稀可尋。”“……除官服外,民間尤其是邊遠山區都留有氐羌民族服飾痕迹……”可見甯強羌族雖然漢化,但羌族風習對甯強影響頗深。這些“痕迹”,主要是相對外來人而言,不僅服飾,不僅民俗的民居、飲食、信仰等,主要是文化。
來源:《陝南羌族》(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