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豐年資本常彬:如何描繪軍工行業的淘金路線圖

證券時報網(www.stcn.com)01月20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張國鋒

十八大以來,軍民融合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軍工行業地位日益顯著。十九大報告更是強調“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上司、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建構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随着國家配套政策的逐漸落地,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改革有望進一步加速。與其他行業類似,軍工行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資本的助推。業内人士指出,軍工行業屬于資金、技術和人才密集型的高投入、高風險産業,其周期長、投資大的特點決定了資本可以發揮的空間巨大。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正在成為軍工行業的新變量,一批民參軍、軍轉民上市公司迅速成長的同時,整體行業和創投基金也越發活躍。

這個過往不為人知的行業正在逐漸靠近生活,并且正在一點點向世人揭開它龐大的淘金版圖。究竟這個神秘而又充滿吸引力的行業,在創投界的眼裡都有哪些掘金點?日前,證券時報路創業資本彙記者專訪了長年紮根在行業内的豐年資本合夥人常彬,暢談軍工行業的投資機會。

行業隻露出冰山一角

在創投界内,投資軍工行業的機構數量與其他行業相比可謂九牛一毛,而像豐年資本這樣隻做軍工行業投資的機構更是鳳毛麟角。

豐年資本由前九鼎、達晨的核心高管趙豐、常彬、潘騰、馬曉、戰思良于2014年底創立。次年9月,豐年資本軍工一期基金宣布正式成立,募集金額超過3億元,是國内第一隻專項軍工基金。去年8月,豐年資本軍工三期基金正式成立,總規模達到10億元人民币,重新整理了國内市場化軍工産業基金的規模紀錄。截至目前,豐年資本累計管理和投資的軍工企業已經接近30家。

“目前對于軍工産業而言,無論是民參軍企業,還是傳統工業部門的軍口機關,資本市場已經展現出來的,都隻是冰山一角。”談到整個行業現狀的時候,常彬這麼開場。

在常彬看來,過去幾年,軍工行業内并沒有出現大體量的标的,其原因跟我國國防軍事建設體制密切相關。“1998年,我國國防軍事建設體制開始進入新時期,但到2014年才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而武器裝備的研制流程存在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種、長周期的特征。此外,過去兩年我國國防軍隊建設改革,也就是軍改深度影響了軍工企業的發展。這兩個特征導緻了過去幾年,盡管出現了利潤達到5000萬以上的民企,但是不多。”

民參軍數量正快速擴充

不過他直言,近兩年盡管有階段性體制的限制,難以實作大跨越發展,但是卻為未來積累了很好的條件和環境。

常彬介紹說,成都、西安、南京等城市都是國内重點的民參軍區域。以成都的軍民融合産業園為例,截至到去年年底,園區内利潤達到5000萬以上的企業超過10家,其中半數正在申報上市流程中。他判斷,未來兩三年将出現成規模的民參軍企業,未來五年資本市場上将有更大的樣本量登陸,而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都是整個行業的旺盛周期。

從常彬觀察到的情況看,目前,行業内民參軍總量正在快速擴充。從統計資料看,如果僅統計四證(即“武器裝備品質管理體系證書”、“武器裝備科研生産保密資格證書”、“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許可證書”和“裝備承制機關資本證書”)齊全的民企,市面上目前有一千多家。由于資質稽核的口徑問題,還有大量企業暫時沒有拿到資質,不過這絲毫沒有降低民參軍的熱情。

除了數量外,常彬認為,民參軍正在從一般性配套向總體和分系統提升。“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民參軍企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争力,并且形成了自主閉環,從科研、生産、供應鍊、品質體系、資質體系等形成了自己的體制。”常彬說。

與此同時,民企的自主抱團、系統開源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常彬認為,簡單配套的研發領域已經嚴重過剩,未來都有可能成為炮灰。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在跟民企打交道的時候,簡單尋求有規模的企業并購,是應該要更加謹慎的選擇。

