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廈門延繩釣:外出還是外出?(5)漁業的非遺存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澎湃新聞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為文化遺産、自然遺産、文化和自然遺産确立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和國際保護規則。中國于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至今已有許多文化和自然遺産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物質和自然遺産之間固有的互相依存關系,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其中包括三份非遺存人類名錄,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和《良好做法名錄》, 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達、節日禮儀、手工技藝、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國還于2005年釋出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制定了國家、省、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制度,并于2011年頒布實施了《非物質文化遺産法》。

經過對相關規定的仔細研究,廈門港老漁民發現,他們一生中大部分都運用了放生技藝,即各種千變萬化的延繩釣捕魚方式,非常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定義五個方面四個方面,即口頭傳統和表現、社會習俗和儀式, 自然與宇宙、傳統工藝的知識與實踐,雖然申報了非遺物項目,但也按照從區縣級更新的過程進行更新。雖然這是首次開展延繩釣捕撈方法采集梳理工作對比體系,但在漁民的熱情推動和積極配合下,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申報為核心的申報資訊很快被整理完成。

剛剛完成一年多的拍攝紀錄片《沙坡尾》的公益衆籌組織懷舊影像方案,因為永遠基金會的超輕型項目資助,再投入紀錄片《延繩釣》拍攝,用視覺人類學的專業方法記錄廈門港漁民出海從事延繩釣捕撈作業的過程, 以及五位老漁民的口述曆史,因為非遺物宣言提供了精彩的圖像資訊。

廈門延繩釣:外出還是外出?(5)漁業的非遺存和可持續發展

照片陳華,紀錄片《延繩釣》的海報。

得益于這部紀錄片,在本次大衆媒體的幫助下,廈門港延繩釣以非遺物為主題的短視訊,先後獲得了鳳凰影視推送,并引起了主流媒體《中國海洋日報》、《福建日報》的關注報道和著名自媒體三明治的深度報道,《延繩釣法宣言》并非沒有推廣。王佳林從形象行動主義的角度對紀錄片的宣傳作用進行了專業分析。

延繩釣捕撈(放生)漁業區域級無殘留代表性物品申報表于2017年8月當地文化部門開始驗收,同年10月進入公告,2018年2月進行評估釋出。

同時,廈門港漁民也首次出海,從浙江舟山到台灣東西海岸的海南萬甯,通路了東海、南海沿岸,與同行進行延繩釣捕撈活動。

舟山神家門漁民自放棄母船作業以來,漁場對于小單船來說太遠了,是以根據不同季節采用延繩釣捕撈沙鳗、虎頭色、黃殭屍電腦、鲭魚等魚類。延繩釣捕撈技藝都包括在浙江省無遺的台州玉環,目前主要在卡門繼續單條鳗魚延繩釣捕撈,不常年生産,其漁具、捕撈方式和效益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甯德霞浦各地沿海個别作業都改為網箱網和固定網,延繩釣捕撈幾乎退役。福州連江仍然使用小型單船延繩釣捕撈鳗魚和沿海礁石。漳州的龍海漁民也紛紛效仿,沿襲了廈門港漁民的延繩釣捕魚方式,其作業水域和頻率都相當不同尋常。在福建省最南端的東山和六安,延繩釣捕撈,當地稱為"收緊",至今仍常年在近海捕撈黃旗帶、槍魚、濕丁魚、紅花魚、白鳗等魚類。在廣東省泰泰,漁民使用延繩釣捕撈鲭魚和槍魚。在海南的臨高和萬甯,延繩釣仍然被用來捕撈鲭魚。

在台灣,花蓮新港、花蓮漁港、宜蘭南澳漁港、台灣東北角的馬港漁港,都有普遍采用延繩釣捕魚方式,釣鬼刀、鲭魚、旗魚、紅魚、面條、石魚、鲭魚等種類。基隆八洞子漁港保留了三種形式的紅眼鲭魚(大眼)延繩釣,在捕魚季節使用飛镖旗魚漁船進行臨時延繩釣,以及小型單船混合延繩釣捕魚。在西海岸的高雄漁港,延繩釣捕撈方式比較廣泛,捕撈大鲶魚有鲨魚、鲭魚、小鲶魚、紅喉、黑喉等物種。離島澎湖風櫃仍專門捕撈延繩釣漁業、馬祖南竿延繩釣冬季捕撈鲭魚、假鲭魚(春季)、百裡魚、春夏漁石斑魚、蛞蝓、石雄等物種。位于基隆的國家海洋科技博物館在當地曆史勘探分館和琵琶湖海洋資源博物館設有特别展覽區,展示延繩釣捕魚和捕魚技術。

