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圖集
卡爾·拉格斐
蓬帕杜夫人推崇巴洛克風格的宮廷服飾
高田賢三
在高田賢三的早期設計中,花卉圖和拼接等元素随處可見
瑪麗亞·嘉茜娅·蔻麗
瑪麗亞的成名之作是印有“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性主義者”的t恤
◎田夢媛
日本著名設計師、國際時尚品牌凱卓(kenzo)的創始人高田賢三(kenzo takada)與新冠肺炎并發症鬥争數周後,10月4日在巴黎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1歲。時尚界将這位設計師稱為“首位闖入巴黎時尚圈的日本設計師”,繼他之後,山本寬齋、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日本設計師都為巴黎時尚界帶來了一股清新日本風潮。
提起時尚,人們總會溯源西方世界:18世紀的法國,宮廷審美曾左右着時尚的腳步。法國大革命後,英國設計師查爾斯·弗萊德裡克·沃斯在巴黎和平路7号開設了巴黎第一家進階時裝店,第一次提出了“設計師品牌”的概念,并舉辦了時裝首秀。這之後,法國走向了進階定制之都的道路。20世紀20年代,加布裡埃·香奈兒、克裡斯汀·迪奧和伊夫·聖·洛朗等傳奇設計師讓巴黎貼上了時尚文化标簽,從此,時尚不再是王室成員華服上的翠羽,而是搖身一變成了街邊女郎牛仔褲上的花邊。
法國巴黎在時尚界的硬核地位讓巴黎的設計師們自發形成了一個更小的“時尚圈”,想要融入這個圈子并不容易,但有這麼幾位外鄉人憑借自己的滿腹才華,硬是在巴黎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高田賢三在25歲時拿着一筆拆遷賠償款遠赴巴黎,勇敢地用自己的熱情、自由和趣味感染了高冷範兒的巴黎;迪奧首位女掌舵人瑪麗亞·嘉茜娅·蔻麗用時尚自由表達自己的态度,首秀上那件著名的“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性主義者”的t恤吸引了一大票渴望活出真我姿态的年輕人;時尚界的凱撒大帝卡爾·拉格斐則用天賦和勤奮幫助香奈兒起死回生——雖然他并不喜歡别人叫他“勤奮的設計師”,但他的至理名言就是“不工作我會死”。
你覺得時尚圈與你無關?錯!
看似小衆高冷的時尚圈其實隐性操控着普通人的穿衣打扮,那時尚又是如何誕生的呢?溯源時尚的曆史,有幾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在18世紀的法國宮廷,時尚開始嶄露頭角,蓬帕杜夫人和路易十六的斷頭豔後瑪麗·安東奈特将宮廷服飾從巴洛克藝術推向了洛可可的風潮,瑪麗·安東奈特還有一位禦用裁縫羅絲·貝爾坦專門為王後設計隻屬于她一人的華服,羅絲是以被認為是進階定制服裝行業的元老,也是将“時尚”一詞貼上法國文化标簽的第一人。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時裝業沉寂了幾十年,直到1858年,英國設計師查爾斯·弗萊德裡克·沃斯與瑞典富商奧托·博貝夫合夥,在巴黎和平路7号開設了巴黎第一家進階時裝店“沃斯與博貝夫”。值得玩味的是,這位來自英國的設計師開創了“設計師品牌”這個概念,是他幫助巴黎走向了高定時裝之都的道路。不僅如此,查爾斯還是時裝表演的鼻祖,他舉辦了曆史上第一個時裝釋出會,讓真人來展示自己設計的服裝,找來的第一個模特瑪麗·韋爾内後來甚至成為了他的妻子。
其後,法國巴黎便成了進階時裝定制的萌發地,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時尚之都。20世紀20年代,時裝正式進入摩登時代,加布裡埃·香奈兒、克裡斯汀·迪奧和伊夫·聖·洛朗等傳奇設計師橫空出世,時尚不再是王室成員華服上的翠羽,搖身一變成了街邊女郎牛仔褲上的花邊。
談及此,你會發現時尚業的發展曆程大多和巴黎這座時尚之都息息相關。确實,巴黎孕育了不少優秀的時裝設計師,他們可謂全球時尚圈中又一個更小的“時尚圈”,要想融入這個圈子絕非易事,但有這麼幾位外國設計師憑借自己的滿腹才華,讓優雅“高傲”的巴黎人也不得不對他們心服口服。
日本設計師高田賢三
國際時尚品牌kenzo創始人
“時尚就像吃飯一樣,你不應該堅持同一份菜單。”
2020年10月4日,日本著名設計師高田賢三去世,享年81歲。他所創立的國際時尚品牌kenzo1993年被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lvmh)收購,在得知高田逝世消息之後,lvmh集團董事長貝爾納·阿爾諾通過公司社交媒體發表了聲明,他在悼詞中說道:“很遺憾聽到了這個悲傷的消息。高田賢三為時尚注入了一種詩意般輕盈和甜蜜、自由的基調,這種基調啟發了他之後的許多設計師,并始終在kenzo時裝屋中被保留下來。”
