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高曉聲寓言作品《擺渡》談學生作文的真情實感

從高曉聲寓言作品《擺渡》談學生作文的真情實感

《擺渡》是當代著名作家高曉聲以寓言體形式為《七九小說集》寫的前言。前言中,高曉聲把自己創作的真知灼見寓于耐人尋味的情節中,把創作理論故事化、通俗化。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作家創作靠的是真情實感去打動讀者,去感染、陶冶、教化讀者。真情實感維系着作家創作的生命,沒有真情實感,作家就無路可走。

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是說沒有任何事物能比由衷而發的情感更能打動人心的了。寓言故事《擺渡》中的作家,之所給自己找到一條生路,就是言為心聲,就是由衷而發的真情實感打動了擺渡人。

人是進階情感動物,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喜怒哀樂等情緒情感活動之中。人們對生活有了某種情感,常常會借助文辭來抒發,寫文章便成了人們表達真情實感的常見載體之一。古代文論中所謂的“情動辭發”“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看來寫文章不是單純地用文字記錄和複制生活,更重要的是文字中承載着人們對生活真實的思想、情感和感受。故此,也就有了“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總關情”之說。

古人作詩作文多強調有境界。何為有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指出:“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這段話告訴我們:文章能夠描寫真實的景物,真實的情感的,就稱為有境界,否則就稱為沒有境界。

古人作詩作文強調真情實感,學生作文亦然。作文是學生自我表達(表情達意)和與人交流的工具,同樣強調真情實感。《國文新課程标準》中明确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文章有無真情實感是衡量和評價學生作文優劣尤為重要的的一個标準、一把标尺。

什麼是真情實感呢?學生作文中的真情實感從何而來呢?

真情,是指真誠的情感或真摯的感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來的對他人、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活真誠的情感。

實感,是作者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感悟和思考。

“真情”來自于“實感”,它是人們對生活切實體驗、真實感受的基礎上産生的;“實感”隻有從生活的切身體驗中獲得。生活中蘊涵着無限豐富情感的因素:媽媽唠叨,爸爸的叮囑,老師善意的批評,長輩的關心,同學們的幫助……這些生活中的真情,隻有認真觀察、用心感受、仔細品味,才能被感覺、感受。

生活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無私的,諸多優秀學生作文所描述的生活,絕非作者一個人置身其中,他們之是以能在生活的海洋裡,撿到五彩斑斓的貝殼,寫出能感染、打動讀者的作品,固然離不開他們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和感受。

有一學生在《上學路上》一文中寫到:

清晨,蔚藍色的天空飄着鵝毛大雪。我背着書包,頂着西北風,向學校走去。我剛到十字路口,忽然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從一條胡同裡跑出來,小孩的媽媽在後面緊緊地追趕。這時,正好有一輛汽車飛快地開到了小孩的跟前,眼看就要把小孩撞到車輪底下。在這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我的腦海裡閃過歐陽海、羅盛教、雷鋒、賴甯等英雄形象,我就毫不猶豫地沖上前去,把小孩抱到馬路邊。“嘎”地一聲,汽車在距離我不到一米的地方停了下來,小孩脫險了。

馬路上的行人紛紛把我們包圍起來,異口同聲地說:“這孩子,真不愧是小雷鋒,是活着的賴甯!”聽到了大家的誇獎,我的臉“唰”地紅了。

讀了這篇文章,大凡學生都能判斷出這件事寫得很假。學生為什麼會在自己的文章裡說假話、叙假事、抒假情呢?究其根本:缺乏對生活的真實體驗。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文中的真情實感來自于“我”對生活的親曆和體驗,它講究的是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不能人雲亦雲,或照搬别人的思想。這就要求學生動筆作文,要有“我”在場,要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去寫有我的見聞、我的親曆,我的感受,我的想象,即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曆的、感受到的和想象到的。這樣才能給讀者真實可信的感覺。

表達真情實感離不開生活化的語言,學生作文中的真情實感來自于貼近生活的語言。

有同學寫一位退休的老大爺掃馬路,别人問老大爺為什麼退休了還要掃馬路,老大爺說:“我雖然退休了,但身體還硬朗,要為我們這座城市的美化、亮化再做一點貢獻,為把我們這座城市打扮成一座花園城出一份力、發一份光。”這位老大爺在實際的生活中會有這樣的豪言壯語嗎?會這樣唱高調嗎?顯然不會。這樣的語言,給讀者太假、太虛的感覺,與生活中的真實語言格格不入。

