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級肢殘的長春安樂社群的張艾憑,咋成了“名人”?奉獻第一!

作者:吉報調查

張艾憑是個熱心腸的人,小時候,他因患腦炎成了三級肢體殘疾,智商也受到了影響。後來他實在無力完成學業,就一直閑散在家,這給他留下了終生的遺憾。但是,張艾憑不氣餒,一直想着要為社會做點事。

他用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投身公益事業。

他從身邊能做的小事做起,向雷鋒學習,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從不計回報。

2003年冬季,張艾憑懷着滿腔熱血走進長春市二道區吉林街道安樂社群,主動提出要為大家做服務。他積極參與清理樓道、修複馬路邊石、看護破損網線、修補馬路方磚、幫忙遞送檔案……總是有求必應,從不喊累。

十幾年過去了,他已經成為社群的“名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三毛”。

張艾憑驕傲地說:“街坊鄰居都信得過我,現在都讓我幫忙取工資啥的,這要不是關系親切,能放心讓我經手嗎?”

2016年4月27日傍晚,張艾憑在榮光路撿到一個黑色錢包,内有失主的銀行卡、證件和4000元現金。第二天一大早,張艾憑就拿着錢包來到銀行,請銀行協助查找失主資訊,最終原封不動地把錢包交還給失主。

在張艾憑的背包裡,總是裝着一沓厚厚的無償捐血證書,這一本本紅色的證書,記錄着他一次次的捐獻,更是他奉獻愛心的豐碑。

2003年3月,張艾憑路過一輛捐血車,他沒多想,就走進去打算捐血。經過檢查,一切合格,他的捐血之路就從此開始了。“我願意用可再生的血,獻給需要救助的生命!”他的話擲地有聲。

本來殘障人士是不可以捐血的,但是張艾憑強烈要求捐血,他說自己的血液是合格的,而且自己是無償自願的。在申報了上級部門後,血站接受了張艾憑的捐血請求。

他捐血的日期都是有講究的,3月5日雷鋒紀念日、6月14日世界捐血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10月19日長春解放紀念日等等,他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來紀念這些有意義的日子。截至目前,張艾憑已經捐血60次,其中捐捐血小闆41次、全血19次,累計捐血7800毫升,幾乎已經接近兩個人的全部血量。2012年至2015年,他連續被衛生部評為無償捐血先進個人。拿着自己的榮譽證書,張艾憑為社會奉獻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長春人,張艾憑對家鄉的愛深沉而又熱烈。他說:“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長春!”

從1994年開始,他不畏嚴寒、不畏酷暑,騎着自行車,帶着宣傳長春的小畫冊,在20年間走過28個省市、300多個縣市,總行程20多萬公裡。當把一本本宣傳畫冊交給異鄉陌生人手中時,張艾憑的心中無比自豪。“一想到他們可以通過我,更加了解長春,我就特别開心,這就是我旅行的最終目的——把長春的美麗宣傳到全國各地。”張艾憑說道。

除此之外,張艾憑還收藏了45份長春地圖,最早的一張地圖是1974年印刷的“長春市區交通圖”,地圖的紙頁已經泛黃,上邊記錄着當時長春市的市區面積:160多平方公裡,人口110多萬。

而現如今“長春交通全圖”上标注的市區面積為:20604平方公裡,總人口753萬人左右。

張艾憑告訴記者,從自己收藏的這些地圖就能看出這40多年來長春的發展與變化。為啥要收藏地圖?張艾憑說這得從自己12歲那年說起了,當時他去同學家玩,看見牆上有一張英文的世界地圖,他問同學長春在哪,同學說這個地圖上沒有長春,可能是因為長春太小了吧。這件事給張艾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從那之後就開始留心收集長春市的地圖。

張艾憑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一心投身志願服務,願意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他從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和對他的看法。他說:“我不管别人怎麼看我怎麼說我,我就是想力所能及去為社會作貢獻,這是我要堅持一輩子的事業!”

策劃:姜忠孝

記者:于悅

編輯:馬賀

吉林日報社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