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關系中,最有價值的體驗之一就是:“被看見”。
當一個人沒有“被看見”的感覺,ta會陷入心理上的被孤立感,抑郁、絕望、空虛由此而生——雖然活着卻猶如已死。這是為什麼?
當兩個人“互相看見”,你們就變成了對對方來說與衆不同的人。這又是為什麼?
擁有大量的粉絲、點贊為什麼并不一定是“被看見”?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讨論的話題就是“被看見”——生而為人就注定有的一種“存在”的基本需求。

1.
要讨論“被看見”,需要從遠古的人類社會說起。
我們都知道,人類天性是“群居”動物。面對自然的威脅、野獸的入侵、極度匮乏的資源,人類明白,隻有互相依靠,才能生存下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人如果無法被他人和群體看見,意味着生存受到直接的威脅。ta将沒有辦法獲得存活所必需的支援和資源。不被看見,實實在在就等于宣判死亡。
随着文明的發展,雖然我們的生命看似已經不像過去那麼依賴别人,但被看見的需求卻留在了我們的血液中。不被看見,依然能給我們的精神造成接近于死亡的痛苦感。
2.
我們的“自我”是在被看見的過程中建立的。
唐納德·溫尼科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師之一。他在他最著名的理論中提出,如果嬰兒有一個好的養育者,這個養育者能夠看見嬰兒的需求,及時回應嬰兒的種種行為,嬰兒就能夠發展出一個“真自我”。這樣的孩子能夠知道自己要什麼,ta的一生是為自己而活。
而如果養育者不能看見嬰兒的真實需要,嬰兒則會發展出一個“假自我”。并且這個假自我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因為被看見,我們相信自己的需求是正當的,相信真實的自己是會受到關注和愛護的,于是我們有了真自我。即便當我們在長大後順應環境需要,偶爾調用假自我來應付外界的時候,我們内心也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存在。
“假自我”則是一種防禦,一種行為的“面具”, 它是順應他人的期待而存在的。因為不曾被看見,我們為了生存,學會了揣測他人的心思,讨好以獲得活下去的機會。
“假自我”不能成為一個人内心世界的主宰,不能阻礙到一個人感覺自己真實的存在。
如果“假自我”過度,或者“真自我”沒有得到很好的建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常常就算做到了被社會肯定的優秀,内心也覺得空虛絕望,沒有幸福的感受。
3.
被看見的體驗,是健康有價值的愛的基石。
branden教授認為,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心理可視性”都是愛能夠持續、能夠有價值的基石。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人?ta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從ta的眼中我們看到最真實的自己。ta眼中的我們,剛好和我們眼中的自己一樣。ta所欣賞的,剛好也是我最欣賞我自己的地方。ta能夠明白我是如何經曆我的生命的,ta了解我的難以言說的過去和感受。
這種“我因為是我而被欣賞/喜愛/認可”的體驗,與那些“因為一些社會公認的價值被喜愛”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因為我是我而被喜愛”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是後者絕對無法比拟的。
這一刻,我們所感受到的,就是心理上的可視性——“心理意義的我”是能夠被看見的。
我至今覺得這是一種很難用語言描述的喜悅感。
人的存在,必然有精神性的部分,而精神性的存在感相比于肉身的存在感,因為它的“隐形”,是以更難被我們确鑿地感受到。是以當心理/精神的我被看見的時候,我們能夠得到罕有的“存在的被确認感”——啊,我真的是這樣存在着的!伴随于此,我們感受到巨大的狂喜。
即便是單方面的、偶然一次的被看見的體驗,也會使人印象深刻。偶然一次被一個不太熟悉的人看透心聲的體驗,我們會銘記很多年。
而如果兩個人雙向地産生了心理可視性,持續地能夠看見對方真實的“心理自我”,甚至能夠看見對方自己也看不清的部分,這就變成了一段很有價值的關系——我們通過這段關系不斷地發現我們自己。
這也就是branden教授認為的友誼的價值所在。
盡管可能經曆感情挫折,人們仍然有不斷去愛、去和另一個人締結關系的沖動,正是因為在關系中,我們體驗到了心理可視性,感受到了他人對我們内在特質的看見和認同——這種感受會使我們不斷渴望再次經曆它。
最終,愛一個人也就是在對方心裡找回了我們自己。
4.