表達真情實感就不要盲目誇大。比如命題作文《用心做兒女》,有一同學寫了這樣三個小标題:用心做媽媽的兒子;用心做老師的兒子;用心做國家的兒子。這種順杆爬高的假大空的文章,情感虛假、甚至虛僞,讓讀者一目了然,分數自然被評分老師判為不及格。

再來看《荔枝》一文中的一段文字,給人的感覺就截然不同:

母親一見荔枝,臉立刻沉了下來:“你财主了怎麼着?這麼貴的東西,你……”我打斷母親的話:“這麼貴的東西,不興咱們嘗嘗鮮!”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着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裡就長着這麼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

這段文字中,“你财主了怎麼着?這麼貴的東西,你……”“這麼貴的東西,不興咱們嘗嘗鮮!”“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裡就長着這麼白的肉?”語段中母子對話的語言是質樸的,質樸的語言中表達了母親既憐惜兒子花錢又高興的心情。這樣的語言才是真正的生活化語言,這樣生活化的語言中承載的情感才是最真實的情感。

由以上文字,我們不難發現:文章中的真情實感來自于生活化的語言,隻有貼近生活的語言,或者像生活中的語言,才能表達真摯的情感。這樣的語言自然不會給讀者說大話、空話和唱高調的感覺。作文是用語言記錄生活,表現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生活是什麼樣子就寫成什麼樣子,不要走樣,不要變味,要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盡量有生活的氣息。生活的語言特别要求人物語言,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語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職業、性别、教育程度、性格特點等,盡量要寫出個性。用貼近生活的語言去寫作,寫出來才能傳遞出真摯的情感。

表達真情實感,要善于化抽象空洞地情感為具體生活事例。也就是說把無形的情感化為有形的、具體可感的生活事例,給抽象的情感賦形,做到融情于事,通過具體事例顯露真情。

有一學生在寫父愛的文章中寫到:

爸爸非常愛我們。他給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了我們百般呵護,他深深地愛着我們。在他心中,隻有我們最重要。可以說,爸爸把全部的愛都給了我們。爸爸,你愛着我們,我們也永遠愛着您。

這是一段比較抽象、空洞的文字,作者抒發的情感顯然給讀者一種空、虛、假的感覺,好像喊空口号似的,自然難以動人。化抽象、空洞的情感為具體可感的生活事例,給讀者的感覺就會截然不同。如:

爸爸,我今天看到窗前臨風搖曳的竹子,便想起了您對我的愛。不能忘記,幾回回,您用寬實的肩膀把我高高托起,興奮地在滿是花草的田野裡奔跑的畫面;不能忘記,為了養育我們,你在暑天裡四處奔走,收酒瓶子,收破爛,歸來時,您滿身的灰塵,滿身的汗水,深深的皺紋裡藏着辛勞;不能忘記,在我深夜裡生病時,您不顧一天的勞累,不顧外面的狂風暴雨,背着我深一腳淺一腳奔向衛生院的情形;更不能忘記,我康複出院時,您那憔悴卻喜極而泣的面容。爸爸啊,每次看到您,我都抑制不住傷感的淚水,向您訴說日思夜念的牽挂。

作者在這段文字中通過幾件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表現“爸爸非常愛我們”的情懷,化空洞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這樣不僅充實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讓讀者真切感受到爸爸對我們真摯的愛。

表達真情實感離不開具體生活的事例,但是叙事要符合生活的真實,不能“矯情”。如“我感動了身邊的人”為題的作文,有學生寫扭傷了腳裸還堅持到底參加體育比賽,最終赢得了冠軍。這是典型的矯情。再如,有一位學生寫自己發燒燒到39度,還要到學校給約好的同學送裙子,借此抒發誠信的真情,純屬于“矯情”。這些故意做作的矯情,隻能讓讀者是鄙夷不屑。

有學生在《生活中的體貼》一文中寫到:

在學校老師都會因為粉筆灰而生一些職業病。一次,我們發現新來的實習老師上課時不停地咳嗽,問後才知道是粉筆灰惹的禍。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灑水。我們用班費買了一個小噴壺,每次擦完黑闆就噴一點水,效果還算不錯。老師知道後,十分感動。在離開的那天,老師對我們說:“謝謝你們,我永遠不會忘記我交過一屆這麼優秀的學生!”

