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展來啦!每年都能吸引衆多觀者,都能引爆城中話題。5月23日,廣州美術學院2019屆大學畢業創作展覽在大學城校區正式對外開展。
腦洞大開,新鮮生動,在廣州美術學院1600多件畢設作品中,總有很多款作品打動你。我們無法把每個作品背後的故事告訴你,不過南都記者也采訪了部分感興趣的或“網紅”作品,聽聽作者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帶上南都這份小小的指南吧,讓你更好看展,不再蒙查查,發現不一樣的美。
《他們的手》
19隻手,細小的東西最能打動人心
“我本身對人體的任何組織都很感興趣,而且在我們染織專業的纖維工作室,主要以手工藝為主,手的作用愈發重要;其次每隻‘手’都來源于我身邊一些接觸過的人,他們各有各的特色,從他們的手我似乎就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經曆與故事,才發現原來細小細膩的東西往往最能打動人心。”工業設計學院的徐詩媛在談及她作品設計初衷時談到。
徐詩媛的作品《他們的手》将不同的人物角色特征與手部結合形成了一個個的纖維軟雕塑。
徐詩媛說,創作畢設作品中自己收獲最大的就是友誼,“大家都知道畢設工作量龐大,時間非常緊迫,我和工作室兩位戰友每天定時去吃早餐,然後就一直幹活幹到淩晨的3、4點這樣,互相督促,不能賴床不能偷懶,幹什麼都在一起,有什麼不好就直接說出來,很真很喜歡。還收獲了很多專業方面的知識,像拼布工藝、植物染、鈎編工藝、機繡等等,掌握好幾門手藝也是好事。”
《他們的手》作品共計19隻“手”,耗時3個月完成。
《你不懂ta》
喚醒對精神世界的關注
你有幾個靈魂?身體裡藏着多少個位置的人物?多重人格患者的痛哭你又知道嗎?
工藝設計學院的陳麗敏設計的作品《你不懂ta》中,選用鈎編工藝設計出了兩個白色石膏像。
“有一個石膏代表男性——即相對暴力的人格;另一個則代表—女性——相比較而言溫柔一點的人格。在創作女性人格這側時,主要選取了一些具有女性特色的元素,比如:化妝品、娃娃、相機之類的,顔色上的選擇也比較鮮豔,材質的表現上也盡量追求一種蓬松感。暴力人格這側,則運用了鉚釘這種又尖又硬的材質,同時也選擇了一些比較恐怖的東西去呈現。比如,用了大面積的紅色是為了暗示血液,同時也化用了小醜的造型。我認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以用銀色眼罩蒙住了兩個主體石膏像的眼睛,這代表了主人格的沉睡以及其他蟄伏在體内的人格的蘇醒。”
陳麗敏表示,畢業展業展對她而言并不隻是是一個展覽,更是她在廣州美術學院四年的見證,同時感謝廣美對她四年來的培育。“廣美真的很包容,允許我們有天馬行空的想象與創意最後還能幫助我們将創意點落地生根發芽,最大的收獲就是大家對我作品的鼓勵和認可,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能給大家帶來更好的作品”。
趣味豬肉檔來啦
夠pork 才夠時尚
人們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肉類是大家餐桌上必備的食材。肉類除了拿來食用,還有什麼其他的可用之處嗎?
工藝設計學院的岑曉華就運用纖維材料通過借助豬肉的紋樣做成有趣味性的纖維仿生包袋。
“我的靈感來自于2017年路過南亭村街口挂在一輛自行車把手上的一串用纖維繩綁着被晾曬的魚幹,讓我聯想到電視上看過的八九十年代的舊式豬肉檔口,小販就會用草繩綁着豬肉塊,讓買主拎走。恰好今年又是豬年,我就更加确定要做有關豬的題材。”
在談到自己的與一般彩色噴印圖案的包裝産品差別的時候,岑曉華表示,自己會根據豬肉的不同部位,考慮到布料的選擇與同色系顔色的搭配面積比例,進而設計出不一樣的肉質呈現方式。
岑曉華在制作過程中每一個作品都會采用绗縫棉作為底襯,“産品看起來極具厚重感,但也過于軟綿綿,問題是缺少支撐面。後面聽取老師的建議,選一個面再加入皮糠紙做底,把其他位置支撐起來,讓整個包袋外形看起來更飽滿”。
《是瓜非瓜,非瓜是瓜》
買了很多肉和西瓜比對
“這是真的西瓜嗎?”
