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聞knews
2021-06-24 11:08
随着黨的百年華誕日益臨近,上海愛樂樂團“紅色情懷”系列演出也将迎來一輪新的高潮。6月29日、30日,樂團将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連續帶來兩場經典紅色作品音樂會,以奏響時代精品,展現昂揚面貌,為本次“紅色情懷”系列演出畫上圓滿句号。
從天安門到石庫門,三個月六場演出六部新創作品,所到之處反響熱烈,好評如潮。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不僅展現出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使命的上海愛樂,在主旋律創作上的善作善成、久久為功,也展現出了樂團始終堅持為時代和人民創作的責任擔當,以切實成績喜迎建黨百年。
“紅色情懷”收官演出 禮贊百年華誕
6月30日晚,上海愛樂樂團将在“老團長”呂其明的經典之作《紅旗頌》的音符中,為本次“紅色情懷”系列演出正式收官。回首三個月前,在北京音樂廳内,樂團也正是在《紅旗頌》的音樂中拉開巡演大幕。看似巧合的曲目安排,實則寓意着每一位愛樂人始終堅守初心,傳承優良傳統。在月底即将亮相的兩場收官音樂會中,上海愛樂樂團将再次呈現五部委約新創作品,其中包括呂其明的随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弦樂合奏《祭》、趙光的《石庫門随想曲》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劉隽皓的交響曲《紅色情懷》以及龔天鵬的交響曲《百年頌》。這些新創作品自首演以來,好評不斷,更有樂迷一路追随打卡,不願錯過每一場音樂會帶來的新意。
在6月29日的演出中,樂團還将上演由作曲家陸培改編創作的第六交響曲《大路歌》。1934年,聶耳為影片《大路》創作主題曲《大路歌》,這首作品生動展現勞動人民作為時代主人的精神面貌,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社會反響。87年過去了,這首為人民而作的時代經典,在跨越時空之後,将再次煥發新生。陸培表示,《大路歌》的旋律铿锵有力,激情磅礴,尤為适合交響曲的改編,而為了突出作品莊重宏偉的氣勢,他在創作中還特意加了管風琴,以期帶給觀衆更為震撼的音樂體驗。
而6月30日的音樂會則将再度上演由90後作曲家龔天鵬創作的交響曲《百年頌》。作為2020年上海市“建黨百年”“全面小康”主題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2020年第一期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的入選作品,交響曲《百年頌》曆經兩年打磨、三度試演、數次修訂之後,于5月3日晚在上交音樂廳進行了世界首演。這部作品在古典交響樂的樂章結構上,融入創新技法,再現了中國共産黨從開天辟地到盛世韶光,帶領中華民族一路奮鬥,譜寫民族複興史詩的偉大曆程。
交響曲《百年頌》的首演吸引了不少業内專家和樂迷的到來,“耳目一新”成為了衆多評價中的高頻詞。對于這部有着厚重曆史感的作品,龔天鵬展現出了一位年輕作曲家特有的自信和朝氣。濃墨重彩之中的一抹青春詩意,巧妙地點出了“胸懷秋千偉業,恰是百年風華”的獨特意蘊。6月30日晚,上海愛樂樂團就将為樂迷創造再次聆聽和回味這部作品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6月11日、29日、30日的這三場音樂會已經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七一”前夕,在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上海愛樂樂團以紅色經典之作禮贊建黨百年,可謂意義非凡。
三代作曲家緊扣時代主題 共抒真情實感
從91歲的“老團長”呂其明,到90後的駐團作曲家龔天鵬,為了此次“紅色情懷”系列演出,上海愛樂樂團邀約到不同年齡代際的作曲家傾情創作。他們或以高遠站位,回望峥嵘歲月譜寫曆史新篇;或以百姓視角,讴歌英雄感恩新時代;或以個體情感,找尋集體情懷的共鳴。這些不同角度、不同次元的真摯創作,立體而又豐滿地诠釋了“紅色情懷”的深厚内涵,在上海愛樂樂團音樂家的用心演繹之下,彰顯出無愧于時代的精湛品質。
老一輩的作曲家,一直是上海愛樂樂團精神力量的象征。為了表達對黨的赤誠之心,已是鲐背之年的呂其明思如泉湧,筆耕不辍,獻上了随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和弦樂合奏《祭》兩部作品。回想七十年的創作曆程,呂其明自稱隻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踐行着我的入黨誓言和承諾,傳承着我的紅色基因,用音樂來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作曲家徐景新,在多年的創作中,一直堅持“旋律優美,觀衆愛聽”的原則,相比标新立異,他認為作品隻有“接地氣”才能“傳得開”。此次為“紅色情懷”創作的聲樂套曲《永恒的豐碑》就是這樣一部好聽且能傳唱的作品。徐景新的堅持也展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觀衆的認可和口碑,永遠是文藝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一直以來,作曲家趙光都把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氣韻和文化,當作其最重要的創作主題。比如,音響組曲《上海印象》、交響史詩《黃浦江》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歌《緻世博》等等。此次,為“紅色情懷”創作的《石庫門随想曲》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也是一部相容并蓄,帶有濃郁海派氣息的器樂佳作。在北京音樂廳的首演現場,這部作品也收獲了觀衆經久不息的掌聲,在深沉優美的旋律之中,既能感受到《大路歌》《北京頌歌》的恢弘氣勢,也能找尋到《拔根蘆柴花》的江南味道。《石庫門随想曲》是一部難得的将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融于一體的時代精品。
“不寫應景之作,隻寫真情實感。”不僅是前輩作曲家的藝術自覺,也是青年音樂家的創作追求。作曲家劉隽皓的交響曲《紅色情懷》就是一次從個體情感的抒發,描寫了自己從戴着紅領巾,仰望國旗升起,到面對黨旗宣誓的成長曆程。“《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是我小時候‘最好聽的歌’,我希望用它喚起一代人的集體記憶。”真正打動人心的藝術,都是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劉隽皓以自身的實踐再一次展現了一名優秀文藝工作者在“發現生活、還原生活、高于生活”上的卓越能力。
作為其中年齡最小的創作者,龔天鵬并沒有被各種“包袱”而束縛,相反他以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态完成交響曲《百年頌》的創作。以青春朝氣的筆觸來抒寫百年的厚重曆史,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相比創作技法,這種勇于擔當,敢為人先的精神更顯珍貴。
三代作曲家緊扣時代主題,共抒真情實感,這固然是“紅色基因”的傳承所緻,但更是時代給予的機會和饋贈。是什麼讓上海愛樂樂團保持着旺盛的創作力?在團長孫紅看來,首先要慶幸能遇上這個偉大、光榮的曆史時刻,“黨的百年華誕,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重溫來時路的機會,更是激發了全團的創作熱情和潛能。”他表示,在策劃和排練“紅色情懷”系列演出的過程中,每一個愛樂人都在不斷地自我追問和反思,“我們的作品到底是為誰創作,怎麼創作?”而在今天交出的這份成績單面前,他們終于可以驕傲地回答:為時代和人民創作,是上海愛樂樂團的光榮傳統,也是矢志不渝的藝術追求。