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广美毕业展“网红作品”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发现不一样的美

一年一度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来啦!每年都能吸引众多观者,都能引爆城中话题。5月23日,广州美术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创作展览在大学城校区正式对外开展。

脑洞大开,新鲜生动,在广州美术学院1600多件毕设作品中,总有很多款作品打动你。我们无法把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告诉你,不过南都记者也采访了部分感兴趣的或“网红”作品,听听作者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带上南都这份小小的指南吧,让你更好看展,不再蒙查查,发现不一样的美。

《他们的手》

19只手,细小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

广美毕业展“网红作品”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发现不一样的美

“我本身对人体的任何组织都很感兴趣,而且在我们染织专业的纤维工作室,主要以手工艺为主,手的作用愈发重要;其次每只‘手’都来源于我身边一些接触过的人,他们各有各的特色,从他们的手我似乎就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经历与故事,才发现原来细小细腻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工业设计学院的徐诗媛在谈及她作品设计初衷时谈到。

徐诗媛的作品《他们的手》将不同的人物角色特征与手部结合形成了一个个的纤维软雕塑。

徐诗媛说,创作毕设作品中自己收获最大的就是友谊,“大家都知道毕设工作量庞大,时间非常紧迫,我和工作室两位战友每天定时去吃早餐,然后就一直干活干到凌晨的3、4点这样,互相督促,不能赖床不能偷懒,干什么都在一起,有什么不好就直接说出来,很真很喜欢。还收获了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像拼布工艺、植物染、钩编工艺、机绣等等,掌握好几门手艺也是好事。”

《他们的手》作品共计19只“手”,耗时3个月完成。

《你不懂ta》

唤醒对精神世界的关注

广美毕业展“网红作品”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有几个灵魂?身体里藏着多少个位置的人物?多重人格患者的痛哭你又知道吗?

工艺设计学院的陈丽敏设计的作品《你不懂ta》中,选用钩编工艺设计出了两个白色石膏像。

“有一个石膏代表男性——即相对暴力的人格;另一个则代表—女性——相比较而言温柔一点的人格。在创作女性人格这侧时,主要选取了一些具有女性特色的元素,比如:化妆品、娃娃、相机之类的,颜色上的选择也比较鲜艳,材质的表现上也尽量追求一种蓬松感。暴力人格这侧,则运用了铆钉这种又尖又硬的材质,同时也选择了一些比较恐怖的东西去呈现。比如,用了大面积的红色是为了暗示血液,同时也化用了小丑的造型。我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用银色眼罩蒙住了两个主体石膏像的眼睛,这代表了主人格的沉睡以及其他蛰伏在体内的人格的苏醒。”

陈丽敏表示,毕业展业展对她而言并不只是是一个展览,更是她在广州美术学院四年的见证,同时感谢广美对她四年来的培育。“广美真的很包容,允许我们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创意最后还能帮助我们将创意点落地生根发芽,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家对我作品的鼓励和认可,希望在以后的日子能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

趣味猪肉档来啦

够pork 才够时尚

广美毕业展“网红作品”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发现不一样的美

人们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肉类是大家餐桌上必备的食材。肉类除了拿来食用,还有什么其他的可用之处吗?

工艺设计学院的岑晓华就运用纤维材料通过借助猪肉的纹样做成有趣味性的纤维仿生包袋。

“我的灵感来自于2017年路过南亭村街口挂在一辆自行车把手上的一串用纤维绳绑着被晾晒的鱼干,让我联想到电视上看过的八九十年代的旧式猪肉档口,小贩就会用草绳绑着猪肉块,让买主拎走。恰好今年又是猪年,我就更加确定要做有关猪的题材。”

在谈到自己的与一般彩色喷印图案的包装产品区别的时候,岑晓华表示,自己会根据猪肉的不同部位,考虑到布料的选择与同色系颜色的搭配面积比例,进而设计出不一样的肉质呈现方式。

岑晓华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作品都会采用绗缝棉作为底衬,“产品看起来极具厚重感,但也过于软绵绵,问题是缺少支撑面。后面听取老师的建议,选一个面再加入皮糠纸做底,把其他位置支撑起来,让整个包袋外形看起来更饱满”。

《是瓜非瓜,非瓜是瓜》

买了很多肉和西瓜比对

广美毕业展“网红作品”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发现不一样的美

“这是真的西瓜吗?”

