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原創話劇《大清相國》在中央黨校舉行專場演出

作者:澎湃新聞

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出品的大型曆史原創話劇《大清相國》于9月5日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行專場演出。該劇劇本由編劇洪靖惠寫作,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作為導演,再現了一代才子、兩朝名臣陳廷敬的故事。

在這台彙聚了上話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的曆史題材劇作中,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青年演員田蕤領銜飾演陳廷敬;丁美婷飾演陳廷敬的心上人赫舍裡月媛;許聖楠飾演與陳廷敬一同赴考為官的張汧。

演出的開始,康熙皇帝緩步走到幕前,“大清自開國以來沒有相國之位,這個大清相國的稱号朕隻給了陳廷敬。”舞台上,斑駁的紫禁城牆上書“大清相國”四字,随即大幕徐徐升起,時間回溯到了順治十五年,開科取士,廣納賢才。尚為舉子的陳廷敬、張汧、鄭恒走向台前,當論及何為鴻鹄之志?三人分别答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大清相國陳廷敬的故事就此展開。

9月5日當天,澎湃新聞采訪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導演王曉鷹以及編劇洪靖惠。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談道:“這次能來黨校演出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現在推動轉型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重建,戲劇也應該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四年前中紀委網站上推薦的二十本書中有《大清相國》,我們注意到了,并最終将它呈現在了舞台上。”

“戲劇不僅僅是說故事,更是要通過欲望和精神來挖掘人性。話劇有個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和時代同呼吸,與祖國共命運。與現代文化的良好互動,是話劇最主要的使命。觀衆通過話劇對人與社會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人在物欲的時代如何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有了共鳴,這個是最重要的。”楊紹林說。

上海原創話劇《大清相國》在中央黨校舉行專場演出

編劇洪靖惠:我想寫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價值實作

編劇洪靖惠談道,由小說的龐大體量向精短的舞台劇轉化,以及如何受到青年觀衆喜愛是她首先考慮的問題。“《大清相國》小說體量很大,人物也非常多,但是舞台總表演的時間是三個小時,是以文學作品到舞台的一個轉化是最先要考慮的。其次是我給自己的要求:我希望這個劇受青年觀衆喜愛,是以我會在叙事角度和故事鋪陳上更注重小高潮,讓觀衆在開篇十幾分鐘内能和劇中人物共情。”

洪靖惠稱,她想寫陳廷敬的初心和理想與孤獨和無奈,是以她通過劇本試着和主人公的靈魂進行對話。她在寫陳廷敬無情之苦的同時就需要寫他的有情之處。在劇本裡她為陳廷敬和心上人月媛設計了定情盟誓、退定續誓、訣别毀誓三場戲,與此同時還設計了三次不同意味的鞠躬。

“這種曆史正劇,最怕主人公形象高大全,除了反貪之外,我想寫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價值實作,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自我意識的追求。是以說就除了寫陳廷敬以外,要通過反襯,我要寫反貪是無情之事,那我寫他是有情之人;我要寫他作為知識分子是堅守理想,那我就要寫其餘的人是如何異化的。人物塑造是遇強則強,遇弱則弱,要把陳廷敬寫好,也要把其餘的人物寫好。”洪靖惠說。

《大清相國》的劇本,編劇洪靖惠寫了三年,她說在語言上,她追求一種韻律感:“你會覺得有些篇章朗誦也很好聽,通過演員的呈現能感受到一種詩意。”另外,在原作基礎上,編劇也進行了增補與修改,通過科考腐敗案、山東百姓自願捐糧案、陽曲百姓捐建龍亭案、銅錢短缺錢法重理案、雲南庫銀虧空案等系列案件為背景,來多元展現陳廷敬的故事。

“寫《大清相國》的難度對我來說不亞于做一部電視劇。原來看過陳道明老師那部《康熙王朝》,對陳廷敬有一定直覺感受。而且除了小說提供的故事以外,做曆史劇創作需要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洪靖惠說。

上海原創話劇《大清相國》在中央黨校舉行專場演出

導演王曉鷹:陳廷敬和傳統文人很不同

王曉鷹談道:“《大清相國》這個戲其實是由它的一組人物和它的對立面,包括他愛的人所共同構成的。這些人之間的情感關系,這些人之間的交鋒,以及這些人之間的改變、之間的對比,共同塑造豐滿了陳廷敬這個人物。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内心所受到的沖擊和傷害,不管是對于好友,還是對于夫妻,包括留下的那種無法彌補的缺憾,這也都是不為外人所知的。而通過舞台藝術的表達,倒恰恰能讓我們坐在台下的觀衆,真切感受到他内心真正經曆的情感曆程。”

“陳廷敬這個人物,和中國傳統文化人是不同的。文化人在官場上的命運是不得志,然後開始寫詩作賦,成了著名詩人文豪。陳廷敬他本身是個文化人,做官有能力能夠做下去,雖然中間有一些有些沉沉浮浮,但是他還是在官場上善終,乃至到最後他去編纂《康熙字典》,這也是他官場成功的回報。”王曉鷹說。

“《大清相國》并不隻是在講反腐,不是在陳廷敬進怎麼樣在懲治腐敗,怎麼樣在偵破案子。其實集中是在講陳廷敬和他同窗與友人的變化,從每個人不同的命運中,你就能看出來保持自己的初心,保住自己作為文化人的本性是多麼可貴。正如最後陳廷敬說:我可以告訴你,也許我會不得志,也許我會郁郁寡歡,也許我隻能在家裡終老一生,但是我曾經沒有貪,我若無力除山中之賊,我一定要盡力除盡心中之賊。”王曉鷹說。

王曉鷹認為,曆史題材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曆史事件、人物命運等等,都需要回到曆史真實中去;盡管故事編排及細節是虛構的,但關于曆史的思考視角必須是當代的。而這種當代思考不可能生硬地加在舞台演繹當中,而是通過對人物刻畫漸漸滲透進去。為了讓陳廷敬這個“好官”立起來,小說原著中的陳廷敬并非空中樓閣式的“聖人”形象,而是一個身處具體複雜的曆史境遇中,做出一個個人格、道德、行為艱難選擇的能臣形象,具有現實的可借鑒性。

王曉鷹談道,從導演的角度,下功夫最大的主要是同學之間最後的命運對撞,強調的不是對貪腐之人的懲治,而是不管是反貪的還是被懲治的人,他心裡面都有一種巨大的痛,他的遺憾痛悔,初心受到傷害以後的那種深深的痛楚。是以我們在台上處理鄭恒赴死的時候,做了那種從天往下飄的,像是紙錢又像是漫天大雪的意象化的場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