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這首詞,挺有意思。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
一直想不明白,”山深聞鹧鸪“到底想表達個什麼。 百度了一下,一般的注釋上就是直接給解釋了說,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裡傳來鹧鸪的鳴叫聲。不能說不對,但是感覺膚淺了。憑經驗講,詩人一般不大可能會沒頭沒腦的來這麼一句。
于是,繼續搜尋,發現還有注釋說, 鹧鸪的鳴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 ”,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我不僅疑問,難道鹧鸪是鹦鹉嗎?于是查了查,好像也不是呀!既然不是鹦鹉八哥,怎麼也這麼嘴欠呢!叫點什麼不好,天天叫這個,到現在沒有被人們打絕種也是很神奇了。 此種說法,感覺也不是太可信。
那麼,我們能不能從題目上找找線索呢?題目就叫——江西造口壁。
感覺應該是一個很南的地方了。詩人應該很有口福,在那邊當官應該經常能吃到贛南的橙子吧!後來我發現我想多了,因為那時候好像還沒有橙子。 如果真有橙子,日啖臍橙三百個,也許就不思歸了吧!
問題可能就在此處。于是我百度了一下鹧鸪的生活範圍,竟然真的找到了比較靠譜的解釋。
中國隻有一種鹧鸪,中華鹧鸪,主要分布長江以南,長江以北不能生存。另國外有30多種鹧鸪全分布熱帶,主要分布在非洲。美國和新大陸沒有鹧鸪分布。

鹧鸪
百度知道上是這麼說:中華鹧鸪主要是丘陵地帶的鳥類,在高山或森林内未遇到過。栖息于滿被草叢、矮樹或小松林覆寫的起伏不平的小山坡上,有時也在光秃的岩坡上,喜在幹燥地區活動,清晨和日暮時下降到山谷間尋食。夜間栖于草叢中,多在矮小山崗的灌木林中活動,有時候3-5隻結群尋找食物。遇驚時很快地匿藏在灌木叢深處,很難發現。腳爪強健,善于在地上行走,雖不常飛行,但飛行速度很快。主要以蚱蜢、螞蟻等昆蟲為食物。分布于高棉、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順便提一句,還搜到一個消息:很多北方人問能不能養鹧鸪?回答是真鹧鸪是養不了的。很多人把石雞叫做美國鹧鸪,養殖後當鹧鸪賣,度娘相比是知道這個的,是以在知道裡還講述了鹧鸪和石雞的差別。
石雞,一看就是國外來的,跟佐羅一個風格。
那如果此解成立,也就是說,作者這句:“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大概可以做這樣的解釋了 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忽然聽到了深山裡傳來鹧鸪的鳴叫聲,好像在提醒我,鹧鸪是南方的标志物,在北方可是聽不到的。 真是悲劇呀!深處他鄉,怎麼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