這是發自内心的感動嗎?無論學生的做法,還是老師的感謝都很矯情。用“灑水”的方法解決老師咳嗽的問題是不現實的,不如準備一杯開水,或者水裡放入胖大海,或準備金嗓子喉寶等。虛假的矯情,習以為常,自然會造就虛假的人生。

學生作文的真情實感又常見于描寫,即通過細節描寫見真情,環境描寫烘托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栅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隻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别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将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看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作者正是在這段文字中通過細節描寫,真實而又細膩地再現了父親蹒跚地穿過鐵道爬上月台為兒子買橘子的情形,特别是細微的動作描寫,充盈着父親濃濃的愛子真情,曾打動過無數讀者,讓人潸然淚下。甚至有人把朱自清的《背影》譽為“天地間第一至情文學”,可謂是無可厚非,當之無愧。細膩的細節描寫,無疑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性,達到了“一目傳神”的效果。正所謂“一粒沙石看世界,半瓣花葉說人情”。

另外,環境描寫對情感的烘托,也會讓人倍感真實。如,有學生在《我對爺爺》一文中寫到:

直到有一天,我再次來到爺爺家,看着那空空的房間、陳舊的家具,還有那台老舊的收音機,我才突然想起自己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來爺爺家了,爺爺就在這樣清冷沉寂的環境中過着每一天的生活。

這段文字,寥寥幾筆環境描寫的句子,表達了“我”很長時間沒有來爺爺家的愧疚之情。其真情實感在環境描寫中自然順暢地得以流露。

學生作文強調表達真情實感,強調寫真實,寫“真實”不等于寫“真的”。

真實的情感往往浸潤在真實的事情之中。平時習作課上,老師過多強調的是讓學生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事情。但是寫“真實”不等于寫“真的”。真實包括三個意思:一是真實的素材,作文盡可能展現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去寫自己的親見親聞親曆。這裡的“真”是客觀意義上的真,是現實意義上的真。第二層是真情實感,意思是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情感真實地表現在文章中;第三層是真實的印象,作者可以對生活進行改造、加工、虛構,最終要給讀者一個真實的印象,這裡的真是逼真,意思是要寫出生活應當有的樣子來,即便是經過加工、虛構,但是讓讀者讀起來,感覺合情合理,像生活的樣子,這樣即便是“加工”的生活,給讀者的印象卻仍舊真實。

有老師認為:真情實感強調的是一個人對生活原始情感的實錄,其實這是大錯而特錯。這是因為“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真”。“真”也不是簡單地等同于生活或内心感受的原版刻錄。學生寫作文并不是對生活的原版複制和刻闆印刷。而是要他們藝術地、審美地表現生活,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篇文章是沒有經過虛構加工的作品,要不然,那就不叫“作品”了。對虛構的正确了解應該是:根據需要,對來自于生活的素材進行合理的加工。學生作文中的虛構與虛假是兩碼事,雖然都有“虛”的意思,但是落腳點不一樣,作文重在“構”,即以想象和聯想的手法,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加工再造新形象。一個是假,無根據的瞎編。

虛構能不能寫出真情實感?答案是肯定的。虛構不是毫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是寫作者對占有的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改造。學生作文中合情合理的虛構,不僅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動、具體,而且更有利于表達真情實感。如虛拟相應的生活情境,把自己置身其中,仔細想一想,我在那個時間,那個場景,發生那樣的事我會怎樣呢?我會有什麼感受?這樣一虛拟,一走進場景,進入角色,就會感同身受,即使虛構的場景,寫出的文章也能給讀者以真情實感。

總之,真情是文章最大的“真實”,實感是文章最大的真情。無論什麼話題,隻要帶着真情去作文,融入真情的作文,假的也是真的。無論運用任何表達方式,隻要合理去作文,合情合理的都是真的。

作者:楊克順,正進階教師,享受政府津貼專家,被業界和媒體譽為“快樂作文之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