“这也太像西瓜了吧!”……

在雕塑分馆,我们一眼就见到了来自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朱雪丽设计的《是瓜非瓜,非瓜是瓜》的毕业作品,一面是肉一面是瓜,作品逼真有趣,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纷纷驻足观赏。

朱雪丽在谈及作品设计初衷时表示,“主要是自己较多关注食品安全这方面的问题吧,选取西瓜和肉这两个常见常吃相,像的食物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个是西瓜非西瓜,似肉非肉的新品种,从而在这种技术发展下倡议要遵循自然伦理,保证生态及食品安全其实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共鸣和思考的”。

在谈到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困难时,朱雪丽表示,自己买了很多西瓜和肉回来对着,观察他们的表面细节和特征。“后期着色和做西瓜的水分效果的时候只要是时间很紧,因为树脂需要12个小时才干,每天效果只能做一点,着好了色之后一做效果就不是之前那个效果了,一直反复的去实验,然后才勉强达到比较接近自己想要的效果”。

《寻》

三个半身具象人物雕塑表达渴望寻找希望

广美毕业展“网红作品”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发现不一样的美

“我在创作毕设期间有很多的想法,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都有过,但是这些想法其实更多的让我感到很迷茫和困惑,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当我静下来以后,回想自己在整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其实还是蛮享受的”。

工艺美术学院的熊静雯以半身具象的人物雕塑为主的呈现方式,通过对肩部以上的局部夸张和不同程度的扭曲,以表达笔者对陷入困难与迷茫时的无助,渴望寻觅出一缕走出困难的希望之光。三个作品也是现场的“网红”款之一。

熊静雯表示,作品制作过程中,扭曲的脖子向前伸展的程度问题一直困扰她。为了让整个雕塑保持平衡,熊静雯在制作和烧制的过程中都制作了外部支撑。“制作脖子部位的时候,不仅要顾及他的重心,还有它的干湿程度。因为捏塑都是从底部开始塑造的。底部会开始先干,但是泥的水分都是往下流动的,所以陶泥刚粘接的时候,水分还是偏重的。而底部较干的部位是比较轻的。”

“我是一个个子比较小的女生,我的三个作品都有我的一半多高。在布展期间,大家其实都很忙的,但是在这么忙的空隙里仍然帮助我,与我一同完成我的作品的布置,我真的十分感激他们。”熊静雯表示,自己在这次毕业展中收获最多的就是感动。

《叩问》

名人与钢筋水泥的碰撞

“我本身很仰慕名人,我中学时期也爱看名人的励志故事,感觉到他们也为人类作出过大大小小的贡献,他们影响着我们,那我们也在继承他们当中不断发展和升华。”基于中国传统门扣艺术和水泥钢筋材料结合,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郭志权创作了作品《叩问》。

“我认为水泥和钢筋这两种材料是有其特殊的生命意义,我用水泥和钢筋作为时空的载体,将名人的头像置于柱上,以门环形式去叩响,留下的痕迹也将留在柱上,作品上的门环都是可以让观者用手去扣的,此主题主要是以门扣的形式来表达对名人的尊敬之意。”另外从形式上来看,在某个角度,水泥柱的形状与底座上的凹下去的方形共同形成一个问号。

谈到创作过程中的问题,郭志权表示,作品上部分悬空的水泥架构利用了钢筋作支撑。“当时我用的模板也很薄,从灌水泥到凝固阶段都一直很怕它会崩掉,最后把薄的模板加固成形。我觉得完成这件作品就要像做数学题一样去思考吧,毕竟还是个比较重的家伙。”据了解,目前放在雕塑分馆展示的“叩问”成品约有两吨重。

“当时我想着给名人标识一下他们名字,但后来我觉得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名人很多,并不只局限于我作品上的,我只想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展示给观众,我们叩问名人,从他们身上不断汲取文化营养”。

《2075年的张馨元》

“网红”老奶奶未来的自己

“我独坐不算遥远的未来,回顾那极尽漫长的一生,一个个短暂、清晰的瞬间仍然光滑、平整,像当初未经沧桑的面颊。瞧那个人!和她的一生。”这段话是雕塑与艺术学院的张馨元的《2075年的张馨元》作品介绍。

