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用全球不到9%的耕地,

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

70年,

我們一直在面對這個不等式,

尋找更完美的解答。

一粒粒糧食,

飽含着陽光的滋養,

也蘊育着一個國家樸素的理想:

吃飽吃好。

中國糧、中國種,

決定了中國人的飯碗,

一定能端在自己手裡。

它們随時等待被喚醒,

成長為田間“巨人”!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北京

國家作物種質庫,安靜的小院儲存着幾十萬份無價之寶。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過去30多年,已經有43.5萬份種子在國家種質庫安家,儲存數量位居世界第二。

每個農業強國,隻有擁有強大的種質庫,才能在全球站穩腳跟。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但存放這些種子,并不容易。種質庫是一個巨型冰箱,始終維持在零下18攝氏度。工程師在裡面工作到兩個小時的時候,手腳就全麻木了。

低溫之下,種子的代謝變得緩慢,可以儲存50年以上。 一旦需要,種子随時都可以被喚醒、激活。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這裡存有的毫秕稻種,一旦播撒到田野,它就是水稻中的巨人。

國家作物種質庫主任盧新雄介紹說:“假如30年前,沒有把毫秕收集儲存在這個地方,它就絕種了,也就是說我們就吃不到遮放貢米這個米飯了,也就沒有雲南遮放地區老百姓脫貧緻富的故事了。”

盧新雄口中脫貧緻富的故事發生在雲南芒市。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巨型水稻毫秕,最高能長到2.8米。不用彎腰,站着就能收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随着高産矮稈水稻大面積推廣,種毫秕的人越來越少,幾乎絕迹。

11年前,當地百姓從國家作物種質庫找回了種子,恢複了毫秕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種植。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口感上佳的毫秕水稻,每公斤單價已經超千元。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就是那一小把種子,讓這裡的百姓走上了脫貧緻富的道路。

小小的種子,一個國家的關鍵性戰略資源。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表示,作物種質資源中,在遺傳育種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中國的農業科學家,培育了許許多多新品種,都是利用作物種質資源來培育的。這些新品種培育以後,農民種植了新品種,使原有的單産提高了4到5倍,甚至8到9倍。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在海南島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上百萬份種子在這裡實驗、繁育。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常年不低于20度的氣溫,給中國育種家的實驗開啟了加速鍵,讓中國種子繁育的周期更短,更新的效率更高。

在這裡,“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舉世矚目的雜交水稻;“玉米之父”李登海研發出高産優質玉米;“抗蟲棉之父”郭三堆成功研究出雙價抗蟲棉。

新中國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70%以上都曾在這裡培育。

喬遷宴上,一頓洋芋、一杯白水比酒有滋味!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甘肅 定西

極度幹旱的定西,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不适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曾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年蒸發量至少是降水量的3倍。大部分地方都曾經是荒山秃嶺、寸草不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這裡始終是國家的牽挂。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1958年,引洮工程開工。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2014年底,跨世紀的圓夢工程完工,洮河水流進了定西的千家萬戶,百姓的期盼終成現實。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從缺水的山上搬到山下,是甘肅定西楊莊村村民司啟仲一家三代人的夢想。

家搬完了,鏡子挂上了,司啟仲決定用一頓洋芋宴來慶祝喬遷之喜。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簡單的宴席上,一杯白水對他來說,比酒還有滋味。

在十年九旱的定西,隻有馬鈴薯最易成活,過去一直是黃土高坡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不斷注入科技力量,更是讓世世代代面朝黃土的農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23年前,定西實施“洋芋工程”,讓當地人堅信,馬鈴薯不僅能填飽肚子,還能成為緻富的“金蛋蛋”。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今天,甘肅定西馬鈴薯已經從畝産1500斤,躍升為近萬斤,産量提升了近5倍,成為全國最大的種薯生産基地。

黃土高原上,綻放出綠色夢想,這些書寫在大地上的故事,指向将來。

“麥浪滾滾,機聲隆隆”

這田間耕種的巨變

是70年農業科技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農業機械化從零起步,但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農機制造和使用國。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内蒙古

巴彥淖爾九曲黃河富河套。黃河在河套平原完成了一個漂亮的拐彎,也滋養了這一方土地。 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國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産基地。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麥收時節到,來自河南、河北、甘肅的農機隊伍不斷從各路集結。

每年全國都有30多萬台收割機參與跨區作業,這一持續23年的大規模自發性行動,正是中國農民自己在生産實踐中的偉大創造。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麥浪滾滾,機聲隆隆。

一台聯合收割機一天至少可以收割100畝,巴彥淖爾的150萬畝小麥,10天之内就可以全部收完。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今天,中國的小麥生産已經基本實作了全程機械化,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超過了69%。

“挖土不用鍬,割麥不彎腰”,曾經的夢想成為現實。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從無人深松機到無人駕駛的鋪膜機,從可以清點蘋果花數量的飛行器,到覆寫網絡信号,用手機就能随時監控漁排的物聯網技術。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這田間耕種的巨變,是70年農業科技的深刻變革。

橙紅橘綠好時節,

又是一個豐收節。

當金黃塗滿神州,

豐收已經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裡。

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看,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創造奇迹...

農耕文明中走來的中國,

如今仍執着地耕耘在這片土地上。

以汗水,以奮鬥,以熱血。

因為,

我們對土地愛得最為深沉。

六集紀錄片《我們的征程》10月2日至10月7日在央視财經頻道播出 今晚21:18将播出第一集《吾土吾民》 一起看70年中國的巨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