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武鵬飛)10月12日至13日,以“未來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哲學思考”為主題的第五屆全球化研究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全球化研究論壇是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性研讨會,前幾屆會議分别在歐洲、澳洲和拉丁美洲舉行。本次研讨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捷克科學院全球化研究中心協辦。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英國、捷克、挪威和奧地利等多國的專家和學者們,以全球化的中國道路、全球化視野下的地方性問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等問題為主題,展開熱烈的交流讨論。
“未來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哲學思考”國際研讨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攝影:範婷
12日上午舉行的大會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王宇潔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北美全球研究協會書記gerald harris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院、中國馬哲史學會副會長魏小萍教授,捷克科學院哲學系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marek hrubec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中國馬哲史學會會長郝立新教授分别緻辭并向與會各方代表表示熱烈歡迎。
在大會開幕式之後,會議進入了的第一場專題讨論,魏小萍主持了本次讨論,讨論主題為“全球化的中國道路”。首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金燦榮教授做了題為《如何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的演講。他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進行了解讀與探究,并且根據這一論斷提出了他對全球化未來道路的了解。金燦榮表示,目前世界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全球治理赤字問題,即治理需求的上升與治理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不平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判斷,其中的“變局”主要展現在産生了“新的國際格局”“新的現代化模式”“新的工業化程序”以及“新的治理問題”等四個方面。
gerald harris分别從縱向的曆史視角和橫向的全球化視角闡述了中美兩國關系的深層含義。法國洛林大學的peterson nnajiofor教授通過對比西方國家和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和援助模式的不同,闡述了中國在推動全球化走向新階段的重要作用。marek hrubec闡述了多中心的現代化發展趨勢,他認為中華文明的複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球化道路的重要文化資源。
會議的第二和第三場專題讨論都以“全球化視野下的地方性問題”為主題,marek hrubec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羅骞教授分别主持了這兩場讨論。第二場專題讨論中,四川大學的james mcdougall,通過對晚清時期的以小說為代表的文學作品的分析,展示了清末華人在海外的生活境遇,以及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美國的本土主義的主要表現和問題。北德克薩斯大學的john williams博士通過梳理英國脫歐的起源和現狀,指出了在全球化過程中需要關注反恐、民粹主義、資本和市場等問題。來自約克大學格倫登學院的sabine dreher以土耳其為案例,闡釋了新自由主義的宗教起源,并且深入地分析了宗教、資本和地緣政治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互相互動的。中國人民大學的臧峰宇教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時代内涵》為題,通過對馬克思的人的共同體思想的闡述并結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内涵以及全球化的中國道路。
在第三場專題讨論中,郝立新發表了題目為《全球化及其挑戰: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的演講,郝立新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出發,分析了經濟全球化存在的兩個層面的内在沖突,并在此基礎之上闡述了在全球化的挑戰中中國的立場和選擇。郝立新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下來看,全球化是資本主義擴張的過程,是以經濟全球化存在兩個層面的深層沖突,即資本主義本身的沖突及由此延伸出的新的沖突,如集中經濟與獨立經濟之間的沖突、西方發達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沖突等。他表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并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各國在價值觀選擇上的沖突即是這一影響的直接展現。在全球化程序中,各國在經濟價值、文化價值上面臨着各種選擇。中國選擇的發展道路既不複制其他國家經驗,也不推行文化霸權主義,而是有選擇地引入他國先進經驗,并結合本國國情堅持獨立自主,是以,中國發展道路是在探索中不斷發展的。
随後,來自澳洲格裡菲斯大學的john bosco ngendakurio博士以肯亞為個案研究,展示了全球化對東非的發展帶來的影響,他指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的投資模式盡管為當地帶來了收益但也讓當地人成為了經濟的局外人。是以,他呼籲非洲的發展應該更多的借鑒中國模式。奧地利約翰内斯·開普勒大學的karin fischer教授以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維亞國家的土地解放運動為案例,分析了拉丁美洲國家在社會運動和改革中的不同道路和選擇。捷克科學院的milan kreuzzieger教授分别從全球視角的歐亞曆史、現代性問題以及未來發展道路幾個方面,探索了歐亞大陸的融合以及地緣政治的在全球化中的發展趨勢。
會議現場 攝影:範婷
13日,圍繞“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這一主題,舉行了第四和第五場專題讨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哲學動态編審強乃社研究員主持了第四場讨論。來自加拿大約克大學格倫登學院學院的nicola short教授從曆史視角分析了新自由主義的發展階段與資本主義危機的關系。随後,俄羅斯聖彼得堡州立大學的alexander kuteynikov教授發表了題為《在多極的國際秩序中的未來國際體制》,他在演講中提到國際社會的結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然而國際機構的體制和運作邏輯的改革卻沒有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新的全球治理需要建立跨民族跨國家的國際機構新機制。魏小萍從跨國資本帶來的貧富分化、國際貿易争端等問題出發,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根基,對未來全球發展的前景進行了深刻的哲學反思。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賀翠香副研究員主持了大會的第五場專題讨論。來自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的abu bakarr bah教授分析了民粹主義産生的曆史根源和美國目前的一系列危機,他主張全球化的發展道路應該關注社會公正、環境問題和人的發展。來自英國羅漢普頓大學的darren j. o’byrne教授展示了資本主義自産生以來所呈現的不同存在形式。他指出,因技術的個人化而形成的新的個人化的新文化反映了目前資本主義的一系列沖突。随後,中國人民大學的姚新中教授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的本質和曆史形态,他強調全球化并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于審視文化價值的全球化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的謝富勝教授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出發闡述了當代帝國主義的本質和五個基本特征。
13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的滕菲博士主持了題為“全球化發展路徑的哲學思考”的第六場專題讨論。來自英國裡士滿美國國際大學的rafal soborski教授的演講主題是《全球化和未來的意識形态》,他認為應對目前的世界新趨勢和新問題,我們需要從語言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意識形态的哲學概念。中國人民大學的張霄教授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進行了深刻的哲學闡述,并在讨論環節強調了為實作文化的互相融合,就應該将抽象的價值觀念和我們的具體文化載體相結合。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david bartosch教授在他的演講中回顧了從絲綢之路以來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和貢獻,他主張人類世界未來的發展過程必須要根植于道德的基礎。最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畢芙蓉研究員在主題發言中闡述了她對全球化發展的幾點思考。其中包括全球化為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全球化發展的哲學基礎以及全球化發展的未來道路。
最後,郝立新主持了本次大會的閉幕式,gerald harris、魏小萍、marek hrubec分别對與會學者的真知灼見和主辦方籌備組織工作表達了感謝。在大會的總結讨論中,與會嘉賓們圍繞如何深入和推進全球化的跨學科研究、目前正在發生的幾個熱點問題進行了精彩的總結發言,會議圓滿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