“衰老”这个大多数女性非常敏感的词在张馨元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张馨元表示,随着中国的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自己也会特别关注身边的老人,有时候也会对自己八十多岁的样子进行想象,“超写实这种表现手法本身就是那种超越真实的感受,给人一种奇怪甚至恐惧的感觉,我做了一个不存在但是未来会存在的人,也是想表达自己对于未来的恐惧和不安。”

《炽烈》

我的灵感来源于太阳

广美毕业展“网红作品”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发现不一样的美

工艺美术学院的黄梓娴将纸片与白瓷泥浆混合而成再生泥浆纸片,通过烧制后,在灯光的衬托下,以另外一种状态再生或者延续,升华为永不凋谢的陶瓷,便形成了作品《炽烈》。

黄梓娴表示,“我的灵感来源于太阳,生活中每天见到的阳光都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虽然在人们看来,太阳似乎很平静,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的运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的生活将一片黑暗。”

陶瓷灯具不拘泥于原始的单一的泥料,而是加入了其他材料,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黄梓娴认为纸张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均匀的分散性,较强的柔韧性等特点,可以有转变为陶瓷作品,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应用的可能性。

在实验过程中,黄梓娴遇到了不少问题问题,也尝试了许多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制作过程中,纸片与泥浆结合使得泥浆更容易出现干裂状态,只有掌握了干湿程度,把握好粘接的速度,才能使作品在烧制前保持完好”。

《不可说》

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广美毕业展“网红作品”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发现不一样的美

工艺美术学院张紫芸的毕业作品《不可说》,以个人经历为创作主线,运用羊毛、铁丝等综合材料制作的人脸陶瓷雕塑,作品表达了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语言伤害,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正视自己的缺陷的核心。

“以前会自卑,现在觉得其实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是恶意的。铁丝是代表以前自卑纠结的心理时期,羊毛是代表着现在坦然面对正视自己的时期。”

在谈到创作中的困难时,张紫芸表示,“创作期间陶瓷部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裂痕对作品最后的呈现效果有不少的影响,通过釉上彩和打磨的方式来减少这些裂痕带来的影响”。

张紫芸还表示,这次毕业展是她第一次参加最大型的展览,会有很多人看到你的作品,感觉十分的荣幸。

《时间之境》

网红洞穴来打卡

广美毕业展“网红作品”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发现不一样的美

“时间流逝,无迹无声,却悄然改变着万物。无论是雄伟山峰,还是平凡的人,都会经受岁月的打磨,而布满皱纹瘦枯槁的身躯就是嶙峋的山石。这是属于他们的丰碑,承载了他们的一生。所有生命都是伟大的,谨以此件作品致敬时间中的生命与自然”。这是《时间之境》作品介绍。

自广美本科毕业生作品展开幕之后,《时间之境》很快成为了雕塑分馆的网红打卡地。据了解,《时间之境》空间布置上采用了镜面纸、镜面亚克力和led灯带,雕塑主题则采用了宣纸、纱布、热溶胶和浆糊。

《时间之境》的作者申博伟表示,单单是翻模的过程也很耗时间,需要将纸裁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贴到泥塑上,整个雕塑完成这个动作大约需要重复30000次,“纸很脆弱,也很柔软的,像我这么大体积的作品,它的支撑与保存就是个很大的难题,创作期间导师也曾建议我在里面加一些竹子支架,这样纸翻出来之后就可以保证雕塑不会有太大的变形,也不会塌,但是这件作品是内布光,如果里面有支架的话一开灯势必就会在雕塑上留下一条黑色的痕。所以最终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据了解,最终确定创作这样一件作品,灵感来源于申博伟的外公,“有次回家,我看到外公画的一些国画作品,突然觉得这些山石不就是外公他自己吗?外公身上那些耸立的骨点,那些皱纹,就像国画里的山岳与沟壑。我从此联想到人的一生,一个人的身体形态会随着年龄和生活环境而不断变化,所以人的躯体就像是一座纪念碑,记载了每个人的一生,我想用这件作品表达我对所有生命的敬畏。”

采写:南都记者贺蓓 实习生陶怡 通讯员刘颖倩 谭国柱

摄影:南都记者何玉帅 贺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