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路提質促發展 辦好實事聚民心——全市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側記

“要想富、先修路,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石阡縣龍井鄉水溪槽至仙人街公路,就是一條民心路、旅遊産業緻富路。該縣仙人街景區開放以後,自駕遊的人越來越多,但由于路況通行條件不好導緻道路極易擁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景區的發展。2021年通過省市縣交通部門的共同努力,該項目順利納入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該公路的建成惠及沿線2個村11個組共573戶群衆便捷出行,溝通仙人街4a級景區,有效改善了當地群衆的出行條件,拉動了當地經濟高速發展。

“路通過改造後,我們出行很安全,現在又有了鄉村客運,老百姓出行更友善。”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村民滿益來說道。“通過道路改造後,遊客逐漸增多,對景區帶來了非常好的收益。”,石阡縣仙人街景區辦公室主任張嬌說。

印江自治縣興旺至落坳公路,是合水鎮和木黃鎮的交通往來要道,由于超期服役,加上車流量大,導緻該公路路面出現了網裂、沉陷等病害,影響群衆安全出行和産業發展。2021年該公路實施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後,不光有效解決了沿線群衆的便捷出行問題,還帶動了沿線産業發展。正在公路邊采收烤煙的合水鎮群衆盧大爺說:“以前這條公路路面坑坑窪窪,車輛運輸物資都困難,現在路鋪好了,不僅解決我們出行的問題,還有利于我們的産業發展。”

十八大以來,我市始終堅持品質第一、安全優先、進度同步的理念,搶抓“貴州省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貴州省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等機遇,切實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管理,着力推進農村公路提質增效,有效促進農村公路路網優化完善。2017年底建制村實作了100%通暢,2018年底30戶及以上村民組實作了100%通硬化路目标,全面打通了農村公路“毛細血管”,不斷改善了農村交通條件,有效助推我市貧困地區脫貧摘帽。然而,在“村村通”瀝青(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的背景下,縣鄉公路逐漸暴露出使用年限長、路面狀況差、通行條件不好、服務水準下降等問題,農村公路“暢返不暢”“油返砂”“中梗阻”現象日益突出。

2019年9月,貴州省啟動了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攻堅行動,我市縣鄉公路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兩年來,全市共投資16億元,實施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1704.4公裡(約占全省實施總規模的13%),該項目讓全市10個區縣105個鄉鎮的群衆走上了康莊大道,有力提升了群衆滿意率和認可度。僅2020年就接納貧困群衆508人參與建設,帶動增收約660萬元,群衆幸福感倍增。

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啟動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快速行動,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專項工作組,下設辦公室在市交通運輸局,抽調12人常駐辦公,實行實體化運作。市政府主要上司多次進行批示訓示,親自督導項目實施;分管上司親自安排部署。市政府将該項工作納入對區縣服務高品質發展的績效考核内容,列入“十件民生實事”“我為群衆辦實事”内容,納入市督查督辦局的督查範圍,保障建設項目高位推動。

市交通運輸局率先在全省制定印發了《銅仁市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實施細則(試行)》《銅仁市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品質安全監督實施方案》。按照主動作為,服務優先,關口前移的工作思路,提前介入服務;加強聯合巡查、通報、提示、催辦等工作機制,以問題導向,以高品質完成建設任務為目标,嚴格實行清單式、台賬式管理,嚴格過程監督,嚴把工程驗收關(即驗收委員會驗收回報問題清單、跟蹤抽查整改情況,并經縣級交通主管部門、從業機關、接養機關多方簽字認可後移交管理養護),使建設成果更好地服務于群衆。

市交通運輸局組建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工作專班,深入區縣,查找問題,解決問題。一線督促各參建機關在做好安全生産,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快複工複産進度,做好兩手抓、兩不誤,確定了所有建設任務在2年内全部完成。協調區縣地政府、縣直相關部門、項目所在鄉鎮政府及時恢複料場生産,提前謀劃項目所需要素投入,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實施。市縣應急、公安、環保、水務、林業、國土等部門,主動擔當,密切配合,積極協調處理民爆物資、砂石材料、群工沖突等糾紛,為項目順利推進提供良好的施工環境,為提前完成建設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0年6月,沿河自治縣311公裡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建設完成,沿河土家族自治縣19個鄉鎮大通道全部通暢,大大改善了群衆出行難、出行慢、運輸難、賣貨難、出行不安全的問題,得到了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和沿線群衆的高度認可。官舟至後坪公路,作為沿河北部鄉鎮的唯一通道,長期承載着超負荷運輸任務,路面日積月累出現了較多坑槽,嚴重影響了沿線群衆出行。對該公路實施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後,從後坪到沿河縣城比以前節省3小時以上,大大降低了行政和運輸成本,為沿貨出山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為沿河自治縣順利脫貧摘帽,鞏固脫貧成效和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全市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改善後,沿線群衆結合當地實際,積極尋求發展緻富之路,帶頭發展養殖、經果林、蔬菜,中藥材等産業,企業采取農戶土地入股參與農業産業合作發展的方式,有效帶動當地群衆脫貧緻富。改善了梵淨山、亞木溝、石阡縣樓上古寨、印江自治縣美女峰、松桃自治縣黔東草海、德江縣五彩洋山河、沿河自治縣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等20餘個旅遊景點的交通條件,有力推動了我市旅遊産業持續健康發展。(龔露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