廈門延繩釣:外出還是外出?(5)漁業的非遺存和可持續發展

台灣海洋資源博物館延繩釣捕魚法展區徐璐地圖

此外,延繩釣捕魚在菲律賓呂宋島、明杜洛島和棉蘭老島三個主要島嶼上仍然被廣泛使用。

2017年9月,國際海洋和水下文化遺産組織代表、國立東京海洋大學教授岩口參觀了廈門港沙坡尾部,研究延繩釣捕撈方法。同年11月,廈門港老漁民代表俞龍發應邀參加第三屆亞太區域海洋文化遺産學術會議。本次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和支援的國際研讨會,具有遺産代表與遺産持有者直接交流的傳統,俞龍發的出席向來自各國的120多名代表展示了廈門延繩釣捕魚的奧秘。

廈門延繩釣:外出還是外出?(5)漁業的非遺存和可持續發展

2017年,國際海洋和水下文化遺産組織代表岩口一行參觀了延繩釣釣法李舟圖

廈門延繩釣:外出還是外出?(5)漁業的非遺存和可持續發展

廈門港老漁民代表餘龍發應邀出席第三屆亞太區域海洋文化遺産學術會議 郭慶青

在無遺申報過程中,讓廈門港漁民開闊視野。從曆史上看,廈門港的延繩釣捕撈主要用于沿海漁業和近海漁業。沿海漁業是指在距離海岸12海裡以内的海域使用小型漁船進行生産,而近海漁業是指在12至200海裡的專屬經濟水域使用大型漁船。1991年,廈門港漁船前往貝樓捕撈鮪魚,延繩釣法首次應用于遠洋捕撈,而早在1955年,台灣就開始了鮪魚遠洋捕撈業,半個世紀後,更發展成為僅次于日本的鲭魚,位居世界第二。

1982年,聯合國正式引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大陸于1996年加入《海洋法公約》。《公約》第64條規定通過國際組織在捕撈高度洄遊物種方面進行合作,以確定在整個專屬經濟區内外養護和促進最适當利用該物種。自2000年以來,設立了若幹區域政府間漁業管理組織,以便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協定,制定關于養護和管理各自區域公海漁業資源的公約,管理目标物種的長期養護和可持續利用以及保護海洋生态系統。 《聯合國魚類種群協定》和糧農組織《負責任漁業行為守則》,它們規定了目标物種的長期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并保護了海洋生态系統,結束了公海自由和無序捕撈的曆史。中國大陸加入了七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即國際養護大西洋鮪魚委員會、印度洋鮪魚委員會、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和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

上述國際海洋漁業管理制度,主要針對各地區鮪魚品種的可持續利用,在具體措施上主要針對配額的制定和配置設定,禁止人工魚類收集裝置作業,漁環漁船實行休息,同時延繩釣漁船實行休息。在1970年代以前,近海漁業以單船拖網、雙船拖網、刺網、大圍網和延繩釣捕魚的形式運作,其中拖網和刺網随後被聯合國和一些海洋國家禁止用于大規模公海作業,因為它們對漁業資源具有相當大的破壞性。延繩釣捕撈是捕撈散散魚類種群的有效方法,不受底形、底部和深度的限制,可用于一般漁具難以使用的海域,特别是最大限度地保護魚類種群的繁殖,是一項值得推廣的操作。廈門港漁民說:"延繩釣捕魚和海龍王似乎在談判,我抓了你的兒子,我養了你的孫子,魚自然就能繁殖了。"