“這也太像西瓜了吧!”……
在雕塑分館,我們一眼就見到了來自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朱雪麗設計的《是瓜非瓜,非瓜是瓜》的畢業作品,一面是肉一面是瓜,作品逼真有趣,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紛紛駐足觀賞。
朱雪麗在談及作品設計初衷時表示,“主要是自己較多關注食品安全這方面的問題吧,選取西瓜和肉這兩個常見常吃相,像的食物重新組合,進而獲得一個是西瓜非西瓜,似肉非肉的新品種,進而在這種技術發展下倡議要遵循自然倫理,保證生态及食品安全其實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共鳴和思考的”。
在談到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困難時,朱雪麗表示,自己買了很多西瓜和肉回來對着,觀察他們的表面細節和特征。“後期着色和做西瓜的水分效果的時候隻要是時間很緊,因為樹脂需要12個小時才幹,每天效果隻能做一點,着好了色之後一做效果就不是之前那個效果了,一直反複的去實驗,然後才勉強達到比較接近自己想要的效果”。
《尋》
三個半身具象人物雕塑表達渴望尋找希望
“我在創作畢設期間有很多的想法,好的,壞的,積極的,消極的都有過,但是這些想法其實更多的讓我感到很迷茫和困惑,很長一段時間裡并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覺。當我靜下來以後,回想自己在整個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其實還是蠻享受的”。
工藝美術學院的熊靜雯以半身具象的人物雕塑為主的呈現方式,通過對肩部以上的局部誇張和不同程度的扭曲,以表達筆者對陷入困難與迷茫時的無助,渴望尋覓出一縷走出困難的希望之光。三個作品也是現場的“網紅”款之一。
熊靜雯表示,作品制作過程中,扭曲的脖子向前伸展的程度問題一直困擾她。為了讓整個雕塑保持平衡,熊靜雯在制作和燒制的過程中都制作了外部支撐。“制作脖子部位的時候,不僅要顧及他的重心,還有它的幹濕程度。因為捏塑都是從底部開始塑造的。底部會開始先幹,但是泥的水分都是往下流動的,是以陶泥剛粘接的時候,水分還是偏重的。而底部較幹的部位是比較輕的。”
“我是一個個子比較小的女生,我的三個作品都有我的一半多高。在布展期間,大家其實都很忙的,但是在這麼忙的空隙裡仍然幫助我,與我一同完成我的作品的布置,我真的十分感激他們。”熊靜雯表示,自己在這次畢業展中收獲最多的就是感動。
《叩問》
名人與鋼筋水泥的碰撞
“我本身很仰慕名人,我中學時期也愛看名人的勵志故事,感覺到他們也為人類作出過大大小小的貢獻,他們影響着我們,那我們也在繼承他們當中不斷發展和升華。”基于中國傳統門扣藝術和水泥鋼筋材料結合,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郭志權創作了作品《叩問》。
“我認為水泥和鋼筋這兩種材料是有其特殊的生命意義,我用水泥和鋼筋作為時空的載體,将名人的頭像置于柱上,以門環形式去叩響,留下的痕迹也将留在柱上,作品上的門環都是可以讓觀者用手去扣的,此主題主要是以門扣的形式來表達對名人的尊敬之意。”另外從形式上來看,在某個角度,水泥柱的形狀與底座上的凹下去的方形共同形成一個問号。
談到創作過程中的問題,郭志權表示,作品上部分懸空的水泥架構利用了鋼筋作支撐。“當時我用的模闆也很薄,從灌水泥到凝固階段都一直很怕它會崩掉,最後把薄的模闆加強成形。我覺得完成這件作品就要像做數學題一樣去思考吧,畢竟還是個比較重的家夥。”據了解,目前放在雕塑分館展示的“叩問”成品約有兩噸重。
“當時我想着給名人辨別一下他們名字,但後來我覺得也沒有這樣的必要,名人很多,并不隻局限于我作品上的,我隻想用這樣的語言形式來展示給觀衆,我們叩問名人,從他們身上不斷汲取文化營養”。
《2075年的張馨元》
“網紅”老奶奶未來的自己
“我獨坐不算遙遠的未來,回顧那極盡漫長的一生,一個個短暫、清晰的瞬間仍然光滑、平整,像當初未經滄桑的面頰。瞧那個人!和她的一生。”這段話是雕塑與藝術學院的張馨元的《2075年的張馨元》作品介紹。
