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判我有罪》涉嫌盜用16mins樂隊歌曲

作者:紅星新聞
《判我有罪》涉嫌盜用16mins樂隊歌曲

《判我有罪》海報

配樂對于電影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于藝人,但它的商業價值卻一直被電影制片方有意無意地忽略。最近,電影《判我有罪》片尾曲盜用16mins樂隊歌曲的新聞在音樂圈裡炸開了鍋。昨日樂隊所屬的戰馬時代創始人劉钊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電影制片方沒有和樂隊、版權方聯系過,這是一種對音樂和我們創作者的不尊重,我們非常憤怒。”目前,戰馬時代已經向電影制片方發出律師函。而《判我有罪》導演孫亮則對記者表示,片方和音樂公司已經簽了和解協定。

其實,這類侵權事件在音樂圈一抓一大把。成都商報記者對電影制片人、音樂人、唱片公司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電影制片方版權意識仍待加強,尤其是當音樂方的知名度小、電影制作方又有重要環節要投資時,很多本該光明正大的合作就變成了“糊塗賬”。

▼典型事件

《判我有罪》涉嫌盜用樂隊歌曲

前幾日,“電影”與“音樂公司”發生了一次沖突:電影《判我有罪》使用了戰馬時代旗下16mins樂隊于2015年發行的新專輯《魔王》中的一首歌——《他們的未來》(英文名:《they will》),時間長達5分多鐘,但是16mins樂隊和戰馬時代都表示沒有任何人聯系過他們。

“一開始是歌迷告訴我們說,你們的音樂用到電影《判我有罪》裡面,真棒。我們還很糊塗,沒有這回事啊。第二天,我們就去電影院,錄下了片尾視訊,果然是我們的歌。當時我還感歎,這首歌做片尾曲真的好合适,仿佛量身訂制的音樂一樣,為什麼要偷偷用呢?”16mins樂隊主唱思雨告訴記者。

在聯系上電影制片方後,戰馬時代希望能夠有一個公開的道歉以及相應的賠償,但這目前還在協商當中。該片導演孫亮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說:“這個和導演沒有任何關系,我能告訴你的就是片方和他們公司已經簽了和解的協定,而且我已經看了他們的協定和備忘錄。”

▼圈内憤怒

類似侵權事件已成常态

韓紅告訴記者,自己創作的《那片海》,同時出現在兩部電視劇裡,沒有任何解釋,連招呼也沒打過。而蘇有朋執導的青春電影《左耳》,在前期宣傳片中使用鋼琴創作家pianoboy的作品《alone on the way》長達54秒,被爆出侵權。

“其實他們是懂音樂的,不然也不會選擇我們的這首歌作為電影的片尾曲,歌曲和電影的内容是很契合的。但是就是不重視知識産權,覺得用了就用了,憑什麼要給你付費?”在劉钊看來,雖然中國電影近幾年的發展突飛猛進,但不能隻學習國外電影的表皮,應該每個環節都要學習。“我們用你們獨立音樂人的音樂就是給你們面子,我們這麼大台面、這麼大片子,用了怎麼着?”龍神道樂隊鍵盤手臧鴻飛透露,很多制片人面對獨立音樂人永遠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

16mins樂隊的遭遇,得到衆多圈内人支援。包括宋柯、韓紅、老狼、譚維維等都第一時間表态支援樂隊維權,老狼表态說:“請尊重音樂家的勞動。”宋柯更是給劉钊發微信,表示“什麼時代了,還有這種事情?戰馬如果需要,唱工委願意提供免費法律援助。”同時,相關方面的律師也給出建議如何維權。

▼資料分析

國産電影配樂隻占總成本1%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火爆,這也給電影音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台。對于音樂人而言,想要拓寬授權管道,增加音樂曝光率,将音樂授權至電影制片方用于電影制作,并通過電影發行進入市場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可值得注意的是,國内電影音樂制作成本占總投資的比例遠不到歐美标準的8%,曾有業内人士透露比例僅僅在1%左右,差距甚遠的同時也意味着電影音樂的市場潛力巨大。在2015年中國440.69億元的總票房中,國産影片收入票房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業内人士估算,即按電影總投資8%的比例,這塊配樂制作的蛋糕也能有5億元左右。

國産電影的配樂投入通常隻占總成本的1%,曾為《花千骨》、《軒轅劍》、《錦繡緣》等多部影視原聲的制作及發行推廣的太合音樂集團ceo劉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根本就在于影視制作公司尚未意識到配樂的重要性,是以投入偏低。劉鑫介紹,在投入偏低的大背景下,如果碰到拍攝超支,這筆錢還極可能被制片方縮減。

▼片方說法

一方面買版權,一方面節約成本

在音樂方面,《誰的青春不迷茫》選用了披頭士樂隊的《hey jude》、樸樹的《new boy》等名曲。作者劉同透露:“為了能夠使用點明電影主題的《hey jude》,我們費盡周折,花了25萬美元購買版權。也許别人不會這樣做,但如果能讓觀衆在電影配樂方面,除了購買版權,有些劇組會聘請一些專業作曲人為電影“量身定做”音樂,一方面可使音樂與電影劇情更大程度地契合,另一方面也可大大減少音樂授權成本。據了解,一些國内的大的影視公司會有專門的部門負責音樂版權的購買,小的影視公司有的沒有版權意識,或者因為制作成本原因,而忽略音樂版權的問題。

成都商報記者 任宏偉 張世豪 實習生 熊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