高田賢三1939年出生在日本兵庫縣姫路市,家裡有6個兄弟姐妹,父母經營一家旅館。1958年,高田不顧家人反對,從神戶市外國語大學退學,進入了東京bunka時裝學院,成為這所服裝學院招收的首批男學生之一。
對這段經曆,高田在2019年接受《金融時報》的采訪中說:“有人告訴我,日本男人不可能在巴黎的時裝界工作……男人是不允許進入設計學校的,19世紀50年代的日本社會不接受具有創造力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我的父母反對我從事時尚工作。”
然而,社會和父母的反對并沒有讓高田放棄自己的理想。1964年,高田在日本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因為東京奧運會的規劃而被拆遷,高田拿着退回來的租金遠赴巴黎,開啟了自己的異鄉時尚探索之旅。
一開始,高田并沒有想在巴黎待很長時間,他的設想是最多在這個時尚之都待6個月,因為周圍的人都告訴他“日本男人進不了巴黎時裝界”,好在他找到了一份手繪師的工作,在之後的5年,高田為進階時裝屋和紡織品公司畫設計草圖,又為時尚雜志繪制插圖,同時還推銷自己的作品,通過努力向周圍的人證明自己的夢想并不是一時興起。
1970年,高田用自己的積蓄在巴黎開了時裝屋,取名為“日本叢林”,并在位于巴黎皇家宮殿北面的薇薇安畫廊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時裝秀。業内人士都還記得高田的這次時裝秀:牆上畫滿了絢爛的野花,模特并不是十分優雅地款款走動——她們或蹦跳或快走,輕盈而有趣地展示着這位日本設計師頭腦中的熱情與活力。
這之後,高田趁熱打鐵,抓住法國《elle》時裝雜志發掘新人的機遇,成為了bon magique品牌的設計師。在他早期的設計中,花卉圖、和服和拼接等元素随處可見,這種風格借鑒了“日本藝術中自然元素鋪陳”的模式。1976年,高田将品牌改名為“kenzo”,他的品牌不僅得到了巴黎時裝界的認可,還吸引了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目光,品牌的價格親民,服飾配色大膽又有活力,與過往的時裝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高田的設計風格可以看出,他本人是一個極具熱情與趣味的人。在1978年和1979年,他将自己時裝秀的舉辦地點放在了馬戲團,他自己騎着大象,其他表演者身着透明制服騎着馬,向人們展示服裝。美國奢侈品百貨公司巴尼斯前聯席首席執行官吉恩·普雷斯曼回憶說,這場别開生面的時裝秀“是一個傳奇,入場券簡直一票難求”。
高田賢三的勇敢為日本時裝在巴黎打開了展示之門,繼他之後,越來越多的日本設計師來巴黎開疆擴土,比如山本寬齋、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高田的設計為80年代的巴黎帶來了一種新的創造力,他将故鄉的日本文化和巴黎元素結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時尚王國。
意大利設計師
maria grazia chiuri
dior首位女掌舵人
“時尚不僅僅是你的外表,它更是你的感受和你的想法。”
迪奧(dior)時裝屋在時裝界浮浮沉沉70多年,經曆了伊夫·聖·洛朗、馬克·博昂、奇安弗蘭克·費雷、約翰·加裡亞諾和拉夫·西蒙諸多設計師掌舵的時代後,在2016年迎來了自己的首位女性創意總監——瑪麗亞·嘉茜娅·蔻麗。甫一上任,瑪麗亞就讓所有人都知道了自己是一位女性主義者。
無他,在dior 2017春夏成衣系列釋出秀上,瑪麗亞的作品中有一件印有褪色智語的t恤,上面就赫然寫着:“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性主義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瑪麗亞在用她的時尚作品向世人傳遞自己的态度。
瑪麗亞于1964年在意大利羅馬出生,她的母親是一個裁縫,父親在軍隊工作。彼時,由于意大利社會的開放和家庭開支上的需要,瑪麗亞家裡的女人——包括她的祖母——都需要用工作來養活自己。“我在一個很正常的家庭裡,女性找工作、為自己創造未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瑪麗亞2020年接受《elle》采訪時回憶說,“家人們經常強迫我學習,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這樣的機會:對他們來說,學習意味着自由。我從來沒有因為我是一個女孩而覺得我不能去做一件事。”
在擔任迪奧創意總監之前,瑪麗亞一直與她的好搭檔比爾·保羅·皮喬利在一起,兩人先是進入芬迪(fendi),攜手打造了當時橫掃時尚圈的當季潮流手袋it bag——“baguette”手袋;然後又跳槽到華倫天奴(valentino),共同成為了該品牌的創意總監。
