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經緯合夥人肖敏:我做了這麼多年投資,一直都覺得是在做乙方

對話經緯合夥人肖敏:我做了這麼多年投資,一直都覺得是在做乙方

經緯中國投資合夥人肖敏是混沌創業營2018級學員,曾在混沌創業營2天56公裡戈壁徒步中,獲得了份量最重的“沙克爾頓獎”,這個獎是為了紀念一百年前的探險家沙克爾頓。

他是一個很樂觀、堅毅的人,當時在戈壁現場時,他調侃道:

“我們沒有冠軍相,卻拿了創業營新生的第一名。”

“我們把六個人走成了一個人。”

他在經緯主要負責産業網際網路領域,包括b2b/交易平台、工業網際網路、企業軟體等等,同時也在看出海項目。關注數字化、産業更新、效率提升,明星公司包括富途證券、行雲集團、kk集團、樂信、易點雲、智布互聯、大豐收、v大夫、全球騎士卡、mollybox、紅布林plum等等。

最近,他從投資思考、個人感悟、認知反思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分享。經緯的朋友向混沌君推薦了這次對談,希望也能引起混沌學園讀者的一些思考。

文中很多的句子都耐人尋味,混沌君摘了一些出來:

做pe是在一堆數字裡面找答案,做vc就是在一堆灰燼裡面找火星。

投資人大多數時候,不是去指點業務,而是啟發創業者,需要的是在探讨中的靈光一現。

創始人自己注入資金這件事,對于我們投資人來說是加分項,它證明創始人是真正相信這件事情,而不是投機的。

我覺得真誠、直接的溝通效率最高,我做了這麼多年投資,一直覺得我都是在做乙方。

我最喜歡聰明且帶一點驕傲的人,或者說比較有要求甚至有點苛刻的人。

……

以下為正文:

分享人|肖敏 經緯中國投資合夥人 混沌創業營2018級學員

來源|經緯創投 混沌君略有删減

對話經緯合夥人肖敏:我做了這麼多年投資,一直都覺得是在做乙方

q:快速一秒鐘想一下,在你眼前立刻浮現出來的會是哪家公司?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這家公司嗎?

肖敏:一秒鐘太短了,一下子想到的是富途,富途我們是在2014年投的,2018年上市,助益于證券市場,它本身在商業模式上也很值得肯定,有不少創新。創始人李華我很早就認識,他原先是騰訊的産品經理,他希望有一個不錯的證券交易軟體可以解決當下痛點,覺得是個大機會。

但開車開得好,不代表造車也一定能成功,當時市場上完全沒有這樣的公司,一個網際網路人,去做一個很金融的事情,裡面水到底是深還是淺,這些都還有待探索,是以我們來來回回吃了一年飯。到2014年的時候,他的團隊裡有了券商加入的金融人士,不再是清一色的網際網路團隊,也準備拿下香港的相關牌照,在這個過程中,李華自己前前後後也墊了幾千萬進去。在這個發展階段,我們決定投資進而幫他實作在業務上的發展。

其實創始人自己注入資金這件事,對于我們投資人來說是加分項,它證明創始人是真正相信這件事情,而不是投機的。當然這裡面也得有個度,你也不能說為了創業,讓自己的家庭處于一種不安全的、風雨飄搖的境地,這樣也不能長久。

後來富途是超預期發展,比如他們在年初發财報的時候會有個預期,但到了年中可能就調高全年的了,絕大部分狀态好的公司都是這樣。

q:你的投資政策,更多是聚焦在一個行業裡,還是幾個行業交叉的打法?你最近花時間最多的是在什麼方向?

肖敏:我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對模式創新很有興趣,我比較喜歡看交易平台型的公司。去研究這種類型的公司,可能會跳到很多不同的行業裡,看起來不是很聚焦,但這些公司的本質,當你去了解業務的時候,其實是相通的。

最近我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花時間比較多,就是如何用各種技術,來提高傳統制造業的效率,簡單的總結就是增效、降本、提質、環保、安全五個方面。

q:最近關注産業網際網路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你很早就開始研究産業網際網路,你怎麼看待這個市場?

肖敏:産業網際網路有很多潛在機會。從很宏觀的角度來看,一個商品需要經過三個大環節,從最初的産地/工廠,到中間的銷地(包括各類交易平台),再到最後的消費端。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關注的都是消費網際網路,其實隻涵蓋了最後一個環節,在前面兩個大環節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機會,這就是産業網際網路。

是以說,産業網際網路包含了兩大組成部分,産地/工廠和銷地/供應鍊。在産地/工廠環節裡,也是工業網際網路的機會,它主要通過三個方面來解決效率問題,第一是“人”,因為今天很多行業招不到合适的人,或者是用人來做有一些問題;第二是“裝置”,很多陳舊的裝置沒有聯網,無法積累資料,但如今資料對于提效也非常重要;第三則是“生産”相關,它涉及技術、原材料、物流、安全等等。這其中每一個細分行業都值得更新一遍。而在銷地/供應鍊方面,其實解決的是流通的事,就是倉、配、金融等等。

經緯在産業網際網路已經布局很多,例如做工業裝置數字化的工業物聯網公司樹根互聯、為紡織行業提效的雲工廠智布互聯、工業品b2b電商震坤行、跨境消費品b2b平台行雲全球彙等等,這些公司都有一定的模式創新,也在各自領域提升了行業效率。我們很早就在認真看這個領域的機會,也會持續去布局。

q:你一般怎麼與創始人打交道?你想達成一筆投資時的風格是怎樣的?