根據20世紀下半葉福建省的漁獲量統計,延繩釣捕撈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仍然具有生産力,1976年降至最低點,1980年代恢複。這種馬鞍形起伏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海洋漁業資源受到漁船動力規模化和單一化作業模式的嚴重沖擊,以及生産方式和市場需求導向的自我引導。随着海洋資源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區域海洋漁業管理要求越來越嚴格,對推廣漁業資源友好型生産經營模式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為廈門延繩釣捕撈和捕撈方式傳統技術的延續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好機會。

同時,近年來,國際海洋管理委員會等非營利組織制定并實施了海産品可持續漁業标準和可追溯性标準,利用生态标簽和漁業認證項目倡導和鼓勵可持續漁業,積極影響人們購買産品時的選擇,促進海産品市場向可持續模式發展。第一步是通過促進符合水産工業可持續、管理良好的環境标準的漁業認證,促進負責任的捕撈。經過認證的漁業是可持續的,管理良好。二是實行産銷監管鍊認證,在産品标簽上标明:捕撈來源于良好的海洋環境,可持續捕撈的這種産品。

至此,廈門港漁民對延繩釣漁業的認識已經從無殘留保護跨界到漁業可持續發展,進而制定了同時開展活體遺産三個方向的計劃:1)在沿海地區,積極尋求地方政府的支援與合作,探索融合遺産保護的新途徑, 社群建立,旅遊體驗于一身。漁民代表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建議,通過提供船隻,邀請當地政府組織,邀請相關官員、媒體工作者、社群代表出海半天,現場觀察延繩釣捕撈方法,然後回到岸上品嘗捕獲的海鮮菜肴,同時思考延繩釣捕撈的活生生的遺産毫無意義, 以及如何更好地傳遞。2)在東海和南海近海海域,廈門港漁民将與多地漁民進行深入的技能交流,改進當地延繩釣捕撈方法、餌料和操作方法,提高延繩釣捕撈的生産率,逐漸減少拖網捕撈、刺網等捕撈方式的使用。3)在近海和公海,通過延繩釣捕魚技能的轉讓,為開發中國家的漁民提供生存和生活技能,努力建立漁船和餐館之間合作的經濟模式。

廈門港延繩釣捕魚的鮮活遺産,從沙坡尾栖風港啟航,在熟悉的大海前緩緩啟航?還是自己出去行動?船上的漁民不再糾纏不清,這隻是留給社群思考的另一個命題。

廈門延繩釣:外出還是外出?(5)漁業的非遺存和可持續發展
廈門延繩釣:外出還是外出?(5)漁業的非遺存和可持續發展

在棉蘭老島達沃的一家海鮮餐廳了解菲律賓鮪魚(鮪魚)延繩釣捕魚業的曆史

在菲律賓,延繩釣鮪魚捕撈業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棉蘭老島。戰後美國市場的強勁需求中繼導緻了加工供應鍊寄生蟲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分銷網絡的問題導緻菲律賓鮪魚捕撈業蕭條,該行業很快成為日本市場對黃鳍鮪魚sassimi的渴望,并在桑多斯将軍城建立了漁船收購出口系統,使其成為鮪魚延繩釣捕魚之都。與此同時,廣東移民老李嘉圖(Ricardo Ang Sr)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後來被尊為菲律賓鮪魚産業之父。他将延繩釣捕魚業交給了他的兒子多明多(Domindo),後者于2001年開設了這家餐廳。20世紀70年代菲律賓鮪魚延繩釣捕撈業的一個更為重要的裡程碑是大公司和小型漁船船東之間簽訂了定制收購合同。菲律賓的小船被稱為Bangka,中文翻譯翻譯為螃蟹船,菲律賓的旅遊業現在廣泛可用。

英國學者李柱銘(Joseph Lee)在他15卷本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雖然古代中國對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現代中國沒有發生科學和工業革命呢?"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博爾丁(Kenneth Boldin)将其稱為約瑟夫·李(Joseph Lee)難題。

延繩釣捕魚也面臨着李宗盛的問題——為什麼在廈門港進行延繩釣捕撈,以達到傳統技術中最高的捕撈效率,而現代延繩釣捕魚則以菲律賓棉蘭老島為中心?答案一直都在國中教科書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原則中。

