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作者:星期五文藝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星期五言:如果說大衛·林奇《内陸帝國》裡的混亂是超現實主義,屬内部心理混亂的話,那婁烨《蘭心大劇院》的混亂便是現實主義了,講的恰是外部社會下的混亂。當然,這裡所謂的“混亂”是創作者刻意為之的,同時也是徹頭徹尾的(從用鏡,到剪輯,再到情節等各方面塑造出來),這可能會給觀衆帶來極大的觀影障礙甚至抵觸反感,但要知道,那混亂背後一定藏着編導缜密的邏輯性,即便這種邏輯性是主觀的。

順着這個“混亂”的切入點,我們來談談這部本該2019上映,卻再次被叫停淪為“禁片”的電影吧。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文:野人五 編輯:mr.friday 圖檔:網絡、視訊截圖

一、情節上營造的混亂

《蘭心大劇院》是部道地的諜戰片,講述的是太平洋戰争前夕,上海英法租界内發生的一系列情報争鬥。這種題材本身就決定了電影所該具有的那種撲朔迷離性、隐晦性以及“黑色性”(演得一清二白、黑白分明就不叫諜戰了),然而此片造成混亂局面的元素遠遠不止這些,導演在諜戰的基礎上,又融進了一個“戲中戲”——劇中的人物要排演一部叫做《禮拜六小說》的話劇。

這條故事線占據了電影相當的時長,近乎與諜戰故事線并列交彙,在這兩條故事線下,人物一方面得完成自己的政治任務,一方面得完成眼下的藝術任務,更甚者在這兩者間隙還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要演。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蘭心大劇院》電影劇照,2019

這幾條線冗雜在一起給觀衆觀感和劇情了解帶來了極大的幹擾性,而導演在處理戲裡、戲外轉換時更是采用了“零轉場”的手段(沒有疊化,沒有色彩對比,沒有淡入淡出),這造成觀衆一上來幾乎分不清哪個是現實中的酒吧,哪個是舞台上搭建的酒吧。除非觀者特别心細或是回頭再把電影看一遍,發現那些伴奏音樂以及鏡頭焦點轉換的微妙變化,才會發現:原來舞台上的戲中戲跟現實中發生的故事是 1:1 對接的。(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之後說)

總之這種情節處理方法可謂混亂至極。

二、色調、鏡頭、剪輯營造的混亂

通常,一個導演在面對一個複雜本子的時候,它的任務是将文字做盡可能的視覺簡化處理,盡可能地讓電影段落清晰、色調分明。

注:關于雙線并進,戲中有戲的類型片不在少數,「星期五文藝」曾做過一期推薦(詳情點選:将舞台劇搬進電影,這10部戲别具一格!),大家看這些片子不難發現,多數電影裡的戲中戲都是泾渭、主次分明的,它們之間起到的是互補、提示的作用。

可我們的婁大導演又是怎麼做的呢,顯然,他在反其道而行之!這在他用到的那些拍攝手法裡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來看——

★首先是色調:

電影采取的是通篇的黑白+陰暗。是以,要拿色彩來劃分電影故事線間的層次是不可能的了,我們能把人物和道具看清楚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其次是用鏡:

婁烨電影的一大鏡頭特色便是“晃”,這是肩抗加搖鏡頭造成的。而且他的景别都很大,錄影機基本都是在中近景甚至特寫距離下運動的(像《風雨雲》那種航拍和大全景是很罕見的),這中主觀鏡頭非但不易于大衆對情節的了解,反倒讓人走神甚至眩暈。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再次是剪輯:

《蘭心大劇院》的剪輯,非但速度相對較快,還大量用到了“跳接”手法,比如說在白雲裳(黃湘麗飾)追逐于堇(鞏俐飾)求後者帶自己看排練時,前一秒黃湘麗剛轉身要上車,下一秒剪輯後便是兩人開門下車,到達目的地了。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類似于這種用鏡和剪輯手法在他電影中比比皆是,「星期五文藝」在《談談婁烨電影的前衛與瑕疵》一文中有集中的歸類與講述,可點選閱讀,在此不多說。