肖敏:我一般是比較直接的風格,當我們達成共識都認為這件事情可做以後,我就會說如果我要投,我們來看看中間還存在哪些障礙,你還有什麼想法,我們一、二、三整理出來,我會說這個可以,那個是我的底線。

我覺得真誠、直接的溝通效率最高,我做了這麼多年投資,一直覺得我其實都是在做乙方。大家首先是奔着把這件事談成去的,然後就是明确還存在哪些問題,能解決的解決。如果實在是差别太大了,那我們再看看還有沒有别的方案。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去聽懂對方的訴求。每位創始人每次融資,其實都有不同的訴求,我們需要有換位思考的能力。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關系,應該既像朋友,又像商業夥伴,大部分時間站一條戰線,但偶爾也會有對立面的時候,是以我們之間要先達成一種共識或是默契。特别是早期投資,走到後面,你會發現你和創始人是一個戰壕裡的,你早期的這個錢是要助力他去做一個快速的增長,你們的目标要是一緻的,也是互相成就的。

優秀的創始人他們心裡是很清楚的,想要什麼樣的錢,和不想要什麼樣的。是以在我們真正坐在一起談之前,準備工作也很重要。創始人肯定喜歡與一個更懂業務、更容易打交道的投資人站在一起,而不是看你一眼,就覺得你隻是一個階段性給錢、然後要從他這邊擷取現實利益的人。

q:如何迅速判斷一個人?你覺得你對于判斷人性有感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肖敏:我覺得這個靠一點天賦和更多的積累。我總結了一套方法,雖然不能完全依賴,但大部分情況下可以給我們一些基礎坐标。

首先我會特别關注成長經曆。比如你在大廠待了很多年,那麼title有沒有變化,管的事情有沒有變化,優秀的人在哪裡都會是優秀的,他會有他自己的節奏,就像樹每年都會生長一樣。我覺得優秀是一種态度、一種習慣,而不是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而突然出現。

第二是看一些關鍵選擇時候的思考。因為我們是投企業家,而不是藝術家,你需要一個邏輯清晰、對市場敏銳的人,而不是每天做出很多情緒化決定的人。

第三則是看一個人怎麼對待他身邊的人。比如說幾個人坐在一起,誰聊天,誰不怎麼聊天,怎麼介紹他的同僚或朋友。因為優秀的人總會說其他人很牛,他們很尊重他的同伴,“我的團隊非常好”是口頭禅。但其實這恰恰證明了創始人很厲害,雖然可以号令團隊,但是創始人是尊重團隊的,團隊聽他的并不是因為他是創始人,而是因為團隊尊重他。這種彼此平等協作,但是又很有權威的感覺,是最優質的關系。

從性格角度來說,我最喜歡聰明且帶一點驕傲的人,或者說比較有要求甚至有點苛刻的人。比如行雲全球彙的創始人billy(王維),他是學數學出身,驕傲的人其實心裡特别怕對不起别人,是以billy經常在年初開會提目标的時候,都很保守,但最終其實結果很好。我經常會跟他建議一開始的目标可以更高點,其實billy就是特别怕讓别人失望。

這些都是“心中有火”的人,在說自己項目的時候非常有感染力,那一瞬間恨不得把自己心掏出來放桌子上,再切片給你看。這種熱情是發自内心的,他身體可能都疲倦得不行,但隻要你是在認真探讨問題,他立馬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向你闡述他的計劃,眼睛裡有光,心裡有火。

q:沒有人天生喜歡風險,你覺得你最不能容忍的風險是什麼?

肖敏:我在投資上不能接受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因為自己的認知盲區,導緻沒有盡早看到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賽道,等到你知道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補救了。

二是在你已經有一定認知的賽道裡,卻沒有投到最好的公司,或者是最好的公司曾經在你面前出現過,你卻沒有認出來。其實投資就是,首先要看得見,其次是看得懂,然後還得投得進,最終要退得出,大概這麼幾個邏輯,沒看見和沒看懂都是很令人痛苦的事情。

q:如今投資行業頭部效應越來越強,很多賽道的估值也飙漲,競争變得越來越激烈,如何在其中保持強勢?你怎麼設計未來1-3年的打法?