問題和讨論

看似非虛構的寫作風格的描述,其實是試圖以延繩釣為主線,基于廈門港海洋社會的現狀,從生産技術、生産材料、生産者、生産關系和外部事件來改變生産方式,從下而上到其畫面在不同具體曆史時期的恢複和重建, 結合紀錄片和口頭曆史資料,盡可能将靜态曆史資料轉化為動态畫面,轉化為漁業、漁民、居民的真實情況,進而對目前特定地區面臨的問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一起思考和探索自己可能的發展方向和解決方案。

首先,關于海洋文化景觀究竟是真實場景的延續還是一套巧妙的假風景的問題,廈門港漁民的鮮活遺産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1982年頒布的《文物保護法》經過多次修改,對動産、不可動産文物實行分級管理,曆史文化領域的保護按照《曆史文化名城名村保護條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依照《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的規定進行。看似清晰的分類管理,其實演變成不同的價值體系,因為它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将物質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系分開,變得更加形而上學。此外,現有的土地分類管理機制并不完全符合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自然、文化和非物質遺産的規則,容易出現文化體系的碎片化。

對于一項傳統技術來說,隻有需要,有市場才是生存和延續的唯一途徑,而一個技術遺留如果是生命或記憶中的活物,就會保持生命力和延續性的可能性。

有規劃者明确指出,如果沙坡盡頭漁港的功能終止,曆史集體記憶就會被抹去,文化創意産業就會聚集起來,這與保護的創造性破壞無關。在沙波塔依然鮮活的文化曆史領域,延繩釣漁船和漁民是廈門珍貴的非物質遺産,是廈門城市改造過程中必須留下的漁業生産文化,是值得珍惜的城市保護規劃。此外,如果一個孕育文化的地方生态系統和社會體系風景優美,作為文化遺産主體的當地居民就會被邊緣化,人工建造的場景工程最終将被市場淘汰。這是對大衆特色城鎮建設、農業-旅遊-社群綜合體建設等的警鐘。當然,是真是假,最終取決于地方政府利益的博弈和考慮。

其次,關于延繩釣捕魚的活體遺産是主動出海還是被迫離開,廈門港漁民在申報非遺物的過程中,已經跳出了這個問題。

1997年,人類學家費曉彤提出了文化意識的概念,指出文化意識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确把握,是對文化曆史發展的積極責任。這種文化自信,來自文化的自我意識,源于自發的行動,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2017年10月,廈門和香港的老漁民自發聚集,分别制作兩套19世紀和20世紀的傳統延繩釣漁具,制作實用和博物館展品。一旦潛伏在漁民性格中的海洋自然醒來,他們的意識和思想就會迅速跳出地區,民族甚至國家的障礙。在申報和走出去的過程中,他們對延繩釣捕撈的了解已經從廈門港漁民最初的聲音和記錄轉向傳播和分享人類共同的技術遺産,以便通過可持續利用海洋漁業資源促進人類福祉。

廈門延繩釣:外出還是外出?(5)漁業的非遺存和可持續發展

2017年10月,廈門港漁民自發組織修複兩套19~20世紀延繩釣漁具盤明圖

2018年4月1日,資深漁民Jaab乘坐無牌船前往廈門灣南側鳥尾礁以北,投下了8籃子延繩釣漁具。當潮流轉向時,隻有4個籃子被追回,另外4個籃子可能被橫掃的龍水手撕掉了。此行出海後,共捕獲6斤6斤4條春魚2條、鲭魚6條、尾郭魚1條、尾黑鳍1條,以及網等雜交魚十幾斤,上岸後賣1200多元。

廈門延繩釣:外出還是外出?(5)漁業的非遺存和可持續發展

2017年10月,廈門港漁民自發組織修複兩套19-20世紀延繩釣漁具潘燕兔

在沙坡尾延繩養護推廣計劃中,我們也一直在漁船市場和餐飲業和商業模式設計。可惜的是,老百姓的口和官們的胃口,時間還是沒有調整,回到春天魔手的哪兒?

(作者為海洋考古學和海洋社會學學者,本文收錄于雲南大學首屆非遺體論壇會議論文,分6部分發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