“衰老”這個大多數女性非常敏感的詞在張馨元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彰顯。張馨元表示,随着中國的老齡化現象不斷加重,自己也會特别關注身邊的老人,有時候也會對自己八十多歲的樣子進行想象,“超寫實這種表現手法本身就是那種超越真實的感受,給人一種奇怪甚至恐懼的感覺,我做了一個不存在但是未來會存在的人,也是想表達自己對于未來的恐懼和不安。”
《熾烈》
我的靈感來源于太陽
工藝美術學院的黃梓娴将紙片與白瓷泥漿混合而成再生泥漿紙片,通過燒制後,在燈光的襯托下,以另外一種狀态再生或者延續,升華為永不凋謝的陶瓷,便形成了作品《熾烈》。
黃梓娴表示,“我的靈感來源于太陽,生活中每天見到的陽光都是地球能量的主要來源。雖然在人們看來,太陽似乎很平靜,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劇烈的運動。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太陽,我們的生活将一片黑暗。”
陶瓷燈具不拘泥于原始的單一的泥料,而是加入了其他材料,産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黃梓娴認為紙張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均勻的分散性,較強的柔韌性等特點,可以有轉變為陶瓷作品,在陶瓷藝術創作中應用的可能性。
在實驗過程中,黃梓娴遇到了不少問題問題,也嘗試了許多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制作過程中,紙片與泥漿結合使得泥漿更容易出現幹裂狀态,隻有掌握了幹濕程度,把握好粘接的速度,才能使作品在燒制前保持完好”。
《不可說》
不要活在别人的評價中
工藝美術學院張紫芸的畢業作品《不可說》,以個人經曆為創作主線,運用羊毛、鐵絲等綜合材料制作的人臉陶瓷雕塑,作品表達了不要在意别人對你的語言傷害,不要活在别人的評價中,正視自己的缺陷的核心。
“以前會自卑,現在覺得其實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是惡意的。鐵絲是代表以前自卑糾結的心理時期,羊毛是代表着現在坦然面對正視自己的時期。”
在談到創作中的困難時,張紫芸表示,“創作期間陶瓷部分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産生的裂痕對作品最後的呈現效果有不少的影響,通過釉上彩和打磨的方式來減少這些裂痕帶來的影響”。
張紫芸還表示,這次畢業展是她第一次參加最大型的展覽,會有很多人看到你的作品,感覺十分的榮幸。
《時間之境》
網紅洞穴來打卡
“時間流逝,無迹無聲,卻悄然改變着萬物。無論是雄偉山峰,還是平凡的人,都會經受歲月的打磨,而布滿皺紋瘦枯槁的身軀就是嶙峋的山石。這是屬于他們的豐碑,承載了他們的一生。所有生命都是偉大的,謹以此件作品緻敬時間中的生命與自然”。這是《時間之境》作品介紹。
自廣美大學畢業生作品展開幕之後,《時間之境》很快成為了雕塑分館的網紅打卡地。據了解,《時間之境》空間布置上采用了鏡面紙、鏡面亞克力和led燈帶,雕塑主題則采用了宣紙、紗布、熱溶膠和漿糊。
《時間之境》的作者申博偉表示,單單是翻模的過程也很耗時間,需要将紙裁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貼到泥塑上,整個雕塑完成這個動作大約需要重複30000次,“紙很脆弱,也很柔軟的,像我這麼大體積的作品,它的支撐與儲存就是個很大的難題,創作期間導師也曾建議我在裡面加一些竹子支架,這樣紙翻出來之後就可以保證雕塑不會有太大的變形,也不會塌,但是這件作品是内布光,如果裡面有支架的話一開燈勢必就會在雕塑上留下一條黑色的痕。是以最終我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據了解,最終确定創作這樣一件作品,靈感來源于申博偉的外公,“有次回家,我看到外公畫的一些國畫作品,突然覺得這些山石不就是外公他自己嗎?外公身上那些聳立的骨點,那些皺紋,就像國畫裡的山嶽與溝壑。我從此聯想到人的一生,一個人的身體形态會随着年齡和生活環境而不斷變化,是以人的軀體就像是一座紀念碑,記載了每個人的一生,我想用這件作品表達我對所有生命的敬畏。”
采寫:南都記者賀蓓 實習生陶怡 通訊員劉穎倩 譚國柱
攝影:南都記者何玉帥 賀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