肖敏:核心還是要去投更有價值的東西。因為我們是投早期的,最好的投資永遠是還沒有被大家識别出來時,才是最好的時間點。這個時候我們都需要想一想,自己到底有沒有超出市場的認知,如果沒有那就隻能去追風口,因為這是靠現象來做判斷。但如果能有更前沿的認知,那這些事情就更值得做。

在今天這種複雜的經濟環境下,什麼東西是未來五年、十年還有生命力的,而且是要既符合中國的大環境,又符合經濟規律的,這兩點現在都很重要。從這兩點出發,依然有很多沒有那麼爆紅的賽道或者公司,比如在産業網際網路和農業領域其實有不少,這些會是未來5-10年的大趨勢。

除了與行業裡一線的人保持交流,我還很喜歡從政策指引裡面尋找insight,我會關心上司人們在會上提了什麼東西,包括很多業内人士分享的讀後感、分析文章等等,這些其實都代表了某個階段中,頂層的思考和未來要做的動作。

q:平時你的工作節奏是怎樣的?你有特别焦慮的時候嗎?

肖敏:最近因為疫情,出差還少了一些,我記得以前最忙的時候,經常需要一天三城地到處跑,吃飯也完全沒點。我記得當初投資行雲的時候,因為一些問題我們讨論了很久,也存在一些争議點,最後我跟billy約了一次晚上的電話會,因為那段時間他也很忙,到了晚上我們雖然身體上都很疲憊,但還是連續聊了好幾個小時,最終聊到淩晨三點。

當時投資行雲是頂着巨大壓力的,因為當時有争議,比如說有市場觀點認為行雲其實就是一家供應鍊金融公司,如果是,那這種業務模式就缺乏想象力。那段時間我經常睡不着覺,我很想思考清楚這些問題。你看我頭發這麼白,就是經常這麼被折磨出來的(笑)。

再比如我最近剛投資了一個項目,一位非常優秀的創始人選擇了經緯,他是在跨境物流領域創業。這個項目因為創始人很牛,我與他一起,再加上跟經緯所有相關合夥人聊,一共聊了6-7輪。總結下來最核心的點就是我們的底層價值觀一緻,而且不光是跟我,也是跟整個經緯所有相關領域的合夥人都一緻。我們聊了行業裡面的變化、他未來的客戶、對發展的預期、我們能在什麼地方幫上忙等等很多特别小的細節,當然這些細節背後,是要有很多複雜而艱辛的準備工作,最終我們的會議效果非常好,我們也相信這家公司會給行業帶來很多真正的變革。

投資這個行業的确辛苦,也充滿焦慮,我也很長時間沒有休過假了。對抗焦慮最強大的武器,是我們行動的能力。投資本身魅力無窮,我們每天都在研究新東西,發現新機會,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幫助公司成長,甚至幫助行業發展,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q:在一個越來越“内卷”的市場,團隊的重要性也在被凸顯。當你帶團隊時,其實你最想培養年輕投資人什麼能力?

肖敏:我一般會先認真地告訴團隊裡的同僚,我的标準是什麼,在初期需要做哪些基本功,然後我一上來就會帶他們直接到項目裡去,我覺得學遊泳最好的方式是在水裡學,大家全都跳到水裡去,然後一起練。

因為我們是在投早期,本質還是在投人,但這個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你見過很多厲害的人,當你見過了你自然就知道什麼是好的。是以有時候我帶年輕同僚去見優秀創始人的時候,我會說你要記住這個人是什麼“味道”,記住他跟你聊天時的眼神、整個狀态,雖然這些東西很難量化,但你要記住這種感覺,慢慢建立自己的模型。

當一個年輕投資人再往後發展,就需要逐漸與創始人一起成長。除了那些業務交流外,你也需要能夠給創業者一種安全感。比如大家跟我讨論一件事,首先我肯定不會瞎說,其次是投資人大多數時候,不是去指點業務,而是啟發創業者,需要的是在探讨中的靈光一現。

我覺得投資跟創業一樣,其實也是個手藝活,最後拼的是天賦和悟性。你看哈佛、伯克利這些名校,它可以教你怎麼做cfo,但很難真正教會你怎麼創業。對于vc投資也一樣,它是個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間的事情,理性是來自于對業務邏輯的了解,需要基于一些硬核的标準;但另一方面,就像一輛好車不隻是台機器,它還得有很美的外觀,這就是審美了,但審美是很個性化的,是少數人之間的共鳴。

一家公司最終業績很漂亮的時候,大家都可以與它産生共鳴,但在早期的時候,不完美的時候,你怎麼去發現。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計算,在計算之外有很多意外,恰好是這些意外,讓結果産生了巨大的變化。做pe是在一堆數字裡面找答案,做vc就是在一堆灰燼裡面找火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