來看這些反其道的電影手法,當然這有導演的個人風格在裡面,但這絕不是單純的标新立異,顯然,導演并沒有把故事性放在首位,他轉而把功夫用在了那個 “混亂的氛圍”上。

帶着這個觀點,我們再來看電影裡角色的身份問題。

三、角色身份、人物動機上的混亂

前文提到,在兩條故事線下,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有着政治(隐性)、社會(顯性)、個人生活(中性)的多重身份,他們各自代表了背後的政治派系。這也便是構成人物架構的東西,即人設是按照當時的幾股政治勢力而定的,比如說于堇背後的英法集團,比如說白雲裳背後的重慶國民政府,再比如說莫之囚代表的汪僞政權……

這些雙重角色身份觀衆如果看得仔細的話并不會亂,電影裡都有明确交代,問題在于雙重身份下的人物動機不夠明确,這是造成混亂的原因之一,舉例來說:

那個日本軍官古谷三郎(小田切讓飾),他該是個進階特務頭子,來上海的任務很明确,就是傳遞任務密碼代号的。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然而,當我們把他當成一個人(而非政治标簽)看的話,他的很多行為就顯得模糊暧昧了——他一方面在執行任務,一方面又在惦記着尋找自己失蹤的妻子,甚至他把那些任務代号都跟自己的個人生活混為一談了;

女主角于堇更不用說了,你根本分不清她來上海是為了執行任務,還是為了跟舊情人拍戲,你甚至分不清她執行任務是為了利己還是報恩,動機極其模糊;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還有白雲裳,她到底是重慶派來的特務,還是追求戲劇夢想的文藝青年,實在無法說清;

最後是那個飯店經理,他是特工,專門搜集情報沒地說,但他同時還對18世紀第一版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感興趣,竟然那都成了他執行任務的砝碼。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人物動機上的混亂,會讓看慣了黑白分明、意識形态明确電影的大衆越發迷惑,越發傷腦筋。同時它也降低了故事的凝聚性,沒有了一個目的之軸心。

那麼,如此設定導演編劇到底意欲何為,我們最後來看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譚呐(趙又廷飾)

四、混亂與整合

細心的觀衆不難發現,這個譚呐導演是電影中為數不多的不帶政治身份的角色。他似乎很單純很傻,隻為理想和愛情而活,哪怕是在那個戰争的特殊年代下。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他為了自己等的人不惜在舞台上 1:1 還原了現實中的場景(這也是我們第一段提到的情節混淆的原因之一),你可以說這些藝術家(包括于堇在内)在特殊環境下精神有問題了,分不清現實與演戲了,然而,這種演員藝術家的“混淆”便是電影表現出來的“混亂”。

由此可見,創作者最終在電影主題上對準的還是“人”,準确地說那是在講述一群被特殊社會環境摧殘與扭曲的人的故事。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反倒那個曆史事件(日本轟炸珍珠港)在這個主題下變成了一種陪襯,或者說是一種藝術上的結點,它連同那些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的字幕提示一起,成了這個電影故事的章節目錄,僅此而已。

縱觀這部《蘭心大劇院》,抛開所有電影解讀不說,光是一個民國上海的“味道”感,也足以讓我們稱謂的了,從窗外朦胧的外灘,到街頭懷舊的舞台劇海報,再到酒吧裡複古的爵士樂隊……那感覺猶如做了一場夢。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談談婁烨新片《蘭心大劇院》的“混亂”拍攝

婁烨的電影,雖有瑕疵,卻總能給人帶來一種力量感。如此電影被邊緣化,不知是可悲還是可賀。

好在還有人拍,也便慶幸了!

關注【星期五文藝】,深度解讀電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