資産證券化的最後一塊蛋糕

“軍工資産在全民所有制的資産裡面,相當于資産證券化的最後一塊蛋糕。它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深度是15~20年,對于國防軍隊建設體制來說則是50年。”常彬說。

近期推進的軍工院所改制,在常彬看來,隻是整個所有制體制變化的第一步,一旦國有院所實作大量資本化後,馬上會進入第二輪體制的整合。而一旦改制取得階段性成果後,對于沒有參與主戰序列建設的企業或者未參與到國有體制快速整合的院所而言,出路非常狹窄。

在這種情況下,常彬直言,從縱向和橫向拓展是唯一的出路。縱向即做深、做精,橫向即整合,而是是技術和市場的上下閉環的真正的有效整合。“在并購的時候,一定要深度思考自己的戰略體系,是想做簡單的拼湊利潤和概念的炒作,還是希望在長周期成為武器系統或者作戰體系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常彬說,還有一種除了傳統改革以外的另類改革。比如兵器集團有兩個所聯合把優質資産拿出來,和一個公司的管理體制和外部資本形成一個合作公司,這種是徹底的改革方式,因為它們對資訊、産品、技術、管道、流程、門檻各項體系都非常熟。“體制最根本的問題是解決利益機制的問題,國有體制未來會長期造成一種現象,叫擠出效應,改革企業把不改的擠掉,還會把傳統做簡單配套的企業擠掉,尤其在一些重點院所的配套領域會非常突出。”

未來的投資機會

業内認為,2018年,軍隊改革漸進尾聲,行業的訂單增長有望迎來補償性修複,疊加“十三五”規劃裝備采購前低後高的特點,行業基本面将明顯改善。其次,軍工改革漸入深水。實作軍民融合是本輪軍工改革的最終目的。軍工領域改革有望步入深水區,軍民融合将逐漸從量變向質變過渡。

“從現在來看,到2018年中下旬,軍改部分影響會消除,會有計劃性和體制性的雙向對沖,應該是行業大有起色的好年代。”談到今年行業的發展前景,常彬這樣判斷。

那麼接下來,行業内有哪些投資機會?

從2013年開始,國内軍隊領域開始全面推行物資采購集中統管改革,先後出台了10餘項法規檔案,在常彬看來,其對整個行業影響十分深遠。

從統一型号的角度來看,其會帶來非常殘酷的競争體制,做重複建設的企業隻有生死的差異,整個供應體制會發生批量洗牌。“采購規則的微妙變化,給很多企業帶來挑戰,隻有夯實内功、積極求變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尤其是行業内真正有準備、能夠自籌科研、并且以示範驗證來加快對後期研制周期提速的企業。”

在常彬看來,現階段正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建設周期,其核心要點是經濟輸出需要安全體制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國已經開始建設一些體系,例如近兩年中國在建的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還有北鬥體制。基礎建設隻是第一步,未來會批量上嗎,目前保障體制規劃才剛剛開始。”

常彬還提到了既古老又嶄新的軍貿市場。他指出,現在軍貿的門類越來越豐富,甚至包含一些大型武器系統。“因為武器裝備的疊代速度不斷提升,海外是多元化需求的市場,也展現了國家武器裝備體制建設的成果。”

常彬說,在軍貿周期中,外貿市場和國内的研制序列體系不同,從檢驗期有這個需求,到後期走完流程差不多要三年。“總的來說兩個機會,大平台和大總體。大平台的概念是我們賣出的東西,例如坦克,要賣成整個裝備序列,包括吊裝機構、運輸機構、指揮單元等,是以大平台體制是急需的。大總體,現在一些民營企業呈現大總體,尤其是在軍工體制的參與深度要遠超大家的預期。大國國防建制已經基本具備對外輸出的潛質和能力,軍貿市場是未來在投資序列中需要尤為關注的領域。”

(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