在華倫天奴任職時期,瑪麗亞設計出了一款經典鞋——rockstud“鉚釘鞋”,這款鞋子以性感尖頭和密集排列的方形鉚釘為标志,明星超模基本人手一雙;除了這雙鞋子,瑪麗亞設計的夢幻仙女裙系列在時尚界也是出盡了風頭——裙裝的薄紗與刺繡和紋飾在valentino2016春夏高定秀上混搭得仙氣飄飄,十分吸睛。
可以看出,瑪麗亞的設計都非常有“女性特質”,她将輕盈和夢幻帶入了時尚界,具有一種純粹的浪漫女性主義設計風格,讓彼時陷入困境的迪奧時裝屋眼前一亮,向她抛來了橄榄枝。
瑪麗亞的女性主義宣言也出現得恰逢其時——随着時代的開放,女性的世界話語權一直在不斷提升,各行業女性所占的高層比例也有所增加。新時代女性的價值觀在悄然颠覆,瑪麗亞鮮明的态度吸引了一大票渴望活出真我姿态的年輕人,幫助迪奧這一經典品牌實作了年輕化,快速地帶動了銷售增長。
瑪麗亞不隻是口頭喊得響亮,她在迪奧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聘請女性攝影師,她對《elle》編輯說:“很多時尚活動都是聘請男性攝影師來拍攝,我認為女性看待另一位女性的方式完全與男性不同,如果迪奧想要‘女人味’,那我想看看女性眼中的女性氣質。對我來說,與擁有不同背景和審美品位的女性合作同樣重要。”
瑪麗亞希望自己的女兒瑞秋去倫敦學習,在那裡瑞秋将有機會參加性别研究等領域的課程。瑪麗亞自己也一直在讀關于性别的書,她身邊有許多年輕女性,她樂于傾聽她們的意見與想法,在為女性設計美麗的時裝時,瑪麗亞也為她們提供了表達女性主義思想和價值觀的一種手段。
德國設計師karl lagerfeld
時尚界凱撒大帝
“不工作我可能會死。”
如果你對時尚界略知一二,那肯定聽說過“時尚界的凱撒大帝”這個稱号: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時尚界的“勞模”設計師,每年為香奈兒制作8個系列的服裝,為芬迪制作5個系列的服裝,同時還為他自己的同名品牌做設計。
從1983年擔任香奈兒首席設計師後,卡爾從來沒有缺席過該品牌的任何一場大秀,他在2012年接受vogue tv采訪時被問到退休計劃,但“退休”這兩個字好像并不在卡爾的字典裡,他甚至說:“為什麼我要停止工作?不工作我可能會死,然後所有的一切都結束了。”這位“勞模”設計師也誠如他自己所說,一直工作到了最後一刻,去世前還在與芬迪的團隊溝通fendi2019秋冬高定秀。
卡爾1933年在德國的一個小鄉村出生,在紀錄片《卡爾·拉格斐:孤獨的時尚大帝》中,他回憶說自己因為在鄉下長大,是以從小就憧憬着大都市,尤其是17世紀輝煌一時的法國——并不是說他有多喜歡法國,隻是他的審美和法國這個時尚國度非常貼近。卡爾全家在他14歲時移居到了法國,他在法國完成學業之後開始在巴黎時尚界打拼。
卡爾在時尚界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幾十年如一日地戴着一副墨鏡,因為他“喜歡觀察别人,但不喜歡被别人觀察”;穿着修身的西裝套裝——世人皆知他為了穿下最愛的迪奧·桀傲西裝,曾在13個月内瘦身42公斤,再也沒反彈過;再配上露指手套和墜在腦後的白色馬尾,時尚大帝的形象霸氣十足。
雖說卡爾的個人穿衣風格十分強烈,但他引領的時尚風潮絕非一成不變。卡爾在1983年入主頹靡的可可·香奈兒時裝屋,力挽狂瀾,成功複活了這個品牌。彼時香奈兒的創始人加布裡埃·香奈兒已去世12年,品牌幾乎完全失去了活力,急需找到下一位掌舵人。香奈兒集團主席阿蘭·韋特海默找到了卡爾,卡爾欣然接受了這個挑戰,但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遭到了外界和公司内部的質疑:他打算抛棄香奈兒之前h廓形的套裝,将套裝的夾克縮小、裙子裁短,并适當地加入運動和搖滾元素。這與加布裡埃·香奈兒的設計背道而馳,但事實證明,卡爾的決定非常正确——他讓失去新意的香奈兒重新變得摩登典雅,如今香奈兒已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奢侈品牌之一。
卡爾的時裝秀也為業内人士津津樂道,他熱衷于将秀場根據主題打造成各種各樣的場景:主題是秋天,那秀場就是鋪滿落葉的森林;主題是海洋,那秀場就用幾百噸白沙在巴黎大皇宮打造一個迷你海灘,模特則光着腳、提着高跟鞋從觀衆面前走過;他還曾把秀場布置成旋轉木馬遊樂場,香奈兒的各種經典手袋、鞋履和帽子代替了旋轉的木馬……超市、賭場、餐廳和藝術館等場景都在他的秀場還原過。
2019年卡爾去世後,他的副手維吉妮·維娅接下了他在香奈兒的工作。chanel2020秋冬高定秀仍延續了卡爾的風格,巴黎大皇宮被布置成了一座環形圖書館,模特們靜默優雅地緩緩走動,仿佛在紀念這位逝去的時尚大帝。
責任編輯: 蘇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