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级肢残的长春安乐社区的张艾凭,咋成了“名人”?奉献第一!

作者:吉报调查

张艾凭是个热心肠的人,小时候,他因患脑炎成了三级肢体残疾,智商也受到了影响。后来他实在无力完成学业,就一直闲散在家,这给他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但是,张艾凭不气馁,一直想着要为社会做点事。

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投身公益事业。

他从身边能做的小事做起,向雷锋学习,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不计回报。

2003年冬季,张艾凭怀着满腔热血走进长春市二道区吉林街道安乐社区,主动提出要为大家做服务。他积极参与清理楼道、修复马路边石、看护破损网线、修补马路方砖、帮忙递送文件……总是有求必应,从不喊累。

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社区的“名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三毛”。

张艾凭骄傲地说:“街坊邻居都信得过我,现在都让我帮忙取工资啥的,这要不是关系亲切,能放心让我经手吗?”

2016年4月27日傍晚,张艾凭在荣光路捡到一个黑色钱包,内有失主的银行卡、证件和4000元现金。第二天一大早,张艾凭就拿着钱包来到银行,请银行协助查找失主信息,最终原封不动地把钱包交还给失主。

在张艾凭的背包里,总是装着一沓厚厚的无偿献血证书,这一本本红色的证书,记录着他一次次的捐献,更是他奉献爱心的丰碑。

2003年3月,张艾凭路过一辆献血车,他没多想,就走进去打算献血。经过检查,一切合格,他的献血之路就从此开始了。“我愿意用可再生的血,献给需要救助的生命!”他的话掷地有声。

本来残疾人是不可以献血的,但是张艾凭强烈要求献血,他说自己的血液是合格的,而且自己是无偿自愿的。在申报了上级部门后,血站接受了张艾凭的献血请求。

他献血的日期都是有讲究的,3月5日雷锋纪念日、6月14日世界献血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10月19日长春解放纪念日等等,他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这些有意义的日子。截至目前,张艾凭已经献血60次,其中捐献血小板41次、全血19次,累计献血7800毫升,几乎已经接近两个人的全部血量。2012年至2015年,他连续被卫生部评为无偿献血先进个人。拿着自己的荣誉证书,张艾凭为社会奉献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张艾凭对家乡的爱深沉而又热烈。他说:“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长春!”

从1994年开始,他不畏严寒、不畏酷暑,骑着自行车,带着宣传长春的小画册,在20年间走过28个省市、300多个县市,总行程20多万公里。当把一本本宣传画册交给异乡陌生人手中时,张艾凭的心中无比自豪。“一想到他们可以通过我,更加了解长春,我就特别开心,这就是我旅行的最终目的——把长春的美丽宣传到全国各地。”张艾凭说道。

除此之外,张艾凭还收藏了45份长春地图,最早的一张地图是1974年印刷的“长春市区交通图”,地图的纸页已经泛黄,上边记录着当时长春市的市区面积:160多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

而现如今“长春交通全图”上标注的市区面积为:20604平方公里,总人口753万人左右。

张艾凭告诉记者,从自己收藏的这些地图就能看出这40多年来长春的发展与变化。为啥要收藏地图?张艾凭说这得从自己12岁那年说起了,当时他去同学家玩,看见墙上有一张英文的世界地图,他问同学长春在哪,同学说这个地图上没有长春,可能是因为长春太小了吧。这件事给张艾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那之后就开始留心收集长春市的地图。

张艾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心投身志愿服务,愿意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和对他的看法。他说:“我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我就是想力所能及去为社会作贡献,这是我要坚持一辈子的事业!”

策划:姜忠孝

记者:于悦

编辑:马贺

吉林日报社出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