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馍,制法與其名一樣古老。制作晉南馍用“酵子”起面,不加堿。“酵子”地方又言“着和得”,是一塊發酵曬幹的面團。制作時先将幹的“酵子”用溫水泡開,倒入面粉拌勻和成團,發酵三四個小時(夏天),充分膨脹後,取新面粉摻入,置于案上連續揉搓至光滑均勻,再揪劑分揉成型,用面布蓋住,醒半個時辰,即可上籠,大火蒸熟。這種加酵子制法,最為古遠。

《周禮·天官·醯人》有“羞豆之食,酡食糁食。”漢代鄭司農注雲:“酡食以酒為餅,民人用酵糟”,即以酒釀或酵面來發面而蒸,為周宮廷和民間美食。因發面要技巧,發得不好,整塊面團便會酸臭敗壞,故民間傳之不廣,唯晉南人世代相襲最擅此技。
以此技而制的晉南馍,又暄又大又白又甜,不需菜便能美美地過一把瘾。晉南人愛馍,還賦予了許多禮儀内容。如歲時節日:親戚來了,要蒸花卷馍;過年串親戚,要蒸混沌馍;正月十五,要蒸生肖馍;清明祭祖,要蒸子推馍;小年到了,要蒸棗山馍。再如人生禮儀:小孩滿月,蒸一個圐囵馍;賀婚送禮,蒸一對石榴馍;老人過壽,要蒸壽桃馍;老人過世,要蒸包容馍。于是馍在人們手裡變得寓意不同、形狀各異,馍上的花鳥魚蟲競顯技藝,又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叫“花馍”。與運城、臨汾接鄰地區蒸馍技藝也争奇鬥豔,如陽城的獅頭馍、長子的高樁馍、高平的佛手如意馍、雪花鋪層馍等。
晉南馍還被用來切成薄片,烤黃曬幹,民間食之以消食化滞。這種食療法,古已有之。《本草綱目》谷部記有“【時珍曰】小麥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餅其來最古,是酵糟發成單面所造,丸藥所須,且能治疾,而《本草》不載,亦一缺也。惟臘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懸之風幹。臨時以水浸脹,擂爛濾過,和脾胃及三焦藥,甚易消化。”
萬榮酵子馍:面從晉南自磨,確定源頭無添加,還馍本色;
起面用老面酵子發酵;
手工成型,口味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