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同中國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諸城與台灣,雖然遠隔萬水千山,但兩地的交往源遠流長。早在清代,就有諸城籍官員仕宦台灣。抗戰勝利後,特别是國民政府撤退台灣之際,大量的諸城人遷居台灣,兩地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也日趨活躍。諸城人在台灣,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台灣的諸城人,對故鄉更是難以割舍。

諸城舜廟
清代以前,諸城人在台灣的蹤迹今天已難以尋覓。随着清政府收複台灣,設立職官,諸城人有緣出仕台灣。康熙二十九年(1690),諸城籍武進士王善宗出任台灣協标左營守備,成為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出仕台灣的諸城人。王善宗,字茂先,康熙十八年(1679)武進士,在台灣五年,康熙三十四年(1695)改任陝西興安府白士關守備。王善宗雖為武将,但工詩文,康熙《台灣府志》留存其《台灣八景》詩。其《安平晚渡》雲:“滄海安平水不波,扁舟處處起漁歌。西山日落行人少,帆影依然晚渡多。”雍正十年(1732),諸城籍貢生李珍出任台灣府海防捕盜同知,不久卒于任。同在雍正十年(1732),諸城籍舉人楊瑞祥出任台灣淡水同知,楊瑞祥原任古北同知,雍正九年(1731)服滿改任福州府同知,調補淡水同知。雍正十一年(1733),楊瑞祥因辦運軍糧,船隻遭遇風暴沉沒,楊瑞祥及其幕賓、家人、書役及舵工皆遇難,朝廷加贈蔭恤,賜祭葬。乾隆間劉詩(1746—1786年),字孟雅,号學三,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乾隆五十一年(1786)調任台灣府漳化縣知縣,同年九月卒于任。道光十八年(1838)諸城籍監生李清溎以從九品署台灣府噶瑪蘭廳頭圍縣丞。據《胡傳日記》載,光緒間諸城黑龍溝人張夢麟曾為全台營務處總巡胡傳的仆人,染病卒于台灣。
諸城人大量來到台灣,則是在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台灣之際,當時去台灣的諸城人主要包括政府、軍隊、教育、學者、學生、地主、富商等人員。
随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的諸城籍政治要員當屬王立哉、裴鳴宇、劉巨全三人。王立哉(1895—1985),原名培裎,字立哉,王家樓子(今屬五蓮)人,山東省商業學校畢業,曆任實業部青島商品檢驗局局長、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副秘書長、山東省政府委員、國民參政員。1949年赴香港,1951年去台灣,受聘為行政院設計委員,特任為考試院考試委員。裴鳴宇(1890~1983),原名曾綽,改名孟儒,諸城城裡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從事反袁鬥争。後參加北伐,被委為接收青島專員公署專員之一。後去投奔方振武,任靈壁縣縣長。1929年9月間在南京遭蔣介石扣押。後投靠胡漢民,任廣州胡漢民政府中央委員,并在天津英租界設立電台,出版《民聲報》,制造反蔣輿論。後任察哈爾省黨部書記長、山東省參議會會議長,當選為國大代表,解放前夕赴台。劉巨全(1901—1971),本名毓荃,堯村人,畢業于北平中國大學。後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後曆任山東省參議會參議員、中國國民黨青島市黨部監察委員、山東省婦女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國民政府社會部婦女運動委員會委員。1948年2月,當選為監察院監察委員,去台灣後,繼任監察委員。
當時去台灣的諸城籍軍界人物首推王叔銘(1905-1998),本名镳,又名勳。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1925年赴蘇聯學習飛行技術,1926年在蘇聯曾加入中國共産黨,後脫黨。曆任中央航空學校洛陽分校主任兼空軍轟炸機第二隊隊長、國民政府駐蘇聯大使館空軍武官、中央空軍學校教育長、航空委員會代理主任、空軍副總司令。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公布四十三名戰犯名單,王叔銘名列其中。1949年去台灣,任“空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授空軍一級上将。
原籍曹家郭莊(原屬高密)的曹克明(1903—1971),亦是遷居台灣軍界人物代表。其早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青島市委常委、代理青島市委書記、山東臨時省委常委,後叛黨。抗戰時期任山東第八區遊擊第六總隊總隊長、萊陽縣、昌邑縣縣長、保安第十三旅旅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事特派員、保安第十旅旅長、山東挺進軍第三十六縱隊司令等職。抗戰勝利後,出任山東警備第二旅副旅長,兼軍委會第十一緩靖區公署進階參謀、國防部山東登萊青地區“人民剿匪義勇軍總隊”副總隊長。1949年夏去台灣,不久退役,1971年病故。
諸城人在台灣文學藝術界尤為引人注目,無論是早年的姜貴、張騰蛟、劉伯銮、丁文智、嶽宗,還是在1949年以後出生的平路、王铠珠(林風)等人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姜貴(1908—1980),本名王林渡,又名王意堅,筆名辛季子,現代作家,1948年到台灣,曾任台灣電影公司駐會編審委員,台灣國際關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突圍》、《雲漢悠悠》等,長篇小說《重陽》、《湖海楊塵錄》等。
劉伯銮(1916—2005),字常放,別号天那,又号曆下亭長,清代書法家劉墉之胤裔。是20世紀六、七年年代活躍于台灣中部地區的著名畫家。
張騰蛟,筆名魯蛟,1930年出生于大雙廟村(原屬高密),1949年去台灣,在軍隊任職,後任行政院新聞局秘書主任等職,以工散文享譽台灣文壇。
嶽宗本名裴源,1937年生于天津,哲學博士,著名詩人,出版有《寸草集》、《大地集》、晨星集》、寰宇集》等詩集。丁文智,早年畢業于山東省立師範學校。去台灣後,長期從事航空地勤工作。1953年後,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小南河的咽嗚》,中篇小說《尹二爺與柳家寨》,短篇小說集《轉變》、《莊敬集》、《力争上遊》、《人性的光輝》、《抉擇》、《記得當時年齡小》等。曾獲1974年第三屆文藝金獅獎中篇小說獎和第11屆文藝金像獎短篇小說獎。
平路,本名路平,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為台灣知名小說家、專欄作家。
在台灣的諸城人有不少是著名的專家學者,如裴溥言、裴普賢、夏鑄九、夏林清、劉學銚、李在方、路君約、劉藝等。
在台灣的諸城籍第二代群體中亦不乏卓越代表,如政界的盧秀燕、新聞界的盧秀芳、演藝界的劉德凱等。
盧秀燕
盧秀燕,國民黨黨員,台灣政治大學地政系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台灣立法委員、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副書記長,國民黨第十五屆、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常委,第十六屆中央委員,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記者兼中部特派員。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期間擔任連戰、蕭萬長競選總部發言人。盧秀燕之妹盧秀芳為台灣東森電視台首席女主播,1994年獲台灣新聞“金鐘獎”的“最佳新聞采訪獎”,被業界稱為新聞女王”。2005年7月8日,曾受邀擔任央祝《東方時空》之《岩松看台灣》欄日報道組的嘉賓主持,與白岩松共同主持該欄目。祖籍諸城的劉德凱是台灣著名演員和導演,他主演的《陸小鳳》、《楚留香》等影視作品倍受大陸觀衆的喜愛。 (超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