缺乏被重要他人“看見”的體驗,可能讓我們走上錯誤的道路。
這個社會上的許多attention seeker,也就是那些格外渴望注意力的人,都是缺乏了被重要的他人看見的體驗。
如前文所說,因為ta們真實的自我不曾被重要的人看見,ta們就對自我的存在産生了羞恥感。
因為不曾被看見,這樣的孩子開始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不好的,是應該被掩蓋起來的”,甚至發展到因為相信真實自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一旦被看見就産生強烈的羞恥感。
ta們于是學會了僞裝,假裝自己是比真實的自己“更好”的樣子,而“更好”的标準,就是外界和他人的期待。
ta們一方面通過讨好、僞裝、甚至嘩衆取寵的方式來擷取别人的注意力,試圖用此打破不被看見的自己所處的死寂、絕望的内在環境;另一方面,又同時把真實的自己越埋越深,陷入更深的空虛。
真實的内在自我被看見,和簡單地獲得他人的注意力所帶來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當真實的自我被看見、被接納或者反對,我們都能得到存在感。而真實的自我被肯定的體驗,則讓我們越來越感到放松、安全。隻要像自己一樣活着,就能夠被接受和認可,是一件非常“抗焦慮”的事。
而如果是通過埋藏真實的自我獲得他人的關注,則會帶來許多複雜的情緒。我們在接收到關注的同時,仍然會感到隐藏的憤怒,因為對方忽略了真實的我們。也會帶來恐懼感,害怕真實的自我不夠好,而終将失去這樣的關注。我們是緊繃的,焦慮的。
5.
而扭轉不好的局面、讓改變發生的關鍵,仍然是創造出新的“被看見”的體驗。
“被看見”的體驗,是自我改變的前提,也是療愈發生的時機。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無論任何流派技術,咨詢師為病人創造的重要的治愈性體驗就是“被看見”。
被看見意味着,對方此刻全情投入在你的身上,對方此刻為你而存在。
被看見也意味着,對方付出最大的努力聆聽你,你可以放心地讓你的脆弱展現出來,不用擔心會被傷害。
被看見還意味着,對方不畏艱難地了解了你身上那些令人難解的部分,ta陪你一起明白了你為何會成為今天這個人。
随着“被看見”的體驗發生,我們也用溫柔的眼光重新審視了一遍自己。我們重新了解那些因為羞愧、悲傷不敢去“深究”的那部分的自己,并随之産生情感,釋放情感。在釋放情感的過程中,升華了那些可能是創傷性的經驗。
這個過程,就是與自我的和解。
6.
最後我們想告訴大家,如果想要獲得“被看見”的體驗,你應該怎麼做。
首先你要明白,尋找被看見的體驗,就如同尋找真愛一樣,需要冒險的精神。這是勇者的遊戲。
生而為人,你就有價值。不需要符合任何條件,不需要作出任何成績。當你能夠鼓起勇氣相信這一點,并開始忍受着強烈的不适,懷着深深的脆弱表露出來,你走向愛和連接配接的偉大征程就邁出了第一步。
其次,你要學會挑選那些“對”的人去表露你自己。
不要選擇那些對所有人不好,卻告訴你隻會對你一個人好的人。選擇一個總是友善的人,一個安全的人,一個足夠成熟的不會随意評價别人的人。
有時候我們無法獲得“被看見”的體驗,隻是因為我們一直選擇了錯誤的目标,不斷付出注定是徒勞的努力。有時候,對于尋求被看見這件事來說,父母也可能是錯誤的人。
最後,請你先看見你自己。
請你學會用溫柔的、不評價的、關懷的目光去看你自己。看那些多年來被冷落的需要,那些因為不被一些重要他人喜愛而被深深埋藏起來的部分。
看見你自己,然後會有人看見這樣的你。并且對那個人來說,這樣的你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