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腳哒哒哒地踩着縫紉機
雙手推送着圓形的繃架緩緩向前
細密的針腳
讓一片綠色的密林躍然布上
光影斑駁間透出油畫版的質感
……
在67歲的李偉阿姨
和兒子林濤手中
硬邦邦、冷冰冰的機器
仿佛有了靈氣
千針萬線繡出的飛禽走獸
園林景觀都栩栩如生
“人機合一”
繡羽銜花五十餘載
一提到機繡,很多人以為是那種批量生産的電腦繡法或繡物生産線。李阿姨告訴記者,機繡就是用縫紉機刺繡,但遠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
機繡比手繡效率高,比電腦刺繡更有立體感。要想繡出好作品,需要“人機合一”的默契,件件都得花心思,眼睛、雙手、雙腳、内心要配合得恰到好處。
李阿姨指着她繡的一隻小白兔說:“僅僅隻是白兔的頭部所用的白色線,就分為十多種顔色,這樣才能繡出立體的層次,讓圖案變得更真實。”
今年67歲的李阿姨,從16歲起就開始跟着母親學習傳統縫紉機刺繡了,1974年進入大連工藝繡品廠後,直接作為熟練工開始了她的機繡生涯。如今,工藝繡品廠幾經改制,機繡往日的輝煌不再,可李阿姨對機繡的研究卻從未放棄。
為了傳承
她把兒子拉到了縫紉機前
為了讓機繡煥發活力,吸引年輕人加入,李阿姨還引進了網絡時代的新圖案内容和新的設計思路,希望能為機繡尋找更多的傳承人。
李阿姨說,這些年來她參加過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宣傳會和展覽會,想讓更多人了解手工機繡,從繡品中獲得美的享受,但她卻發現鮮有年輕人關注機繡。“過去,我們多繡牡丹花、仙鶴、竹葉,從圖案上就很難吸引年輕人。”
為了傳承後繼有人,李阿姨把學藝術設計的兒子林濤拉到了縫紉機前,讓林濤教自己上網查找機繡圖案,還讓兒子手繪圖案作為樣本。母子倆在油畫、國畫、水彩、唐卡、書法、裝飾畫等多種題材上都做了嘗試,對原來的機繡圖樣進行“改裝”,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李阿姨還改良傳統縫紉機刺繡中直針、圓針、雲針、走針等自有針法,使針法更加細膩,應用題材更加廣泛,加之刺繡絲線本身的光澤質感,機繡出的圖案比傳統繪畫顔料更飽滿、更有質感。在李阿姨的帶動下,兒子林濤辭職加入到了母親的工作室。
用繡針“作畫”
讓繡品更有意境
在母親的悉心指導下,林濤繡工進步飛快,他将圓針和雲針巧妙結合,讓繡品更添意境之美。
如《幽谷中的雄鹿》,林濤用圓針和雲針等手法表現的眼睛晶瑩剔透,炯炯有神,繡出的毛色豐厚飽滿、光澤明亮;《荒漠中的大象》,就連腳下地揚起的細沙都清晰可見;而山水畫中的湖面碧波蕩漾、小溪汩汩流淌,這種針法與絲線的結合使作品有了多方位多層次的視覺效果,将水墨畫的酣暢淋漓,油畫的逼真寫實,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傳統縫紉機刺繡藝術通過創新有了全新的内涵,達到了新的高度。
盼“機繡”煥發新活力
文字:大觀新聞新商報記者左瑩
編輯:季禾子 “新聞大連”曲茜
美編:“新聞大連”孔德成 錢雲龍
主編:“新聞大連”張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